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生鲜电商的路该如何走?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生鲜电商日均活跃用户规模高达1009万——相比2019年春节期间的527万,剧增91%,大量生鲜电商起死回生,展现回春之照,彼时所有人都会认为凭借于此生鲜电商有望在新的一年里“鱼跃龙门”,获得新的发展之路。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渐转好,复工复产的加紧推动,线下商场、菜市场等陆续的开放,生鲜电商的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平坦。疫情之后,生鲜电商的路该如何往下走,能否继续实现破局?

生鲜电商开启“攻防战”,百家争鸣

相信除了提前囤积大量速冻食品的人,疫情期间很多用户都尝过用生鲜电商应用购买肉菜食材。投中网了解到,春节期间,京东生鲜全平台销售额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47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订单量达到了节前单量的2-3倍;多点Dmall到店到家全渠道单量同比2019年同期增长89%,整体销售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132%;除夕至初四,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321%;大年三十,叮咚买菜的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300%。

在这种趋势背景之下,生鲜平台有了些许喘息的机会,道路貌似也开始逐渐明朗,小的企业趁机起死回生,巨头们瓜分占据市场,生鲜电商行业的订单量、经营状况趋于正常。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渐转好,消费者需求量的减少,以此而产生的百家争鸣效应也越来越强硬,一个隐约可见的“坑”渐渐显现。于是刚刚缓过劲的生鲜行业不得不进入“攻防战。”

补贴、促销、送券、打折等拉新方式,投入大量成本、人力、物力,在很多热门小区做宣传推广、吸引新用户注册下单等常见景象,又在身边热络了起来。除了拉新、补贴、赠礼活动外,有生鲜电商企业甚至顾不上经营危机刚刚度过,就开始疯狂投放电梯、楼宇广告了。其实喘息的机会根本不存在,所有生鲜电商都在严防死守,巩固用户密度。

事实上,去年通过补贴、烧钱的方式已经让不少生鲜电商的创业公司消弭殆尽,而如今这个前有巨头企业强势入局,后有百家争夺用户市场的局面。生鲜行业会不会就此重蹈覆辙,一切从头再来。

短期利益爆棚的背后,是绕不开的行业本质

而与此同时,短期利益爆棚的背后,是无法绕开生鲜电商行业的本质。生鲜电商相比于线下实体店减少了人工成本、租金成本以及管理成本,但要想与线下模式竞争,就必须在冷链物流、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加强成本投入,这些都是生鲜行业时时刻刻面临的问题。

在生鲜电商漫长探索史中,前置仓被认为最接近“终极模型”,明星创业者和传统零售商均加码于此。按照面积不同,前置仓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大型仓分为超市共用仓、前店后仓两类,基于零售门店进行周边到家业务辐射,代表为永辉超市、盒马鲜生、沃尔玛等;中型仓面积在400平米左右,在社区周边设立,代表玩家如朴朴超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小型仓面积则多在100㎡以内,精简SKU,在存量零售业态进行配套,如社区团购、社区生鲜等。

前置仓解决了高效履约问题,但距离模式跑通仍有很长路要走。原因在于上游尤其是蔬菜供需失衡问题。,水果、肉禽蛋奶等上游相对成熟,产业化程度高,蔬菜消费最为高频,也最为复杂。原因在于三点:1、作坊式经营;2、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3、品种繁多,全国各地消费偏好不一。

不仅如此,市场对前置仓模式也有很大争议,传统的生鲜电商倾向于“一刀切”,包括裁撤低效点位,更大力度促销,以及预订制等策略控制损耗。但是前置仓却面临着:1、高履约成本,单仓盈亏平衡点难把握;2、需求高波动性,缺少门店稳定客流;3、长期依靠补贴刺激,价格敏感度;4、订单不稳定性带来的高损耗问题。

从“宠儿”到“弃子”,生鲜电商曾经历数次风口起伏。由此来看,如不从根部解决问题,这颗生鲜大树即使在疫情期间,被浇灌了再多的流量,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也可能会面临着功亏一篑。换言之,这不是一个短期的风口,而是一场长期的战役。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之后,生鲜电商的路该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