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永王李璘叛乱的事。
前文已经讲过,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初,潼关失守,叛军逼近长安,玄宗弃国出狩剑南。七月十二日甲子,玄宗一行到达普安郡。十五日丁卯,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一道安排诸皇子分镇的制书,史称《幸普安郡制》:
门下:我唐受命百有十载,德泽浸于荒裔,声教被于殊邻,绍三代之统绪,综百王之礼乐。我高祖神尧皇帝奄有大宝,应天顺人;我太宗文武圣皇帝戡难造邦,光宅天下;我高宗天皇大帝修文偃武,惠绥四方;我中宗孝和皇帝聿遵孝德,惟新景命;我睿宗大圣真皇帝清明在躬,元化溥畅。朕承累圣之洪训,荷祖宗之丕绪,兢兢业业,不敢自宁。往岁韦氏作逆,宗社将坠,是用翼戴先后,扫荡凶徒。宸极既贞,寰区载晏,尔来在位,乘五十年,中原幸无师旅,戎锹岁来朝贡。夙兴旰食,勤念苍生,庶宏至理,就跻仁寿。愧无帝尧之圣德,而有寄体之不明,致令贼臣,内外为患,蔽朕耳目,远朕忠良,或窃弄威权,或厚敛重赋。泉壤一漏,成此滔天。构逆召戎,驰突中夏,倾覆我河洛,扰乱我崤函,使衣冠奔走于草莽,黎庶狼狈于锋镝。伊朕薄德,不能守厥位,贻祸海内,负兹苍生。是用罪已责躬,寤寐战灼,上愧乎天地,下愧乎庶人,外乎四海,内愧乎九族,乾乾惕厉,思雪大耻。夫定祸乱者必仗于群才,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太子亨,忠肃恭懿,说礼敦诗,好勇多谋,加之果断。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皆孝友谨恪,乐善好贤,顷在禁中,而习政事,察其图虑,可试艰难。夫宫相之才,师傅之任,必资雅善,允属忠贞,况四海多虞,二京未复,今当慎择,实惟其人。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以长沙郡太守李岘为副都大使,仍授江陵郡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仍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采访都大使;依前江陵郡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傅,以广陵郡长史李成式为副都大使。兼御史中丞。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以陇西郡太守邓景山为之傅,兼武威郡都督府长史御史中丞充副都大使。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虢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其授京官九品以上并先授名闻,奏听进止。其武官折冲以下,并赏借绯紫,任量功便处分讫闻奏。其有文武奇才,隐在林薮,宜加辟命,量事奖擢。於戏!咨尔元子等,敬听朕命;谨恭祗敬,以见师傅;端庄简肃以莅众官;慈恤惠爱,以养百姓;忠恕哀敬,以折庶狱;色不可犯,以临军政;犯而必恕,以纳忠规。往钦哉!无替朕命。各颁所管,咸令知悉。
根据当时的安排,丰王李珙、盛王李琦不出阁,随侍玄宗;太子亨、永王李璘赴镇。
制书中对永王李璘任命用的措辞是:
“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如故。”
也就是说,李璘在此之前已被任命为江陵大都督。事实确是如此。早在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璘遥领荆州大都督(那时江陵称作荆州)。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叛乱不久,又遥领山南节度使。普安的这次任命,重申了李璘江陵大都督的职务,同时对其节度辖区进行了调整:保留山南东道,将山南西道划出,增加了江南西道、黔中道以及岭南道。作出这样调整是有原因的,我下面再说。
不过,这道制书发出的时候,李璘已经以山南节度使、江陵大都督的身份在赴镇的路上了。关于这一史实,《新唐书 玄宗诸子传》记道:
永王璘,少失母,肃宗自养视之。既封,领荆州大都督。安禄山反,帝至扶风,诏璘即日赴镇。俄又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监窦昭为副。
玄宗到达扶风的时间大约是六月二十日左右,在《幸普安郡制》下达约二十天之前。
而《旧唐书 玄宗诸子传》中这样记载:
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幸蜀,仪王已下十三王从。至汉中郡,遣永王璘出镇荆州。
考察玄宗入蜀走过的路线,两种说法并无抵牾。李璘在扶风受命赴镇后,没有立即与玄宗分道,而是一道继续前行,经陈仓道前往汉中。即由陈仓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而行,经河池郡(今陕西凤县)、略阳到达汉中。在汉中与玄宗分道,玄宗西南行入川;李璘往东,沿汉水东南行,经洋川郡(今陕西洋县)、安康郡(今安康)、武当郡(今湖北丹江口),到达襄阳。
