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人格的根源在养育过程中?!(6)

讲完了病态人格的表现,这篇来讲讲形成这些表现的原因,以及如何与人格障碍者相处。

一、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人格障碍是相对社会要求而言,被社会认可的就不是障碍,称为个性。

孩子6个月-18个月甚至36个月之间“分离-社会化阶段”养育人和孩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心理功能的形成。6个月后孩子意识到自己“弱小感、无能感”即意识到自己是依靠养育人生存,这是会产生对分离的恐惧感(分离焦虑)一种不安全感,这时候如果养育人积极应对让孩子觉得安全,孩子就能靠这些表现得到安全感,冲淡分离焦虑。同时会产生对养育人好坏、自己的好坏的评价。

1、 依赖型人格

成年后已经停滞在“弱小感”中缺少对“弱小感”的反抗,没有独立的内在要求和自信心,不能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得快乐和价值感

2、 强迫型人格

“分离焦虑”+害怕失去依恋对象,内心缺乏安全感,于是会对依恋对象过度控制并憎恨,如果控制依恋对象失败(被多次拒绝)就会对自己过度控制,主要情感:恐惧感。不安全感及对这种感觉的反抗。

3、 边缘型人格

对养育人及自己的好坏评价如果没有被正面积极应对的整合,孩子内心持续割裂并自己意识不到这种割裂,主要情感:“弱小感”和对这种感觉的反抗

4、 偏执型人格

如果“坏养育人”的认知占了主要地位,孩子难以建立对人的基本信任,确信他人基本都是坏的,出现人际不安全感,处处提防他人,产生被害妄想

5、 反社会人格

养育人漠视孩子升值敌意对待,孩子会争取他人关注,甚至认同他人的敌意,进而主动用敌意甚至暴力对待他人。

6、 自恋型人格

没有得到养育人充分的呵护,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幻想幸福感,渴望得到养育人的接纳呵护,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孩子”失去信心,产生对他人赞美的渴望,不断证明自己可爱

7、 分裂型人格

没有体会到幸福感和无所不能感,孩子内心就是冰凉一片,没有愿望依恋他人或者与他人交往,会表现出冷漠、孤独、怪癖

8、 焦虑(回避)型人格

没有得到养育人足够多的关注和接纳,反复被拒绝和否定,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变得开始讨好他人,但又因为太缺乏自信和自尊,社交中感受到紧张和焦虑,最终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充分享受自我独立和努力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尊重和接受不完美的养育人和自己,变得现实而积极。

二、已然成型的人格障碍很难改变,怎么相处呢?

谦让,多为对方着想,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亲情无价。

开开玩笑,让矛盾在玩笑中灰飞烟灭。

责任,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为家庭做一点,少为自己考虑一些。

沟通,很多矛盾都是由于家人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矛盾激化。

豁达,不要事事斤斤计较,不要勾心斗角,不要贪小便宜,心胸开阔一点,乐于感恩的人活得轻松愉快。

不要把他看成罪人,而要看成病人。就像关心残疾人,不求回报。使病人自始至终能感到作为家庭成员他是被接受的,家人不能接受的是他的不恰当的行为。

1.面对强迫型

欣赏他们的“高准则”及在关系上的稳定性及安全感。 (正面评价他的人格)

令他们知道您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 (建立信任感)

赞美他们那关心别人及乐于助人的行为。 (认同他的行为)

以礼物、拥抱来表示您对他们的欣赏。 (用行动认同他)

承认错误,他们喜欢见到别人有懊悔之心。 (自谦) 用最好的态度及以礼相待。 (平等相处)

处理事物要井井有条,约会他们时要守时。 (尊重他的规则)

他们有时也不自觉自己对于负面说话会有如此的反应。 (理解他内心的挣扎)

他们的挑剔,只是代表他们想帮助你而已  (对他的行为做善意的解释)

2.面对“暴君”

