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你小时候瞒着父母偷偷去过网吧、游戏厅吗?
②你是否曾在父母回到家前悄悄用风扇给自己匆忙关掉的电视机散热?
③你有没有在作业本下藏本书,一边假装学习一边看小说的经历?
④你可曾在某一个阶段刷抖音、刷微博、刷朋友圈或者打麻将到停不下来?
这就是“玩”,同时满足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的“玩”。跟现在你的孩子打游戏区别并不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任孩子沉迷游戏了。
近期几十作游戏在视频网站被禁播,引得家长们一片叫好,也引出了游戏玩家们的一致吐槽。
某游戏策划甚至直接发了一篇文章来反击,这篇标题为《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沉迷游戏?》的文章,一度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热点。
家长们摇旗呐喊“管管游戏,救救孩子吧”,而玩家则表示“我们才更想喊‘管管孩子,救救游戏吧’”
在《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沉迷游戏?》一文中,作者阐述了一个用做游戏的思路套路孩子学习的观点。
作者认为我们兴许可以像游戏派新手任务一样诱导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更在文章一开始便直白的告诉大家,游戏设计者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让玩家沉迷的目的去设计游戏的,这种沉迷机制你尚难以与之抗衡,孩子就更不必说。
“当你见识过越多,就对越低级的刺激不敏感”于是作者给了自己的孩子品质更高的游戏,让孩子见识到了更广阔的游戏世界,使他不再对低端游戏产生兴趣。
作者的教育方式看似很有操作性,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做到。
因为首先你得学会你家孩子爱玩的游戏,然后去投入的玩个至少一两款游戏熟悉游戏套路,同时你还要具备辨别游戏好坏的能力。
不过顺着这个思路,小编想起来另一件关于游戏的事情。
有次放假回家,侄女让我帮她刷一个成语闯关游戏的分,我曾尝试用各种方法引导她自己想出答案,结果是她转而求助于一个立刻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她小姑爷爷,也就是我爸。
这款教育游戏非但没有使孩子爱上学习,反而本末倒置的使孩子沉迷上了刷分。
而我深以为在玩这件事情上,自己绝不可能输给这些无聊的教育类游戏。
于是去年过年,我带了一盒类似复杂版看图说话的桌游回老家。
对于孩子而言,自己看一部动画片、玩个手机游戏都远比被我们这些成年人抓着问东问西或者叫他们表演节目有意思。
然而从我拿出游戏带领几个小辈试玩第一局开始,孩子们就逐渐变得专注起来,且因为游戏规则的限制,他们必须得独立思考,事实上在几局游戏之后,孩子们也不再愿意接受你的放水了。
以侄女当时的年纪原本的游戏规则过于复杂,为此我们几个人甚至临时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规则,过程中孩子们会向我确认当前的规则,并阐述自己对规则的理解和意见。
那么在这个游戏里防沉迷是如何做到的呢?
作为主局人和最熟悉游戏规则和全场最会玩的人,孩子们都十分希望我能全程参与游戏。
于是我莫名其妙的发现,当你成为整个游戏局里最会玩的人,那基本上你说什么孩子都愿意听……
大家常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天性不应被抹杀”却很少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想起自己也曾是个有此天性的孩子。
不应抹杀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更是曾作为孩子存在过的我们自己。而带着孩子玩的意义也不仅仅只是玩游戏,而是在孩子指引下找回我们爱玩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