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东汉大儒马融的功与过!

公元79年,汉章帝召开一场文化界的顶级峰会,并让班固记录整理成《白虎通义》。

神学与经学高度融合,显著提升东汉王朝的大儒出产率。这帮牛人的徒子徒孙们,很多又成为三国知名人物。

所有精彩绝伦的故事背后,总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联。

同一年,马融出生在扶风的名门望族。

马老爹曾经跟着班固编修《汉书》,整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晃悠。后来成功解决了皇宫的房屋漏水问题,被封为将作大匠。

别看马老爹不是修吊顶就是补地漏,人家的工资待遇和太守平级(两千石),他四叔还是响当当的开国元老。

哪位姓马的有这么牛气?当然是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见秦岭一白.马援篇)。

马援的女儿更是前任老板汉明帝的皇后,当年要是加把劲生个儿子出来,扶风马氏就能光荣晋升为外戚级别。

即便如此,老马家现在的尊荣也非常人能及。

乱世凭武力建功,盛世靠文治守业。

马老爹是文武双修的学霸(好击剑,习骑射,览百家群言,通左氏春秋),品性高洁到主动退出朝堂势力争斗。

堂妹当上大汉皇后,远房亲戚们排队进京吃大户,马老爹却带着全家搬往北极(犹复虑致讥嫌,遂更徙北地,断绝宾客)。

马皇后派人将堂兄请回洛阳,汉明帝见他思维谈吐清新,从校书郎提拔为将军长史,一直做到皇家土建承包商。

这样的人品值,就算不靠家世也能混出头(三辅称其义行,号曰钜下二卿)。

但是马老爹很忧虑,四叔功高无比却下场惨烈。自己不小心生了七个儿子,爆雷的风险系数可不止七倍那么简单。

所谓墙倒众人推,永远是贵族精英们的专用词汇。

家族的长远生存,需要战略眼光。

家人的当下生活,需要战术智慧。

培养战略战术,必须扩充学识。

马老爹花重金聘请教书先生,天天给族人子弟做学前辅导。马融半夜起床喝奶时,经常看到诸位兄长还在狂刷作业。

七岁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博观群籍,善《九章算术》...

马家兄弟的文化水平,简直吊打同龄小朋友。等到马融彻底断奶后,也被老爹连哄带吓般捧起哥哥们的旧书本。

自幼植入心灵深处的记忆,总会在潜意识里影响行为。至于最终能发挥多少,取决于个体天赋和人生际遇。

虽然七兄弟中只有两人成名,但是比起被混账儿子坑死的班固,老马家也算是回报丰厚(见秦岭一白.班固篇)。

然而啃书的过程很痛苦,远远不如啃红烧猪蹄爽快。

解决痛苦只有两个办法:逃避或者面对。

小马融啃书的痛苦不断升级,从不认识字到参不透理。看着其他小孩组队上山摸鸟,他也偷偷溜出去玩到天黑。

马老爹微笑聆听儿子撒谎,说什么课本丢了老师没有留作业。这些小学生的偷懒话术,几十年来都没什么长进。

爹在回家路上看见书店打折,就顺手买了5斤练习题。现在正好能派上用场,写不完你就不要吃饭睡觉!

小人物撒谎,那叫伎俩把戏。

大人物撒谎,那叫权威智谋。

马融每次逃避小痛苦,只会换来增长数倍的大痛苦。他被迫养成迎难而上的习惯,渐渐从学习的痛苦中尝到快感。

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的恍然大悟,那种心智开裂的舒爽简直无法言喻。

看着儿子读书比恰饭还积极,马老爹准备送他离家深造。

参加好几个学校的入学面试,校长们纷纷表示拒收:别逗了,就凭你儿子的文化造诣,来我们这当老师还差不多。

几经辗转,马融被送到终南山拜挚恂为师。老挚是儒学界的宗师级人物,请他做官的各种书信多到能烧火做饭。

挚老师非常喜欢马融,这位弟子家世显赫、学识又好,不光人长的帅、嘴皮子还超级利索(为人美辞貌,有俊才)。

既然没命给我当儿子,那就收你做女婿吧。

挚恂将一生所学悉数传给马融,还带着他四处游历采风(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先天拥有名门望族的富庶,后天嫁接儒学隐士的才识。秦岭一白写到此处,不禁怀疑马融是不是拯救过银河系。

然而前半生的顺风顺水,究竟能否抵挡住趋利避害的人性考验?

