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开创盛世的皇帝,却因沉醉迷信活动,被奸臣忽悠瘸了

北宋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前半生同辽国作战,两度御驾亲征,最终同辽签订盟约,安定北境,为宋朝换取了120余年的和平,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边境贸易,开创了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但是北方的威胁解除后,他开始任用奸臣,崇道信佛,大兴土木,修建豪华气派的宫殿大搞迷信活动,甚至搞出了封禅祀地之举,疯狂的挥霍导致国库空虚民力凋敝,启宋朝“积贫积弱”之端,《宋史》称:“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他就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阴差阳错得继大统

宋太宗一共生了九个儿子,赵恒是其第三子,为妾室所生,不出意外的话他是没有机会当皇帝的,然而这个意外还真就出了。

太宗长子赵元佐,打小就聪明机灵,太宗很喜爱这个儿子,十七岁时被封为卫王,并让他到中书观摩政事,基本上是按照储君来培养的。

然而,太宗的帝位来路可疑,按照他和宰相赵普炮制出来的《金匮之盟》,皇位是要先传给三弟赵廷美,然后由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继承的。太宗坐稳皇位后便一心将宝座传给儿子,于是先逼死了赵德昭、赵德芳,又炮制案件贬谪了赵廷美。

怎料元佐是个性情中人,又同廷美叔侄关系很好,他爹贬谪叔父时他就很不满,打算营救廷美。后来廷美死了,他就更不能接受了,痛哭不已以致癫狂。太宗大怒,将元佐贬为庶人。

接替元佐的是二皇子元僖,他被封为陈王、开封尹——按照惯例这象征着他成为了准皇储。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六年,有一天上朝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马上返回府中。太宗闻讯立即前往看望,可人已经不行了,没多大会儿工分就归了天。据史料记载,元佐并非得了啥急病,而是他的小妾密谋毒死其正妻李氏,却误毒死了他,妻妾争宠,他莫名其妙地做了替死鬼。

皇帝宝座就这么不请自来地落到了老三赵恒的头上,995年,年迈且伤病不断复发的太宗正式将赵恒立为太子。五代十国以来,天下大乱,近百年没搞过册立太子的仪式了,太宗命人按照唐朝规制大肆操办一番,一时引为盛事。

997年太宗驾崩,当初押宝太宗,在太宗登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太监王继恩,企图再次进行政治投机,勾结李皇后、李昌龄、胡旦等人,欲阻止赵恒登基,另立元佐。好在太宗生前已发现苗头并做了安排,托孤于老成持重“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为宰相。吕端不负重托,粉碎了王继恩等人的阴谋,帮29岁的赵恒顺利登上帝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三位皇帝。

御驾亲征与辽盟誓

自五代石敬瑭向辽国割让幽云十六州,建立后晋自称“儿皇帝”以来,中原王朝的北方门户就控制在辽国手中,时时受到侵略的威胁。到周世宗柴荣时期,收回了被称为“关南之地”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几个关口。宋朝代周后,辽国以取回关南之地为借口,屡次发动南侵,双方不断交战,一直持续到真宗即位。

最大规模的作战发生在太宗朝,太宗一心要收回燕云十六州,数次北伐,甚至御驾亲征还落下了箭伤,虽然未能成功,但也极大的消耗了辽国的国力。真宗登基后,辽国继续不断南侵,大小又打了又打了十几仗,互有胜负,州县城池在双方之间来回易手。

连年的战争,考验的是后勤补给和综合国力,打得太久了,双方的统治者都留下了心理阴影——雍熙北征失败后,太宗曾对大臣说:“卿等共视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也清楚了一个事实:谁也吃不下谁

宋真宗在位期间曾御驾亲征对辽作战,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的那次,但在那之前的999年,登基不久的真宗皇帝还有过一次北巡亲征

999年年9月,辽国萧太后亲帅20万大军南侵,辽军在遂城遭遇了名将杨延昭(即杨六郎,名将杨业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笔者的另一篇文章《一门忠烈三代名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之二杨延昭》),辽军在遂城没有占到便宜于是绕开遂城继续南下。

为抵御辽军入侵,真宗亲自点兵,以傅潜为主帅迎击辽军,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激励三军。大臣王继英奏请真宗亲征,到河北大名府与辽军对峙,真宗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整顿军马,向北开拔,到达大名府后,他穿戴盔甲,对三军将士及当地军民进行慰劳,士气大振。适逢辽军进攻威虏军,威虏军出兵迎战,击败了辽军,并斩杀了其主帅,初战告捷。

