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费观 ‖ 那些升升与降降 - 草稿

关注这个话题很久了,过去几年精致风横行,最近一阵消费降级风吹的很厉害, 让我不禁也想盘点一下我的消费观。

01./小时候塑造的消费观

我的消费观很受父母的影响。

小时候我家条件不是很好,爸妈十分节俭,我妈从来不会给我买零食,玩具也几乎没有。我记得很清楚,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特别想吃棉花糖,可我妈说什么也不给我买,我就坐在我妈自行车后面哇哇大哭,惹得周围人都看着我俩,我妈自岿然不动。像那时候流行的小洋娃娃,钻石糖,好丽友,也从来没给我买过。

时间一长,我养成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挣钱不易,攒钱省钱的理念也就此种下了,一年一度收压岁钱环节我也是乖乖地左手收钱、右手直接上交我妈。

因为大学学的专业是金融,所以在上学期间就开始琢磨理财,虽然理财并没有赚很多,但努力储蓄、合理规划的消费理念却是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要义。

02./那些升升与降降

过去的大部分时间我都过得很简朴,但也有一阵子像是迷昏了头脑,陷入了花钱买精致的圈套。

不能免俗的,我花了很多钱买包。研究生期间在美国交换,消费意识刚刚觉醒,加上消费主义浪潮袭来,对于精致看的很重,沉迷于网络钻研各种品牌,MK,KateSpade之类也买了好几个,作为学生党,当时看也算蛮贵的了。工作后也连续剁手了几个大牌包和一些不大不小的品牌的包。

但人可能就是这样,没有的时候心向往之,似乎拥有后自己也能变的不同,但快乐更多是在准备买以及刷卡的那一瞬,拥有之后什么都不会改变,而我还是原来的我,反而有些索然无味的空虚。

过了买包冲动期,我就又变回了朴素的我,日常使用最多的是那些皮实不心疼的包。工作日,我习惯带早午饭去单位,下班还经常直接去健身房游泳,所以经常手拎一个饭兜再背一个运动书包,周末更是经常一个帆布包完事。那些贵重的包们就很安静的躺在衣柜里,一年到头也露不了几次面。现在的我是万万不会再在这块有什么大投入的,这算是一个升级又降级的方面。

说到吃饭,去年底我做了个小手术,康复后深感身体健康才是第一要位,其他都是身外之物。以前经常下馆子,现在除了工作需要,其他时间几乎都是自己做饭,因为不想吃隔夜菜,也练就了一身早起15分钟快手做饭的本领。这块的花费下降了好多,在钱上面是降级了,但是在品质上我觉得是升级了。





另一块比较花钱的是电子产品,我也曾一度沉迷于此。iPhone从4s开始,几乎一年换一个的节奏。花在设备上面的钱是很值得的,尤其前几年,iPhone带来的幸福感很高,配套iPad和Macbook,不仅单个设备非常好用,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也非常方便。尤其是iPad和Macbook,都已经伴随我7年了,直到现在依然非常好用。虽然这些钱花的还是非常值得,但回过头来反思,也颇有些乱来的意味,手机真的需要换那么勤么,也是没太大必要。最近两年转向了国产手机,18年底买的手机用到现在,依然蛮好用的。

其他相对低频一些设备例如网红小家电,比如戴森吹风机、吸尘器、北鼎即饮水机等等,我并没有消费升级,而是会根据自身需求、使用频率等合理选购。作为手残一党,即使有一堆吹头和工具,也卷不出tony般的发型,一直用的就是松下200块的吹风机,用了很多年依旧很好,这种例子很多。

03./钱要花在刀刃上

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满足日常生活本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这两年我的消费升级大都花在体验上。

我办了、健身房的卡,并且报名了一对一学游泳。学会之后我深深爱上了游泳,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学会。目前每周都会去游3-4次,虽然整体上看办卡又找教练挺贵的,但体验下来非常值得,少走了很多弯路,体会到了很多的乐趣。

我还很喜欢旅游。在疫情之前去了很多地方,19年初去了欧洲,离开后没多久,巴黎圣母院就着火了,又因为工作原因在香港待了几个月,利用空闲时间几乎走遍了香港的每个角落,刚回到北京,就爆发了香港长达小一年的混乱。很庆幸能够有机会出去看看。这两年又有疫情,单位管得也严,我也经常去郊区换个环境,这块花钱不少,但是体验到了更多生活,看到了更丰富的外界,觉得很值得。

还有比较费钱的衣服首饰一类的,我衣服现在买的比较少,有一件是一件的,我也给自己置备了几件拿得出手的首饰,没啥再买新的的欲望了。

其实不管升级降级,都没有对错,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法则,怡然更自得,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小小初衷。每个商品都有其实际的使用价值,有一句话叫:在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但要不要什么都在范围内最好的,还是要摸清自己的需求。话说回来,人生在世,生活困苦,也有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实际使用价值,但因为它们,生活多了许多小情趣和仪式感,那就也是值得的,毕竟快乐最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消费观 ‖ 那些升升与降降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