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娱乐至死》不是“娱乐”,而是你指尖滑动的动作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

这样一本1985年写的书籍,近几年却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中,而且也是最近几年的学术界热销书籍。

或许你总是不经意间或者忽然之间,就听到了这个词语,或许你也总是可以听到人们将网络、抖音、微博等等这些词语和“娱乐至死”相互联系在一起。心下当下升起了一种警惕感,再一仔细看,似乎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或许下一个动作就是再滑动手机屏幕。

而“滑”这个词语,或许才是《娱乐至死》真正要讲述的事情。

一、娱乐至死与我们

许知远在十三邀经常会问一些嘉宾,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仿佛时代之间是可以比较的,存在着一个时代比一个时代更好。工业时代以后,世界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科技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来临,曾经宝贵的信息,以每个月、每一周的速度更新,而现在变成了按照秒的速度更新,这是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人接受的信息量超出了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

信息超载的向我们涌来,我们有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筛选信息、信息的展现形式就变得很重要。而娱乐至死这本书,正是在一个信息展现的方式转变成另外一个信息展现方式的过程之中产生的。在波兹曼书写的年代,正处于一个由文字传媒时代到画面媒介时代剧烈变革的时候。电视于1925年发明,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技术不断进步,电视在70、80年代正是火热的时候。彼时,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的报纸媒介,虽然仍旧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但是其市场份额、受众,早已经被技术先进,速度更快,更生动的广播和电视所瓜分。受到电视这种以声画作为传播介质的媒介的竞争影响,报纸开始将图片搬上版面,将稿件分成模块,使得版面更加整洁,以更加吸引读者,但即使如此报纸的销量也显然的逐日下滑。

八十年代有电视,我们现在有抖音,也总有人在说“纸媒已死”,娱乐至死这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似乎很适合现代来看。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娱乐至死》

这本书一共有11章,其主要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媒介认识论、文字和电视的比较、警示。其中媒介认识论是尼尔波兹曼在讲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最根本的基础,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根基。第二部分文字和电视的比较是他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举例子来说明‘媒介即隐喻’,在这个部分尼尔波兹曼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并且大部分都是基于文字时代和电视时代美国现状来做的比较。最后一部分则结合赫胥黎的话,警示我们小心“娱乐至死”。

二、尼尔波兹曼力图说明的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隐喻”:这是尼尔波兹曼在一开头用作标题的题目。媒介即隐喻——这句经典的话,其实最开始来自于另外一位著名的学者:麦克卢汉。媒介本身就是一种讯息,媒介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思维,媒介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花”这个字所代表的是真实世界之中的一朵花,但其表现形式是用“文字”呈现,在“印刷”文字这一媒介之下,它关系你如何去认识“花”这个事物,花(Flower):常被称为花朵,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开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在同一植物上着生的花的组合称为花序。(摘取自搜狗百科)文字这一媒介所代表的是,你需要学会去分析眼前呈现的文字所代表的 意思,你要能够坐的住,你要能够有长时间一直思考的能力,你的注意力要能够呈现在目前思索的事情上。

在本书之中,尼尔波兹曼还举了很多有趣的例子来作为解释,比如钟表的例子,#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是没有分分秒秒的概念的,是在钟表创造之后对于时间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钟表使人们有了对了时间约束力的延申,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转变,让人变成了节约时间和遵守时间的人。

#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者缺陷视作最终的命运。

媒介即隐喻,正如现在的手机,手机最初是为了便捷通话而产生,而现在它所持有的隐喻,通信不再具有成本,人们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信息,在一个一个又一个的网页跳转的过程之中,我们习惯性的滑动界面,你的思维产生了依赖动作,即使没有任何事,没有任何人找你,你也会打开手机的页面,随意滑动。手机的隐喻大概就是:你的时间被某些小动作偷走。娱乐至死就是你习惯性滑动屏幕的动作。

三、电视的本质是娱乐的

这句话是《娱乐至死》这本书中的原句,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句话。在猛然间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想当然的否认,或者对这句话表示不赞同,又或者有一部分对人们投入过多时间放在电视上时表示担忧的人,会下意识的赞同这句话。

然而,在充分理解了‘媒介即隐喻’以及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时娱乐所提出的论据后,是可以理解尼尔波兹曼为何会写出这样的一句话的。

