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一个真相到底有多难----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1213

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写南京。

因为这是一个无比沉重,沉重到人微言轻者无法承受之痛。

对此我的内心总是不能平静。

这么多年,只想期待一个道歉,向整个中国道歉。可是他们说的是:“战争伤亡在所难免啊!”轻描淡写。事实上那可是惨无人道的屠城,灭绝人性的。历史上有多少次屠城都被淹没在长河之中,化为尘埃,无人提起。南京大屠杀却近在眼前。

对这段历史的交集是在南京生活的几年,记得就在一个阴雨的午后,我突然起意骑上心爱的单车独自一人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时的我还少不更事,无畏而充满正义感,到达目的地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天灰蒙蒙很暗沉,到门口时售票亭里坐着一位温和的中年女人,微胖。看到我一人前往,她一再问我:“你一个人进去?你确定是一个人进去?”声音轻柔。

进入纪念馆,才发现偌大一个场馆几乎没有人,因为是下午4点钟时间很尴尬。因为人气缺失更突显其阴气森森,肃杀之气,我的表情会不由自主凝重起来,因为这里太真实了。在书本里看到的历史在这里看得更加真切,更加深刻,更加让人咬牙切齿。特别是到了第四个场馆时见到真实的森森白骨零落成堆时,我吓得跳将起来。

这样惨绝人寰的侵略行径,时至今日始作俑者还不能大大方方地承认,反而不断地粉饰不断地掩盖或者就是避而不谈。承认一个真相到底有多难。全世界欠中国一个公正的国际审判。

缓步离开场馆的时候,我依旧推着单车出来,那位好心的阿姨关切地看着我,也许她把我当成她的女儿了,特别担心我无法承受。骑着单车回到山西路有很远的路,一路上,我脑海里都是那些衣衫褴褛的百姓惊恐无助的眼神,所有的画面被我串连起来,如同影像在我眼前掠过。震惊悲痛,久久不能释怀,看到这些暴行,怒火中烧。

这些场景一直在我的记忆里,这么多年一直都在。那时的场馆远没有现在这么大,也没有现在看起来那么高大巍峨,相比之下总面积小很多,也简陋很多,但给予人的震撼似乎比现在更深刻些。记得2015年我再次回到南京踏入该场馆的时候,人头攒动,远没有当年独自一人在偌大一个场馆里,见到森森白骨时的触动。再次离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冥思厅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里还是过于温和了,国人总是怀抱着美好愿望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可是和平不是渴望而来的,而是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得来的。

历史就摆在那里,我们却在那里渴望一个道歉。其实这样想是多余的,对于一个畜类,你何必苦口婆心地让他们用人的思维给予公正回答。然而畜类往往活得张牙舞爪,嚣张跋扈,现实生活的小事件也是如此。对于这些畜类,远之或者灭之。如若不可那让自己强大起来。为什么不愿意道歉呢?“那是因为没有人要日本人道歉。”比起犹太人,中国人过去一百多年受到的伤害也是极大的,大多数国人只求明哲保身,漠视自己的历史,活着却少有那铮铮铁骨。所以这样的道歉根本等不到,但是历史的需要真相。

突然想起很悲痛的一件事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一个人:张纯如!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著有《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就是那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就是这样炽烈如火,个性纯直,行事认真的女子,无法拭去那种心理的大伤痛,最后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是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权威著作。但我一直不敢读它,因为我怕自己承受不住,张纯如曾经说,“人其实是死两次,一次是肉体的死亡,一次是从他人记忆中消失,那才是真正的死亡。消失的故事总是令我哭泣。”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北京时间7时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历史不会被忘记,不管始作俑者承认与否都不可歪曲。愿她永远不再哭泣。


一九九五年她的第一本著作《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传》出版,“蚕丝”之名出自钱学森研发的蚕式飞弹。张纯如的《钱学森传》写得十分成功一鸣惊人,一部分因为钱学森是世界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冯·卡门的英文回忆录《御风而行》,有一整章谈论他这位最得意的中国门生,当然张纯如的写作才分也是出众的。

如此,《蚕丝》和《御风而行》这两本书应该好好一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承认一个真相到底有多难----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