108年,大将军邓骘拿着花名册寻访各地隐士。

他妹妹是临朝听政的邓太后,崇俭治国堪称外戚界的清流。面对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当大哥的翻山越岭找高人。

比如关西孔子刚上完课,就被授予荆州刺史的特聘证书(见秦岭一白.杨震篇)。

老邓客客气气的邀请马融出山,小马二话不说背着铺盖躲去凉州。这位29岁的年轻后生,对当官致富没什么兴趣。

左手世家公子,不为吃喝发愁。

右手儒家经书,纵享学术自由。

一个人觉得自己有很多种选择,那是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马融即将要体会到,真正的选择是别无选择。

当时西凉地区羌虏作乱,搞的粮价暴涨饿死很多人(米谷踊贵,道殣相望),马融首次为吃饭问题感到头疼。

这位自幼衣食奢华的名士,天天对着干瘪的钱包吐槽: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马融开始后悔了,四处打听邓骘那边还招不招人(故往应骘召)。

110年,马融入京担任校书郎,在皇家图书馆编修典籍。

自从老邓拉了一车大儒回来,治国理念就调整为以德服人。打仗连基本战法都不用,搞的习武行业极度不景气。

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眼见造反活动空前繁荣,马融强烈建议要用三条腿走路(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然并卵,东观校书郎的发言根本无人理睬。

马融凝望着东观的飞檐斗拱,这里汇聚全球最优秀的文化精英。除了裁议五经诸子、百家传记,还经常举办讲经大赛。

他又拿起当年啃书的劲头,在埋头学习的痛苦中寻找快感。随着一次次克服突破,逐渐融合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观点。

然而苦熬所获的才华学识,究竟能否抵挡住权贵的威严打击?

115年,皇家狩猎场改造为大棚蔬菜基地,马融提交豪华硬气的《广成颂》。

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东邻浮巨海而入享,西旅越葱领而来王,南徼因九译而致贡,朔狄属象胥而来同...

小臣蝼蚁,不胜区区。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封上。浅陋鄙薄,不足观省。

邓太后看完气的牙疼,一个码字的也敢妄议“弃武从文”国策。写的讽谏书还又臭又长,不知道领导们擅长日理万机吗?

于是,马融被朝廷严肃处理,十年之内禁止升迁(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

当朝大佬随口一句话,有人就要白白干十年,大家私下议论说:难怪有才的羡慕有钱的,有钱的害怕有权的啊。

没过几个月,大哥的儿子意外身亡。马融借机弹劾自己的业务能力太差,辞职回家帮忙给侄子办丧事。

太后觉得马融是在闹情绪,想回到地方重新找工作。盛怒之下将他列入黑名单,严令各级单位终身不予录取。

那一年,马融36岁(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121年,邓太后病逝,汉安帝开展大清洗活动。

刘祜13岁被带到洛阳做皇帝,衣食尊贵却活的胆颤心惊。免费充当15年形象代言人,终于可以释放王者之怒。

邓骘父子和兄弟七人被逼自杀,外戚集团全军覆没。他们的祖父还是开国元老邓禹,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宦官集团就此崛起,将朝堂内外搞的乌烟瘴气。杨震多次苦谏反被撤职罢免,在回乡途中悲愤饮鸩自尽。

朝政这架绞肉机开始疯狂运转,马融这才深深的感到后怕。

论显赫家世,他比不上邓骘

论才学名望,他比不上杨震

这两人没有犯实质性错误

只是站在新权贵的对立面

第二年,汉安帝喊马融回东观上班,结束长达七年的无业生涯。

看懂权贵们操控的力量,马融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他只想延续天生自带的奢华生活,并不是真正的清寒耿介之士。