首先要有能力离开他自谋生路。在“暴君”面前不能奋起反抗的一个常见原因,是对他还有所图——金钱、权力、保护,或者某种很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真爱”、“浪子回头”——而这也正是他能对你为所欲为的原因。“暴君”的内心是一个愤怒的孩子,无法忍受任何挫败、甚至无法接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而愤怒也是防御,为的是不暴露自己脆弱无助、害怕被抛弃的一面。不要沾染(下意识地复制)暴君对待他人的方式,得不偿失。

应对方法:当暴君软下来,你就可以告诉他:你是你我是我,我不可能永远像你说的那样做,但我做自己,并不意味着我会伤害你、不爱你,或者抛弃你;你希望别人怎样,要礼貌提出请求,别人同意,你当感恩,别人不同意,你只能接受。

应对方式:

暴君也需要被“抛弃”,暴君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开始自我反思的常见契机,就是身边的人都离去,自己孤家寡人,东西摔一地没人收拾,拳头打在墙上只有自己疼,夜不能寐,流下孤独和挫败的眼泪,才会痛定思痛,想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比如“暴君”父亲身边,常常会有一个仿佛得了斯得哥尔摩综合症的母亲。也许是习惯了受虐,也许是畏惧反抗,也许是害怕被抛弃,也许因为自己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之他们对暴君有罕见的承受能力和包容度,有时甚至对他们挺好,让外人看不懂。  有人质在手,暴君如虎添翼,就算你单挑能制服他,他转身去伤害你在乎的人,你还是一个输。 这时的你,可以判断一下暴君有多危险。如果是掀桌子摔东西程度的暴君,你可以把家里贵重物品转移出去,然后继续挑战他。他的爆发会增加人质的恐惧和焦虑,但只要人质没有真正受到伤害,这种加码会有助于破坏病态关系模式——人质受不了了自己会行动起来(不要害怕人质的眼泪,弱者常常要在痛哭之后才会升起勇气)。 但如果是动拳头的暴君,人质又深陷其中、宁愿粉身碎骨也不离开他,那你很有必要离开他们。不仅是为了自保,有时一个人离开家庭,会打破某种微妙的平衡,迫使别的成员作出改变。

3.面对“受害者型”

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惩罚和奖励机制来慢慢矫正她的行为模式。

。“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没什么权力和地位,处在长期被剥夺的状态,如果你能为她“赋权”——用行动告诉她她可以有什么,有权得到什么,随时想要直说就行——当她有了富足的感觉,就会想要尊严,对尊严的渴望,能让她慢慢走出“受害者”的状态。

应对:先答应她的要求 ,但不要对她一如往常,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更不要(一定不要!)对她更好, 对她施以一定的惩罚--表达你的愤怒、批评、说教、扣她的零花钱都可以,总之要让她对这种行为付出一定代价

4.面对回避冲突型

只能让他慢慢鼓起勇气接触愤怒、体验愤怒、表达愤怒。这个过程当然可能伤及外人,但人格障碍者的防御方式往往坚硬复杂,即便受伤,也只是擦破点皮。

看完可能大家和我一样觉得,知道容易做到难,确实很难,所以我一直有两个主张,一是真家人朋友爱人,就忍着,改善自己的心态比改变他人容易一些,毕竟没有人可以改变其他人。二是普通关系就尽量远离吧,知心姐姐不好做,自己整自闭了别人还觉得你自找的,何必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阿德勒的主张,就是人生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也只有自己能完成自己那一份,作业做得好的,有余力就可以去帮助他人,如果自己还火盆烧屁股,就没必要抗下所有。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不能这么冷血无情残酷又无赖,但这是事实,举个栗子:微博为什么是个气死人的地方?很多人看完微博就自闭?因为不能改变的事实、虚假的作秀、一层一层的套路…人的多样性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让大家迷惑不解又无力改变,再具体点就是课题干扰,一定要事物往自己想要方向发展,用“应该”来苛责这个世界。

这世界就是这世界本来的样子,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你可能感兴趣的:(病态人格的根源在养育过程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