但主帅傅潜的表现却令人费解,他一直躲在一边不出站,部将请战他也不准。真宗在大名府等了半个多月也没有收到战报,他心中焦急,便派人打探,得知了傅潜的情况,真宗大怒,削去了其官职然后流放到房州,并更换主帅为宿将范廷召。范廷召不负重托,引兵追击辽军,斩首敌军一万多人,另一边,先锋王超也大获全胜,歼灭俘获敌军达两万。

辽军在宋军的强劲攻势下,眼看无利可图,于是撤军北还了。真宗的首次亲征以胜利告终。

1004年9月,辽国再次大举南下,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帅军20万汹汹而来。大将萧挞览为先锋,连克数城,乘虚而下冀州、邯郸,直扑澶州而来。

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占了澶州就是一展平原,可直逼北宋京城开封。宋廷收到军情急报,十分震惊,朝野上下顿时人心惶惶。真宗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很多人被势如破竹的辽军给吓坏了,打算逃跑,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南京),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往益州(四川)。

此时宰相寇准站出来,严厉的批驳了迁都派,并鼓动真宗御驾亲征。就在真宗犹豫不决的时候,前方战争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辽军的咄咄逼人的攻势被宋将高继勋等人遏制,10月边关保州、莫州等地也传来捷报。接着辽军围困了河北瀛洲,萧太后对瀛洲志在必得,昼夜攻城不断,但宋军早有防备,在进行了十多天的激烈战斗后,辽军损失惨重,只好无奈撤走。瀛洲一战挫伤了辽师的锐气,也给真宗注入了信心,他因此不再考虑迁都的选项,打算北上亲征。

澶渊之战态势图

辽国此次南下的战略目的主要是拿回关南之地,但萧太后也清楚,完全靠武力恐怕也不现实,主要还是想先在战场上捞点资本,然后在谈判桌上逼迫宋朝就范。但是瀛洲之战的失利,让萧太后的这个算盘落了空,因此一边继续在战场上调兵遣将,一边通过秘密渠道同宋朝联系,加紧推进和谈事宜。

辽军继续南下兵临澶州,大将萧挞览到城前视察军情,被守城的虎威军使用床子弩射中头部,当晚不治身亡。萧太后痛失臂膀,大哭一场,锐气尽失,自知军事企图已无法达成。

这边真宗也已抵达了澶州,登上了澶州北门的城楼,张起皇帝的黄龙旗,三军山呼万岁,震彻云霄,辽军士兵看傻眼了,此时萧太后心知已经无法在战场上耗下去了,和谈之心更加急切。

那么宋朝在占据军事主动的情形下,为啥也愿意坐到谈判桌前呢?这要从一个归顺了契丹的宋朝降将说起。

此人名为王继忠,原是真宗即位前府里的旧人,自幼与赵恒相识,很受赵恒的信任。赵恒登基后,王继忠得到重用,任殿前都虞侯等职,随后被安排到前线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相当于河北部分地区的战区副司令。1003年,辽军进犯,围攻了王继忠所在的定州,王继忠作为先锋帅人马迎战辽军,双方发生了激烈战斗,最后在援军不至的情况下全军覆没,其本人被俘。

真宗以为王继忠阵亡,非常伤心,优厚的抚恤了其家属,并恩荫他的儿子们为官。而被俘的王继忠并没有被契丹处死,萧太后了解到他和宋真宗的关系后,非但没有为难他还授其官职,并将一契丹贵族女子许配给他为妻,王继忠因此归顺并效忠了辽国,且得到了重用。

自宋建国以来,宋辽双方一直征战不断,但打了20多年谁也没捞到好处,反而庞大的军费和牺牲让双方都损失惨重,以至都有了厌战心理。王继忠在辽国发现这个情况后,趁机向萧太后说:“我们跟宋朝打了这么多年,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钱物人力,国内不堪重负,但却没有见到啥好处。不如同宋朝和谈,解除战乱,与民生息。”这话说到来了萧太后的心坎儿上,因此调兵遣将大举南下之际,还让王继忠写了一封给真宗的密信,表达和谈之意。

密信辗转送到真宗案前,一开始真宗和宰执们都将信将疑,且真宗认为,此事即使是真,当下也不能同意,因为契丹的主要诉求是取回关南之地,如果此时跟对方谈判,辽人肯定会提出这个主张,我们也绝不会接受,所以现在没啥好谈的