皇帝带团去泰山旅游,马融加班熬夜写出《东巡颂》。老板看完很开心,反手就是一个大大的赞(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汉安帝死后,北乡候被抱来放在皇位上。外戚和太监打的不可开交,马融称病回家做了地方官(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阅尽天下藏书,高谈义利之辨。

困境复求邓骘,危难避让归乡。

追寻奢华稳固并没有错,做不到身心志洁也没关系。但是,马融能否守住“不成人之恶”的底线?

125年,太监集团拥护汉顺帝继位,各派系之间又是多番生死恶斗。

梁商的女儿当选皇后,新一代外戚集团脱颖而出。老梁也学前辈们聘请大儒,顺便给自己找了两个参谋:李固、马融。

马融积极响应大佬号召,快速升任武都太守岗位。看到朝廷部队打不过西凉叛军,又写了份豪华硬气的奏章。

臣愿请关东兵五千,尽力率厉,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臣少习学艺,不更武职...

或许,这是:

马革裹尸的家族血液。

济世安民的经书宏愿。

建功立业的个人豪情。

超越李固的业绩竞赛。

然而,朝廷看到55岁的老儒要当突击队长,根本就没有搭理他。

马融又将天上星宿与地面坐标结合,分析道:星孛参、毕,参西方之宿,毕为边兵,并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将起乎...

他将谶纬之说与经学理论高度融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出全国各地的防御漏洞,结果因无人能看懂而不予采用。

等到陇西、乌桓地区接连造反,马融气的大腿都拍肿了。正为猪队友的智商感到担忧时,大将军梁商死了。

老梁的儿子继任外戚大佬,他就是飞扬跋扈的梁冀。

144年,汉顺帝驾崩。汉冲帝继位八个月也驾鹤西去,享年两岁。

帝国的最高岗位再次空缺,李固和曹腾等人建议让清河王继位,梁冀却以刘蒜知书达理为由行使一票否决权。

刘秀拼死累活打出来的江山,几乎无偿捐给外戚和宦官。他们拉帮结派坐享其成,还将小皇帝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年龄,是东汉皇帝的致命伤。

所以,有个好身体多么重要。

梁冀掏出皇族花名册,在枯萎血脉中寻找最佳人选。为保障自己的非法权益不受侵犯,7岁的刘缵被抱上皇位。

汉质帝只当了一年多的形象代言人,就被老梁暗中下药给毒死了,因为小皇帝竟敢当面骂他是跋扈将军。

李固抱着尸体痛哭流涕,强烈要求立刘蒜为帝。梁冀连投票否决环节都省了,直接通知14岁的刘志入京报到。

汉桓帝哆哆嗦嗦的坐在皇位上,看着李固和梁冀轮番互怼。

老梁不太擅长跟别人讲理,只会一个劲说我特么弄死你信不。他捏造罪证将李固下狱,却忘了有种情绪叫民意。

各地奏疏像雪片般飘来,百姓和学生们纷纷讨要说法。梁冀看着汹涌澎湃的民情,连辩论书的标题都不会写。

去!把马融给我叫来!

马融火急火燎的赶来时,梁冀正在家里摔碟子砸碗。

当朝权贵想弄死李固全家,众人的态度却发生分歧。因为李太尉的名望品行高洁,朝堂争斗也总有个良知底线。

老梁腾出最大的办公桌,让马融执笔写污蔑信。其余人抱着双手靠墙而立,冷眼静看这位大儒会做何举动。

那些痴迷于奢华生活的人,生存欲望的本能比常人更加强烈。

马融回想起当年被邓太后封杀、邓骘七兄弟绝食自尽、杨震走投无路饮鸩身亡、汉质帝喝碗稀饭七窍流血...