在第二部分之中,尼尔波兹曼讲述了文字印刷时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理智和严肃的时代。在印刷机的时代,人们能够安静的听着林肯和道格拉斯的演讲,整整七个小时的演讲,听众熟悉并且听得津津有味:道格拉斯以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来回答经就不息的掌声。“我的朋友们,”他说,“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沉默比掌声更得体,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评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 他们的争辩也是在狂欢般的节日气氛,乐队的高声演奏,小贩的叫卖之中进行的,但是这些思考不会影响演讲者的身份,文化和公众事务已经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了。在印刷时代,人们更加勤于思考,注重内容的严肃度,大家认真对待话语,耐心倾听并且分析,就算是争吵也是用的复杂的修辞。这是尼尔波兹曼所称赞的。

电视首先带来的是重新定义了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之中所起的作用,而在于其是否足够新奇。

而这种重新定义信息所带来的后果是信息的价值在于惊奇,人们对于理性的政治讨论和公众事务不再感兴趣。在此尼尔波兹曼还攻击了麦克卢汉的‘后视镜’理论:一种媒介是另外一种媒介的延申。尼尔波兹曼表示,电视不能作为印刷媒介的延申,相反它只能够攻击印刷媒介。当报纸拥有深度讨论的能力,也可以将深度的内容呈现在报纸上时,在电视出现之后,问题变成了人们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而对于此,报纸也就没有更多存在的理由,于是‘报纸的消亡’早就是可以预见的。

并且,电视的出现让人们对于‘信息的时效性’有了更狂热的追求。人们的注意力不在内容的本质上,而在于传播的速度。而由于电视及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将一部分原本应该作用于整理和雕琢的信息,在大家强时效性的情况下变得粗制滥造,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忽然之间变得越来越多,以前一个信息能够被人们津津乐道好久,而在电视出现之后,“没有惊奇的新闻,只有更多的新闻,更加惊奇的新闻。”

人们逐渐湮没在了狂轰滥炸的信息之中。

信息本身应该是对人有用的,可现在的情况是,信息太多了,人们竟然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以前信息是解决问题,而现在是为了让这些无用的信息有用而制造问题”。

因此,那不如娱乐一下吧。

此外,再回到电视自身以画面传播以及从新奇角度传播新闻,并且也有能力传播很远的地方的新闻的特质上来说,电视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电视在传递新闻信息之时,并不呈现一种语境的关联性。由于电视的广泛性,电视所传播的事情可以涉及的范围很广,而这种广度割裂了和新闻受众的一种关联性。

而印刷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事关当地,还要具有实用功能——要同读者面临的问题和决定密切相关,并且能帮助他们处理个人和公共事务。

由于信息过多,而选择具有新奇的事物,电视偏向于新奇而远离人们自身的事情。

“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照片为你听到的一句话提供了语境,而这句话又为照片提供了某种语境,然后你甚至会相信你确实学到了什么东西。但如果这件事是完全独立的,和你过去的知识或未来的打算都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和那个陌生人的相遇开始于此,也结束于此,那么这个由句子和图片共同创造的语境就没有任何意义。你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

第二,电视传播强调动态的画面刺激,这一特性让人们无法深入思考。这一点和印刷媒介所制成的需要耐心认真的抽象和严肃思考不同,电视的画面传播效果转瞬即逝,让人感受刺激,适合娱乐服务。

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以上几点说明,电视自身的特性只适合娱乐的发展。

四、什么是合适的讲述事情的方式

在理解什么是“媒介即隐喻”、“电视的本质为什么是娱乐”之后,对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本书,其实还给了我们另外一个暗含的提示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于媒介内容。

而这一点也是颇具争议的一点。

很多解读和很多人误以为尼尔波兹曼的重点在于渲染这个世界充斥着娱乐,人们在这个世界的娱乐中沉醉而灭亡。

在这本书中,尼尔波兹曼主要批评的批评的第一不是内容,而是这种媒介载体。第二批评的是公共新闻、严肃出版等等的娱乐化。他担心媒介的特性让人丧失思考,担心严肃和理智消失。他不是批评现在的世界不好,而是敲响警钟。

可谈论到媒介的影响,却无法避开对其内容的讨论。这也是为何说“电视的本质是娱乐”引起颇大的争议,而在佐证这个论点时,尼尔波兹曼举了大量的例子其实仍旧和内容有关。

“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性质,认为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这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完全认识真理的能力,因此看待世界的方式,选择信息的途径就变得异常重要。

“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例子:原始的烟雾信号表达信息,比如生存信息或者其他的,但是不能表达哲学内容,你根本不可能用烟雾来表现哲学,它的形式已经排除了它的内容,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电视是否可以作为严肃的讨论的媒介,公共话语是否能以电视的方式讨论?