那就接着打,在寇准的强烈要求下,真宗御驾亲征,战争局面也被扭转为对宋朝有利。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高层通过王继忠这条密线的沟通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当真宗抵达澶州、辽军主将萧挞览阵亡后,宋朝认为和谈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终于走到了谈判桌前。

宋朝的谈判代表叫曹利用,真宗给他的底牌是:不可割地,如果是要钱物则可以接受,曹操利用问最多可以给多少钱,真宗说:“迫不得已,百万钱也行”。曹利用领了命,却被寇准叫去,寇准对他说:“虽有圣旨,如果你许给契丹的钱数超过30万,我砍了你!”。主战派的寇准,态度比真宗强硬得多,他打算趁机要求辽国称臣,并割让幽州等地,但真宗认为这个条件辽国不会接受,谈判肯定会破裂,因此不同意这么做。

澶渊之盟

两国代表在谈判席上反复博弈之后,辽国放弃了对关南之地的诉求,最终达成和议,规定宋朝每年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的岁币,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哥哥等一些具体条款,双方盟誓,签字画押,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从此,南北关系趋于缓和,战争全面停止,宋朝更改了威虏军破虏军的名字,辽国也在幽州取消了对汉人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双方开展贸易交流,经济和民生得到了很大改善,120年未启战端,宋朝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真宗即位初期,任用李沆、吕蒙正、夏侯峤、吕端、张齐贤、寇准等人做宰执,鼓励文武百官对朝政事务建言献策,并能广泛听取大臣的建议,还对提出了好的建的人进行赏赐,政治较为清明。

对民间则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减免税赋徭役,甚至直接免除农民经年拖欠无力缴纳的田赋,大批释放因为欠税而坐牢的人。发生灾荒,更是大量减免赋役,积极开仓赈灾。

同时改革财政,设立专门的部门,对盐铁、税收进行管理,皇帝直接过问,府库得到充盈。并大力发展农业,大量开荒垦田,鼓励农民务农,并积极推广从越南引进的高产的占城稻,甚至在皇宫内院亲自种植,以示重视,促使粮食亩产大幅增加,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

另外,真宗还采取措施平抑粮价,帮助平民在灾年渡过难关。废除严刑峻法,对罪犯谨慎用刑,禁止施用酷刑、刑讯逼供,设立提点刑狱司,对各种刑事案件的审判进行监督审查,防止发生冤狱。真宗每年夏天都搞一次“虑囚”,亲自审决一些长期关押的囚犯,免费得他们在监狱待的时间过长而受苦

这一系列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有一次真宗到郊区视察调研,沿途百姓看到真宗的车驾,自发地跪在路边,高呼“万岁”。真宗很高兴,他对吕蒙正说:“假如战胜了辽夏,使边疆的百姓也能过上安定富足的日子,我就更开心了。”后世则将这一时期称为“咸平之治”

任用“五鬼”大搞迷信

接下来画风开始转换,辣眼睛的画面即将上演。

在真宗的心里,对“澶渊之盟”其实心有芥蒂。毕竟中原王朝自诩天朝上国,皇帝是天底下唯一的主宰,而今对蛮族做出了巨大的妥协和让步,承认了辽国的平等地位,还要岁岁给钱,朝野之间也颇受争议,真宗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于是他问王若钦:“如何洗刷宋辽之盟的耻辱?”,善于钻营投机的王钦若一看,机会来了,“封禅!”一番忽悠之后,王钦若给出了他的终极方案。封禅简单来说就是帝王带领群臣上登上天下第一山——泰山,在山顶筑高台祭天,向上天汇报工作。

按照礼制,封禅有两个条件:太平盛世、天降祥瑞。太平盛世真宗自我感觉没毛病,沉吟良久后他说:“自古都是天降祥瑞才可以封禅……”,王钦若一听知道皇帝上道了,于是说:“自古祥瑞都是人为制造的,只要皇帝昭告天下,百信自然深信不疑”,如此这般一番忽悠下来,真宗决定搞这事儿。

皇帝说:“要有祥瑞”,于是有了祥瑞。

有一天,有人在宫殿房檐下发现了一卷悬挂着的黄色包裹,下面还有黄色的飘带迎风飞舞,这个情况立即被报告给了真宗。一番折腾取下来之后,原来这是一份“天书”,共三卷,按真宗的解释,有神仙曾给他托梦,此“天书”名曰《大中祥符》,共三篇,内容都是对真宗的各种表扬称赞。

当晚,真宗携群臣举行仪式,向上天致敬,向先祖奏告喜事。接着封禅事宜被有条不紊地推动,年号被改为“大中祥符”,气氛被搞起来,民间舆论也被调动起来,百姓组团前来请命,科举士子联合上书请求封禅,大臣们也搞了一个阵容豪华的请愿团奏请封禅。

