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孩子们最美的期待

     孩子,每一段师生缘,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因为有了你,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才有了意义!是你的存在让老师品味到为人师表的幸福、教书育人的快乐、教学相长的喜悦。

        老师爱你,也感谢你!

        老师平时对你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你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希望你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总有一天,老师不能再指导你成长,你将离开老师的视线。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彼此怀念。

        所以,接下来相处的每一天,让我们格外珍惜。

图片发自App


        我们都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瑕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呈现出一具“婀娜”的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很多时候仍让我们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所适从,我们很需要学习,而假期中的互加计划学习中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尤其在听了王晓野老师的山里红美术故事,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体验着脱胎换骨的感觉……让我们豁然开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地认识了新课程改革,认识到这场课改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力的素质就必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教育才能可持续性地发展。

        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他驳斥了传统智商理论的核心内容:智商决定一切。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我们有不同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关键是他的优势智能与他的职业所需要的智能吻合。没错,陈景润之所以成了世界伟大的数学家,最重要原因,是他所从事的专业顺应了他的优势能力。美国诗人双伯格他当年因数学成绩差报考军校失利,而他因为语言智能突出,一生获得了美国十二所大学的十二个博士学位,全与语言有关。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认为某一领域哪一种智能更为重要。智能无优劣之分,社会少了一种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

          过去,我们常常就我们的教育处于一种“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活力,学生没有个性,教育没有生机”的状态。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关注了学生的“以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为核心的智商。尤其是我们眼里所谓的差生,他们什么差?确切的说他们无非是传统智商理论下的牺牲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传统智商标准衡量下能“成才”吗?后天的教育可以促进人智能的发展,但是差异将永远存在,正因为人的丰富性,才使社会展示出如此丰富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的写照。那我们学校教育究竟要做什么?是不是仅仅为甄别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们进入高等学府即是终极目标?不,那是残酷的,今天的求学者明天都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使我们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赢得入场券。那么,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学观?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决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性是新课改最突出的特点。所谓开放是指课堂教学不能期望有固定的模式,不能恪守一种预定方案,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上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强调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这是教材中难以包含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给课堂设下的空间是巨大的。过去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雅雀无声的课堂教学已一去不复返。相反,开放性的课堂充分让学生“乱”起来,是现代教育中新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个“乱”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说话、走动,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精心安排下,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主题发表自已的看法。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只有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得到一点对心灵有所感触的东西,否则就没有意义。教师要给猎枪,不要给干粮,让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体操的舞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说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追求的课堂。

        沃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

图片发自App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两个经典小故事。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沙漠中遇到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求他画一只绵羊,这个人努力地画,有角的、没角的、生病的……但无论怎么画,小王子都说不对不对,最后那人画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个洞,并告诉小王子他要的羊就在这个箱子里。小王子非常满意,说:“这就是我要的羊。” 我们能否从这个有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悟出一点道理呢?小王子要的不是他眼睛所看到的绵羊,而是他心里想象的绵羊。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新课标改革已经好多年了,我们在不能再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了。我们要从多种角度、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唤醒学生。

图片发自App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你是否激励和唤醒了学生。”

          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正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下的一句断言“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图片发自App


          另一则故事,有两个和尚出去化缘,他们走了一段路之后,遇到了一条河,由于下了一阵大雨,河上的桥被冲走了,但河水已退,他们知道可以涉水而过。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第一个和尚师父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第二个和尚接着也顺利渡河。两个和尚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第二个和尚终于沉不住对他的师父说:"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犯戒背那妇人过河呢?师父淡淡地回答: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已经把她放下来了,可是我看到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呢!

    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学习第一个和尚勇于任事的行为,而不要像第二个和尚那样,那么轻易就被一个成规束缚住了。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图片发自App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要首先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要自觉将新思想、新理念付诸教育行为、运用于教学实践、落实于教学过程之中,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勇于探索者。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一句说,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不懈努力,才能谱写课改新篇章。“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学校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间,为学校作出更多的贡献。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艺术—孩子们最美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