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会

赶会

赶会也称为赶庙会,因为历史的原因寺庙基本上都消失了,所以变成了赶会,其实就是方圆几十公里的百姓欢聚在一起进行商业贸易的盛会。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的烈山逢会,在我的老家附近,我早上起来就去了,上午已经是人山人海,根本就走不动路。马路两旁都是卖各种不同的货物,有食品、衣服、玩具、家具等。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有"老板破产降低亏本销售"的广播,也有人声鼎沸,真是热闹非凡,几里的长路都是店铺和人流。望着这无尽的人头拥动,我想起了儿时在家赶会的情景。

赶会一般是三天时间,周围的乡亲赶到会场看戏,戏台几天前就开始搭建,请来戏班子唱三天大戏。乡亲们都还没有开始农忙,三三两两与亲朋好友一起看戏赶会,中午吃饭喝酒后再接着看,一直到夕阳西下戏结束后才回家。在会上有许多是卖农具的,如锄刀,耕地的工具等,也有一些人来为儿女婚嫁购买家具等,街上摆满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过去因为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一年中积攒的钱都花在赶会时购买一些必须品,为家里增添一点家具等,等到六月份开始农忙收割了,也就没有时间了,因此赶会成为乡民们最快乐的事情。

在赶会时有件最大的交易就是牛的买卖,牛对于农民来说算得上家里最大的财产了,因为耕地收割都要靠牛来完成,过去的庙会牛市占有很大的场地。有很多人牵着牛从四面八方赶来,买牛的卖牛的聚在一起看牛,但买卖双方并不谈价格,如果要是看中了牛就告诉交易人员,这个人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大家都信任他,出价并不会用嘴巴,而是在袖子里用手指比划,如果都同意,这桩买卖就成交,谈不成也不伤和气,再去转悠物色其他的牛。牛的买卖是个大物件交易,彼此之间都很慎重,一旦价格谈好了就不能反悔,否则会被人耻笑,也影响到中间人的公信力,在农耕社会中,这种交易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规矩,所以大家都要遵守规则。

在赶会时除了购物外,重点的还是吃,民以食为天,大家聚在一起赶会闲逛,逛累了就找个地方吃小吃。在老家有很多特色美食,除了我以前介绍的油煎包、鳝鱼汤外,还有百善硬面大卷、双堆面鱼、南坪响肚、淮北面皮、萧县羊肉汤、南坪狗肉、烧饼、口子糕点、丁家壮馍、濉溪烙馍、老城辣汤、牛肉粉丝汤等。淮北的小吃主要是以面食为主,比较有名气的如淮北油酥烧饼,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油酥烧饼色泽金黄,薄层重叠,内外焦脆,香酥可口,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食用。如果装进食品袋中还能存放很长时间,不疲不是馊,吃起来和刚出锅时一样。

王憨子油茶是当地著名的汉族小吃、滋补养生。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香鲜,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大家喜爱。还有很多小吃,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希望大家有机会来到淮北品尝美食。

在庙会上还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腰鼓、狮子舞、龙灯、竹马?高跷等众多民间表演艺术,此外还有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淮北花鼓戏等表演。淮北花鼓戏是农村的集镇上演出的地方剧种,这种戏班五至十人,多以家族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戏台子,围个地摊就可以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简单,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我边逛边看,记得过去的烈山逢会是在一条小街上,后面是烈山,现在小街已经因为煤矿蹋陷而没有了,搬到了杨庄矿工人村,沿着河堤摆起摊位,挣不挣钱无关紧要,大家都是图个热闹而来,有的村民逢会便去,就是为了看人多拥挤。我也逛累了,找个地方吃饭,酒足饭饱回来休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