不久之后“天书”再次降临宫中,全国各地也频降祥瑞——泰山自然是重“灾”区。这边上演仙鹤起舞的奇观,那边是庄家长出了罕见的大穗,泰山一会儿忽然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一会儿出现苍龙,一会儿又长出灵芝仙草,等等等等,组着团的降下祥瑞。

这架势,真宗要是不去封禅简直就是违天意、逆人心。事情就这么水到渠成了。

封禅这么盛大的典礼,花钱自然不会少了,真宗询问负责财政的三司使丁谓:咱的财务状况能负担得起吗?丁谓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咱不差钱!于是该拨款的拨款,该搞工程的搞工程,国家钱花了无数,人腿跑细了几圈,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真宗带着庞大的“旅游团”到泰山搞了一次豪华的公款旅游,并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封禅仪式。

真宗很开心,这次封禅大典,从组织策划到实施执行,整个过程新奇有趣,还有点刺激,除了花钱多费人力,没别的毛病,但那都不是事儿,他的心情舒畅就够了。

但底下的大臣反对说:“不够!只祭天不祀地,厚此薄彼,地神他老人家不乐意了咋办?陛下应该到山西汾阴去祭祀地神。”真宗一听,妙啊,但是嘴上还是装模作样地拒绝:“这样不好吧,上次封禅,劳动民力,我心里很过意不去的”,这帮曲意迎合的大臣哪能不懂真宗的心思。于是相同的配方,一样的套路,这次是在陈尧叟的主持下,于大中祥符三年又搞了一次劳民伤财的“祀汾阴”的盛大仪式

经过这两档子事儿,真宗是彻底迷失了自己,奸佞之臣抓住机会相继登场,投其所好,曲意逢迎。除了诱导真宗的始作俑者王钦若和为帝国管钱袋子的丁谓,还有刘承珪、林特、程彭年,被时人合称为为“五鬼”。

刘承珪是在真宗封禅祀地大典后的一项奢靡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他本人是真宗的心腹太监,在大中祥符二年,协助丁谓开建了玉清昭应宫。这个宫殿的初衷是用于盛放所谓的“天书”,早在封禅之前就定下了营建计划,后来被捣鼓成了一个超级工程,预算惊人,史载要用尽国家的钱财。

进入奢侈模式的真宗还是老样子,不顾大臣的反对——没错,这次有人反对,因为实在是要花太多钱了,在丁谓、刘承珪一班奸臣的鼓动下,半推半就的迅速启动了工程。刘承珪作为副手,花起国家的钱来眼都不眨一下,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地方,完工的建筑说推倒就得推倒,一座塑像因为他不满意,重建数次,前后花了黄金上万两、白银五千两,为了拍好真宗的马屁,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甲方要搁到现在都得被当财神爷被供起来,太会花钱了!

林特是丁谓的小弟,担任三司副使,相当于财政部的副部长,颇具专业才干,对国家财政了如指掌,对工作也是认真负责,是真宗给他提拔到这个位置的。但是此人是一个典型的有才无德之人,对他的大佬丁谓是卑躬屈膝,指哪打哪,完全一副奴才相,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得到提拔高升,在封禅、祀地、建宫殿等浩大项目上为老板筹措资金,格外卖力。

程彭年则是一个颇具才名之人,少年得志,十几岁时因其文采出众被南唐后主李煜召入宫中,为太子伴读。后来参加宋朝科考却两次未中,因为其恃才放旷,经常写诗讽刺时政,考官很厌烦这位愤青,不给他中举的机会。后来其收敛锋芒,潜心读书,终于在第三次科考时进士及第。在真宗的两次大典中,程彭年用他的渊博学识考证古代的仪制和程序,起草祭文等,他将深厚的专业能力和斐然的文才用于谄媚皇帝,深得真宗欢心。

真宗在一帮佞臣的忽悠下,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大规模奢靡活动中,越走越远。修完昭应玉清宫后,又为汾阴的土地神修了一座玉宁宫,规模也非常大;为了感谢上天降临“天书”,下令全国修建天庆观,各地共修建了上千座。钱花的是有如流水,败家的程度令人瞠目。不仅如此,这位铺张小能手,又爱上了另一项更刺激的活动——搞迷信。

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对大臣说,神仙又给他托梦了,说玉皇命大神赵玄朗下凡与他相见。他立即在宫中设好道场,大做法事,恭迎神仙下凡。几天后的一个凌晨,神仙果然降临道场,云雾缭绕中,在仪仗队的簇拥下,“圣祖”赵玄朗显灵了,“圣祖”对他十分亲切,说自己曾转世为轩辕黄帝,在100多年前再次转世为赵家先祖,二人聊得非常投机,“圣祖”对他寄予了希望和祝福,最后会面在愉快祥和的氛围中结束。

为了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他还带着大臣们到现场,绘声绘色地给大家复现当时的场景。大家都看傻眼了,嘴上不敢怀疑,但心里估计都犯嘀咕:“咱皇上不会是疯了吧?”