印刷媒介是否就是最合适的讲述事情的方式呢?

五、手机、互联网、抖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借古看今,我们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今天的事物上来。在尼尔波兹曼如此担心媒介的性质会影响人们的今日,手机、互联网、抖音这些异常符合尼尔波兹曼担心的媒介,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QuestMobile发布《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2020年3月抖音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18亿,快手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43亿,B站月活跃用户数达到1.21亿。

2020年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是各种传播媒介争取人们眼球极度发达的时代。而人们现在的生活也确实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有人一天到晚抱着手机打游戏、听歌、刷抖音,但是也有一些人通过B站、抖音学习了不少东西。

2018年9月,抖音举办了,“我的科学之yeah”、“DOU知计划”等推动知识科普。

据抖音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2月28日,拥有过万多粉丝的近2.7万名知识类创造者发布了520多万个基于知识的短视频,总播放量近5296亿。其中,科普内容累计播放量超过3500亿,每条播放量几乎是整个抖动平均播放量的四倍,用户点评超过125亿。

“短片”成为了一种新的科普方式。不少的人从上面获益。

而b站,一款从弹幕、鬼畜起家的视频播放网站,却成为年轻人热爱学习的地方。18年,哔哩哔哩 CEO 陈睿在《数读新时代》的演讲中指出,学习直播是B站过去一年里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共产生了146万小时、103万次的学习直播,吸引了1827万人次参与学习。b站上有大量的名校公开课,也有许多热衷于分享手工、美食的up主在上面免费教学,不仅如此,b站自己还有打造出《人生一串》、《历史那些事》、《寻找手艺》等优秀影片,成为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机构之一。

而快手,也并不是大家想象之中,只有低俗无趣的事情。相信若是看过快手八周年作品《看见》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原视频很动人,若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一搜。以下附上视频原文。

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

那些不假思索,就说这里不够潮的人

应该亲自来这里看看

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

有人潜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

很多人不知道,漠河冬天开水泼出能成雾霜

很多人不知道,乌苏里江 大马哈鱼有多香

很多人不知道,新疆哈密瓜地里姑娘有多漂亮

很多人不知道,曾母暗沙海底有无数宝藏

很多人,一生只在一个地方

有人说带着偏见看世界,才有看待世界的方式

可看待世界,不需要预设任何方式

野花山间无畏盛开,悄无声息

如果它拥有被看见的权利

它也能收获遥远他乡的喜欢

它,存在即是完美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认同

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己之力

可技术的进步,给更多人提供了看见的可能

那些原来沉默的大多数,就可以不沉默

那些原来普通的人,就可以不普通

那些原本平凡的东西,就不再平凡

这就是看见的力量

向更大的世界开始探索吧

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去求证

看看古老手艺如何惊艳时光

看看翩翩少年如何奋发图强

看看耄耋老人如何白头偕老

看看芸芸众生如何逆风飞翔

向所有认真生活的人喊一句

老铁,没毛病

我们是世间的尘埃

却是自己的英雄

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

痛苦的人,总是携带傲慢与偏见

幸福的人,总是多一分宽容与慈悲

不必盼望世界先理解你,你可以尝试先理解世界

君子和而不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更广阔的的胸襟,装得下更多的趣味、态度和观点

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

不要冷漠地走入任何未经检验的生活

要相信生活值得一过,只要你热爱它

如果非要对生活有态度

加油,奥利给!

你比你想象中,更美好!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娱乐至死》这本书以及它的预言。

以及, 如何看待不同语境之下对于未来的预言?以及你们怎么看待现在的抖音、快手、微博等等呢?

附:

我之所以不愿被人误解为是在攻击电视,还有一个原因。任何稍稍了解人类交流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有时是得大于失,有时是失大于得。我们在或毁或誉时要十分小心,因为未来的结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但它确实是一种思想体系,因为它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系列新的关系和观点。对于这一切,我们没有表示同意,也没有表示反对,我们没有进行任何讨论,我们只能顺从。——《娱乐至死》

关于《娱乐至死》你应该知道的相关书籍:

奥威尔《1984》

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娱乐至死》不是“娱乐”,而是你指尖滑动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