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儒焉能安天下?

创业最难天子

开局一只碗,尽收天下归。朱元璋创业一开始就很难,他一点背景都没有。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司马炎承二世之基业,隋文帝唐高祖关陇贵族,赵匡胤点检被拥立,这些人能够成就如此辉煌大业,不是和历代先王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就是本身是贵族的上层统治集团,可以说朱元璋的出身是最低下的,夺取天下难度最大的。朱元璋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赤农,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当过和尚要过饭,完全是白手起家。他通过15年艰苦奋斗夺取天下,同时他所创立的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朱元璋创业艰难,难在出身,难在外部环境,但是他是一门心思去干的。都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守业一方面要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家草创要建立各种制度,规范,使后世有例可依,又要发展经济,复兴百业,是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还要设立储君,安定民心,张后世百代。朱元璋最难的日子应该是太子朱标去世以后,在设立储君上摇摆不定,纵观朱元璋一生,杀伐果决,行事有度,但在立自己的儿子或者是孙子为储君上他显得犹疑了。其实在现在看来,不管立谁都是两难的抉择,立儿子,怕孙子成为又一个“赵德昭”;立孙子,怕儿子们行管蔡之事,无论如何朱家人也避免不了流血了,朱标的死看来也是以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试想朱标如果不死,顺利即位,以后的事就都得改写了。


都是削藩惹的祸

建文帝削藩不是错,藩王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确实是会对中央政权的统治构成威胁,借用西汉时期晁错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作为维护藩王权益的代表,朱棣在成功篡位当上皇帝之后,第一件干的大事就是把藩王们手中的兵权削的干干净净。由此可见,削藩其实是件势在必行的事情。所以作为统治者,想要削藩出发点没有错。错就错在削藩太过操切,为了削藩而削藩,削藩政策过于狠毒。连废四个皇叔,逼死湘王全家,燕王朱棣只能靠装疯卖傻才逃过一劫。可以说一下子把整个大明的宗室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把他们逼得不得不反。宁王和燕王联手南下,谷王更是做了内应,放朱棣进京。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推恩令尚在,孰何不用?


腐儒焉能治国家?

自古治国皆赖人才,而人才多出于读书人,大字不识而能经天纬地者殊为寥寥。读书人又有死读书本,照抄照搬,不懂灵活变通者,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为腐儒也。《三国演义》经典片段舌战群儒中有这样一段话,“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可见,兴邦立事决不能靠腐儒,而建文帝却偏偏用了腐儒。

不知兵。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位建文朝重要辅政文臣不谙军事 。当时明太祖时期的开国功臣还健在的人非常少,老将中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于是建文帝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大军北伐燕军,不料到了真定就被燕军所败。开国功臣下一代中只有魏国公徐辉祖知兵,有军事才干,但是建文帝碍于徐辉祖与燕王朱棣的特殊关系又不予重用,这三位辅政大臣却无一人敢于仗义执言。

不识人。耿炳文兵败真定后,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李景隆如纸上谈兵之赵括,照搬兵书之马谡,建文帝派出五十万军队交给李景隆指挥,李景隆信誓旦旦地说燕军指日可灭。燕王朱棣知道之后大喜说:“昔日汉高祖那样的英才也只能率领十万兵马,李景隆有什么才能,击败他的兵马将为我立威!”同年冬,李景隆果然被打败。

不明史。黄子澄伴读东宫,累官至太常寺卿,曾与皇太孙谈论削藩之事。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顺逆之理的确重要,但是必须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西汉七国之乱,景帝可是有军事天才周亚夫,而建文一朝已无可以领兵打仗的军事天才了。燕王之兵久经战阵,不曾一日卸甲,而朝廷之兵一年80%的时间恨不得都在种田,不经兵戈不识血。只读史而不知对比,不明就里,只能反为其用。

人才辈出,盛世清明;奸佞横出,山河破碎。自古治国之道,选人用人为首要。腐儒不能安天下,以史为镜,照亮选人用人的镜子,照亮前行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腐儒焉能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