接下来自然又是追尊“圣祖”、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减免税赋、举国欢庆,然后又给圣祖专门建了一座“行宫”,以后圣祖再来的时候接待就更有排面了,圣祖的老家寿邱更名“仙源”,并在当地建起一所景灵宫用于祭祀,京城也建上一座方便真宗祭祀,玉清昭应宫也得有圣祖的位置,于是增修一座大殿,供奉圣祖玉质雕像,又命人在南方铸造玉帝、圣祖、太祖、太宗四尊铜像,供奉在殿内。

丁谓等人负责从南方迎奉铜像时,搞了四条大船安置铜像,同十余艘随行的船只组成了庞大船队,沿运河北上,河两岸组织了两千五百人的仪仗队和三百人的乐队,一路吹吹打打的进发,只搞得举国震动,舆论哗然。

当然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银子花的又是没数。没办法,真宗皇帝就是喜欢豪华的排场,就是如此的“仁孝”,就是这么的任性!

真宗沉醉在迷行活动中不能自拔,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当初“圣祖”是奉玉皇的旨意下凡的,玉皇是道教的神,“圣祖”自然也是属于道教体系了,因此尊奉“圣祖”就必须要信奉道教。真宗自我洗脑的功夫了得,一个谎话说了无数遍后,最后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后来真宗义务反顾的投入到一项新的伟大事业中——尊奉道教。

怎么尊奉?当然是要造祥瑞、搞排场!大中祥符7年,经过几个月的热场之后,真宗亲帅百官前往亳州祭祀道教的主神——老子,祭祀完成后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从此老子就被称为“太上老君”,道教则在民间大肆流行起来。后来又祭祀玉皇,上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简称“玉皇大天帝”,还要求全国各地设立道场,举行“玉皇大天帝”的祭祀,官员百姓家中也要设置香案进行祭拜,民间逐渐将其简称为“玉皇大帝”。也就是说,电视剧《西游记》中那个畏畏缩缩“玉皇大帝”,名字是真宗给起的,也算是丰富了后世的文化生活。

真宗不光本人隔三差五的到玉清昭应宫举行祭祀,表达虔敬,还要求各地官员挨家挨户的检查祭拜玉皇大帝的执行情况,在真宗的大力推动下,道教在宋朝遍地开花。官员们也不白干,让他们担任全国道观的管理员,增加一道虚衔,啥活不用干,却多领一份工资,大家都很开心,争抢着来要这好差事。

真宗不光尊奉道教,对佛教、儒教也同样尊崇,它曾一次性给佛教僧侣颁发了25万张度牒,解决了几乎全国一半的出家人持证上岗的问题,也就是免去了他们税赋、徭役,僧侣道人的身份被前所未有的提高。在真宗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广建佛寺、道观,百姓出家做和尚、当道士的人比比皆是。

真宗从“天书”降临开始就变得神神叨叨,在搞迷信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终变成了一个神棍,国家也被搞得乌烟瘴气。真宗驾崩后,如何处理他的政治遗产特别是“天书”成了难题,最后是宰相王曾给出了巧妙的方案:让“天书”陪伴真宗一同下葬。几年后,玉清昭应宫遭雷击失火,化为灰烬。

后世评价功不抵过

宋真宗赵恒,29岁即位,54岁驾崩,在位25年。

纵观他的一生,即位前几年励精图治,对内发展农业、与民生息、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了咸平之治,对外用最低的成本安定了边疆,获得了长期的和平,为国家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到了后来,逐渐昏聩无常、宠信奸佞、热衷迷信、粉饰太平,用虚幻的刺激麻醉自己,且大肆铺张,汲取民力,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亏空,最终将一个经济发达、朝气蓬勃的帝国引入歧途,为国家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真宗皇帝,称不得明君,实为功不抵过的一代帝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位开创盛世的皇帝,却因沉醉迷信活动,被奸臣忽悠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