玄宗是一个生性达观的人,进入秦巴山区,已经逐渐摆脱了初出长安时的困窘和沮丧,开始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政务。马嵬分道以后,西北的军务已委托给太子李亨,玄宗不必再操心,真正让玄宗揪心的是部队的保障问题。河南、长安沦陷,传统的江淮物资经河南运到关中的汴运通道已经不能再用,必须尽早规划启用经由汉水通往关中的物资运输通道。派遣永王及早赴镇主要是为了让其坐镇荆襄,统筹江汉漕路,让南方物资源源不断流向西北前线。
由汉水通往关中的通道从东南到西北纵贯整个山南道。这条路线以洋川郡为节点。洋川郡以东的山南东道地区,物资以汉水为载体水运;到了洋川郡以西山南西道地区,就要借助人力畜力,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才能运达关中平原。
经由这条通道的物资运送行程如下:
由襄阳溯汉水而上经均州(今丹江口),西行经郧乡县(今湖北郧县)、安康郡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汉阴县,过汉水北岸饶风岭抵达洋川郡。再弃舟走陆路,由洋川郡西行经成固县(今陕西城固县)到达汉中郡,又由汉中走陈仓道运达扶风。全程1930唐里,其中水路1013唐里、陆路917唐里。
这条运输通道所穿越的秦巴山区,自古以来以崎岖难行而闻名,普通物资经过这一路运输,到达目的地时所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高于其当初的价值。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平息这场叛乱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打赢一场战争,不简简单单取决于将士们战场上的表现,还有人员物资的动员能力。
玄宗的这一计划与前文《房琯失宠》已经讲过的第五琦向肃宗建议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第五琦很可能只是玄肃二帝沟通的信使而已。
玄宗由陈仓道经汉中入蜀,一路上危峰峻壑、猿径鸟道,使其对经由这条通路的物资运输难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由远在荆襄的永王李璘总体统筹整条通道的物资运输不太现实。另外,汉中,山南西道治所所在地,是剑南的外部屏障、出入蜀地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必须确保。基于这些考虑,必须由专人负责山南西道地区尤其是汉中郡战时的工作。到底选谁合适,玄宗心里将可能的人选捋了一遍,最后,将目光落在了陇西郡公李瑀身上。
李瑀,是玄宗皇帝长兄、被追谥为让皇帝的宁王李宪第六子。玄宗与这位长兄关系极为亲密,“每年至宪生日,必幸其宅,移时宴乐。居常无日不赐酒酪及异馔等,尚食总监及四方有所进献,食之稍甘,即皆分以赐之。”开元二十六年冬,李宪薨,玄宗极为悲痛,追谥其为“让皇帝”。对于李宪诸子,玄宗也是非常照顾。而李瑀,史称“瑀早有才望,伟仪表。”这次入蜀,李瑀一路追随。据记载,半道发生一件事还与李瑀有关:玄宗第二十子延王李玢家口众多,行进缓慢,李玢又不忍丢弃,误了行程,脱离了大队,“数日不及行在所,玄宗怒之;赖汉中王瑀抗疏救之,听归于灵武。”
综上所述,无论是玄宗对李瑀的信赖程度还是其本人的表现,选用李瑀坐镇汉中都是合适的。于是,就在去剑南的半道上,玄宗册封李瑀为汉中王,任命其为汉中太守、山南西道采访防御使。
成书于北宋的《唐大诏令集》录有题为“册汉中王瑀文”的文书:
惟天宝十五载岁次景(丙)申七月戊子朔,皇帝若曰:“咨尔汉中王瑀暨御史中丞魏仲犀,王室多难,凶逆未诛,是用建尔子姓,以为藩屏;命尔忠良,以摄傅相。安危系是举,可不慎欤?夫王侯之体,则以任能从谏为本,亲贤仗信为则,好问乐善为心,安仁容众为节,然後能建其功业,夹辅王室。是以汉之宗王,多委政守相,故能享祚长久,令闻不已。朕闻汝瑀能宽大俭约,乐善好贤,敦悦诗书,动必由正,而久於高简,未习政途。又闻仲犀才干振举,忧勤庶绩,必能固尔磐石,匡补阙漏。军旅之事,必委其专;讼狱之烦,必与其决;简贤任能,必使其举;惩恶劝善,必任其断。惟协惟睦,其政乃成;同德合义,何往不济?於戏!其镇抚黎人,庄肃守位;仲犀其悉心戮力,赞我维城。则有任贤之各,犀有忠勤之绩。匡复社稷,戡定寇雠,在此行也。勖哉!其无替朕命。
这份文书存在问题。这一年七月初一朔日的干支为癸丑,并非戊子。从称谓看,将李瑀称作汉中王,明显在此之前李瑀已经受封,所以不可能是一篇册封文。从行文语气看,更像是派遣李瑀、魏仲犀赴任之前的诏令。如果戊子日干支没错的话,在这年七、八月份对应的日期是八月六日。考察玄宗入蜀的行程,玄宗一行是七月二十八日庚辰到达成都,所以这篇文章应当是在成都发出的。在这之前的八月二日,玄宗还发布了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令。所以实际情况应当是,李瑀被册封为汉中王后,并没有直接留在汉中上任,而是随玄宗一道入蜀,到达成都后再赴任。所谓《册汉中王瑀文》实际上是一篇李瑀赴任前玄宗对其进行勉励的诏令。
对李瑀的任命,使得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永王李璘在平叛战争中所担负的物资保障任务变得更加专一,就是坐镇荆襄,将帝国南方的租赋通过汉水运到洋川郡。那么,李璘能否不负玄宗的重托完成好任务呢?待下回再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