是未来,抑或是过去

公元2024年。

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有一位15岁的少女。

在她生活的夜空中,可以看到很多的星星,因为她的周围夜晚点亮的灯光并不多。

在她生活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使用燃烧汽油的车,她周围的人们,出行多半靠步行,即使距离很远。

在她的社区中,安全是大家面临的头号问题,常常发生偷盗纵火,而警察并没有什么用处,社区建起围墙,各家各户团结在一起,安排人轮流在夜间巡逻守护大家。

在她的社区中,没有公共学校,因为爸爸是牧师,所幸她还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社区中的孩子们,必修课是学习射击。

清洁的可饮用水,是这里最为珍贵的资源。

你相信吗?这位15岁的少女是一名黑人,假如说她居住在着地球上较为落后的地区,我想你会对以上的叙述深信不疑吧。

但是,如果说以上说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15岁黑人少女的在2024年的生活环境,你还会相信吗?

以上场景的描述,来自于非裔美籍女作家巴特勒于20世纪90年代写就的《播种者寓言》。我们称之为科幻小说,近未来科幻小说。


坊间流行的科幻题材作品,尤其是科幻电影,多半将焦点放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人类任意穿梭于太空,开拓疆土。有的故事讲述了地球已不适宜人类居住,人类借助高科技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如《星际穿越》、《流浪地球》;有的故事则幻想外星人来侵占地球,人类奋起反抗保卫地球。还有的科幻灾难片,讲述了人类在毁灭性的灾难中重生的故事。在这种种五花八门的科幻故事、影视作品中,往往让读者来不及细细体味渺小的人类个体的内心世界。在我所看过的科幻题材作品中,唯有一部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为电影《降临》),引导读者去感受未来的生活对人类个体的影响,纵使科技发达,即便拥有了看穿过去将来的超能力,作为个体短暂而渺小的一生,是该怎样度过呢?

巴特勒的《播种者寓言》,作为一本近未来科幻小说,既宏大,又细腻。她没有描述人类已拥有如何高精尖的科技,偶尔出现的火星探测等新闻作为背景音,让人知道那是科技已经高度发达的未来。她的落脚点,选在了一个平凡社区中的普通黑人少女生活中。

透过书中的故事细节,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对于一名普通人、平凡人来说,生活所渴望的不过是:清洁的饮用水、遮风挡雨的房屋、充足的食物、支撑必要生活的物品,和家人和邻居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一言以蔽之:安居乐业。然而现实总是如此讽刺,即使到今时今日,地球上仍有许许多多地方的民众一生流离失所,动荡不安,安居乐业是奢望。

小说中,黑人少女劳伦的父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牧师。尽管接受的是爸爸的家庭式全科学习,但劳伦却并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她创立了名为“地球之种”的教会,在社区遭遇大火毁灭之后,劳伦开始了逃亡,经过了艰苦的流浪,劳伦的信念愈加加固,吸收了一批同伴,最终在一片安宁的土地上成立了橡子社区,开始了朴素安定的新生活。

小说以劳伦的日记线性呈现故事的发展,每一篇张前写有劳伦《地球之种:生命之书》的诗歌般的经文。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劳伦写下的经文,颇能吸收信众,在小说续篇《天赋寓言》中,便可窥见劳伦的话语吸引人心的力量。如“你接触的一切,都被你改变。你改变的一切,都在改变你”,颇有哲学的深沉意味。从这本经书的写作上,得以窥见巴特勒高深的语言表达造诣,令人折服。

然而,《播种者寓言》最让人折服的部分,是劳伦在逃亡的过程中吸收同伴的过程,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多半是妇女和儿童。她们的经历各式各样,有的从奴役的魔窟中逃离,被打得浑身是伤的女孩,有坐在母亲尸体旁哭泣的孩子……巴特勒笔下的世界,是黑人、妇女和孩子生存都难以保障的世界。去掉2024年这个年份数字,读者可以把它理解为任意一个时代的写实作品,过去、现在皆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脱离了时间的限制,无论何时,都在唤醒人们关注人类个体的命运与福祉,警醒人们清醒地面对现世与将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未来,抑或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