他双手颤抖着提起笔,旁边的吴祐怒吼道:李公之罪,成于卿手。李公既诛,卿何面目见天下人乎?

梁冀气的拔刀要砍死老吴,吴祐连忙翻窗户逃跑了。马融惊恐万分的低下头,将海量经书转化成一条条莫须有罪状。

李固死了,梁冀肆无忌惮的仰天长笑,还给马融赏赐天价润笔费(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

那一年,马融已经68岁了。

利益间的生死争斗,终究逃不出公理二字。

马融早已阅尽天下藏书,对公理的认知比常人更深。然而追求奢华享乐的本性,让他的行为与学识严重割裂。

一个人明知做了错事,要想消除内心的负罪感,往往只有两个办法:逃避或者面对。

马融没有面对错误的勇气,不敢触怒权贵更不愿放弃奢华。他用逃避的方式麻醉自己,就好像从来没有做错过。

第二年,马融又为梁冀写下气势磅礴的《西第颂》(作大将军,以此颇为正直所羞)。

老梁乐的浑身肥肉直抖,让他连跳三级当上南郡太守。马融远离京城势力争斗,尽享地方一把手的爽快滋味。

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天,马融就被剃光头发押往边疆(免官,髡徙朔方),史料记载也是众说纷纭。

《后汉书》:梁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

《太平御览》:二府以融在郡贪浊,授钱四十万。

真捞钱也好,受污蔑也罢。年过七旬的马融羞愤难忍,在发配途中抹脖子自尽,经过及时抢救才没搞出人命。

朝廷感念他满肚子墨水,又召回京城任职东观校书郎(自刺不殊,得赦还东观著述)。

马融凝望着东观的飞檐斗拱,这里依然汇聚全球最优秀的文化精英。

自从在鬼门关晃悠一圈,马融好像看透很多事情。汗牛充栋的经书文典,化成一条条鞭子抽打着老人的内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马融再次扎进学习的痛苦汪洋,日夜忙着为各种古籍写注解。只有沉浸在无尽繁忙中,才能化解心行割裂的鸿沟。

他想给《左氏春秋》做注,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喟叹道: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然后,又挨个给《论语》、《周易》、《诗经》、《尚书》、《老子》写注解,号称遍注群经,传播儒术。

整个东汉文化界沸腾了,谁也想不到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油尽灯枯之际还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大工程。

年近八旬的马融终于累了,他以身老多病为由辞职归乡。

马融回到老家后,在齐家埠搭台讲学,干出让老学究们惊掉下巴的事情。

他在渭水边建造高阁楼台,挂上绛色纱帐以示尊贵。台下常常坐着数千弟子,一个个伸长脖子听他讲经。

中场休息期间,美女们在悦耳丝竹声中翩翩起舞。讲到兴高采烈处,马融还会亲自下场抚琴吹笛。

这位一生奢华的名门大儒,完全不在乎儒生的传统礼节。所用笔墨服饰皆华丽贵重,连土蜂蜜也只要秦岭一白的。

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教养诸生,常有千数。

马融按照考试成绩将学生分类,品学兼优者升为入室弟子。看见广大学渣们都懒得搭理,统统交由学霸答疑解惑。

所谓桃李满天下,像我等这般歪瓜裂枣更是数不胜数(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在马融的入室弟子中,名气最大的是卢植和郑玄。前者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后者更成为汉代经学宗师。

就像李固的好队友曹腾,他的干孙子正是曹操,这帮传承者们即将开启另一个时代。

公元166年,88岁的马融在家中病逝。

同一年,东汉朝堂爆发“党锢之祸”。牵连被杀的士大夫不计其数,连众多太学生也未能幸免(见秦岭一白.陈番篇)。

马融没有亲眼看见这场祸事,或许算是一种未曾勾起回忆的幸事吧。

他当年搭台讲学的地方改名绛帐,传承千年后至今依然沿用。这座渭水岸边的古老小镇,就是秦岭一白的家乡。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东汉大儒马融的功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