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
上世纪末的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开始逐步转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慢慢体现出成效。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庭条件不断改善,体现在住房上,单位分房慢慢变为自己购房,有条件的家庭已经可以自己购买地基建房。
在奉化城区大桥镇,单位分房或者自己购买的商品房,以庄山小区、春晖小区逐渐向北延伸到居敬小区、长岭小区,而自建房则是延中塔路逐渐向北到河头路的西侧。
由于以上房子的入住者大都是单位职工, 甚至是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个体企业的老板,于是带来了孩子的读书问题,而且是对教育有选择能力的家长要考虑的问题,有就近的、优质的学校吗?
其实那个时期大桥的政治文化中心是锦屏山下,以市政府为中心,旁边有人民医院、奉化一中、锦屏中学、锦屏小学,加上奉中菜场,应该是非常完善的配套。
只是,锦屏中学的校所不够理想,由于奉化一中还未搬迁到桃源路,所以,锦屏中学尚未搬到凤山脚下现在的地址。那时的锦屏中学有两个校区,一部分在人民医院的北面,原体育场的东面;另一部分在锦屏小学(孔心殿)的对面,两个校区都只有几幢楼,以体育场作为运动场,学校整体有点简陋,无论规模和建筑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时,实验小学在春晖小区已经办学几年,基本上满足新建城区的小学入学问题,于是实验中学的建立就成为当时的必需。
学校位置
1995年9月实验中学创办,我和54位同事一起成为见证者。我是在原学校西坞中学提出调动申请,申请目标学校是锦屏中学,我收到的介绍信里说是调入长岭中学,我报到后才知道,自己要入职的是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校址在河头路,当时是河头路8号,现在是河头路46号,以后估计要改为锦屏中路46号。有人说,当年实验中学在河头路是最早的单位,毛校长大笔一挥写了个8号,后来规划部门核定学校地址时,排到46号,这是一个传说,但有点意思。
学校东面隔小河相望的是正在建造的居敬小学,再东边就是长岭路,我想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把学校的曾用名叫长岭中学吧,但是说实话,当时取名实验中学还是显得高大上的,而且后来各地凡是实验有关的校名,成为一种趋势。
河头路当年还是泥路,甚至还只是修了半幅 的泥路,最糟糕的是下雨天,骑车之后,裤脚上都是泥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从凉河路的长岭小区骑自行车准备进入河头路,有个下坡和一条水沟,看到在河头路上行走的王亚峰老师,举手一挥打了个招呼,没想到自己连人带车掉入水沟里,狼狈不堪。
河头路的西面是窑厂及一片田地,学校越野跑的场地,三年后大概是1998年左右开始建造商品房,我在那里买了一套,有了自己的窝,再西边的一块地则是建造了锦山明珠小区,算是当时奉化比较成熟的住宅小区。
学校南面是长春路,但其实当年并没有这条路,因为再往南100米才有房子;学校北面也是一片田地,多年之后才修了大成路,再后来把大成路往西修了弥勒大道,而学校和大成路之间还有一个住宅小区,是后来奉化城建开发公司造的。
这么一想,学校其实是在中山路和河头村应家山之间的一大片田野中的独立建筑,有围成一周的教学楼和后面的食堂,没有操场、没有围墙也没有造好专门的门卫。
学校结构
当年的我是从北幢教学楼的一楼通道进入学校的,也就是现在学校储藏室旁边的走廊,上二楼还是向北,最西边的一间大教室是校长室,当时共四位领导。
学校校长毛大龙从武岭中学调入,年龄33或34岁,有魄力、会干大事,用“我以生命赌明天”的气概办学,而另外几位副校长也是能力型的,原江口中学校长包彭兴、原萧王庙中学校长郑国运、原锦屏中学副校长徐锡生,徐锡生兼任教导主任,而教导处副主任则是来自锦屏中学的王亚峰,按现在的说法是名师,在当时奉化城区有相当影响力。
校长室上面,三楼最西边一间大教室是会议室,还记得第一次开教工大会时,毛校长站起身来,铿锵有力的发言,而另一次还让我印象深刻的 发言则是学校的始学仪式,在奉化剧院进行的,全体师生聆听了毛校长对实验中学办学前景、目标及措施的宣讲,激情昂扬、鼓舞人心,记得坐在旁边的何果等同学,低声呼喊,太刺激了、太有劲了!
三楼与会议室隔走廊相对的一间大教室是物理器材室,但放了一张床,所以也是作为学校的值班室,我是每周轮到一个晚上去值班,夏天还好,冬天的晚上起风了,感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直接拍打着北窗,怦怦作响,有点吓人。
回到南幢的教学楼。二楼主要是办公室,最西边的一间大教室是教导处、学生处、团委、工会等部门办公地点。往东依次是初二教师办公室、初一教师办公室和初一(4)班教室,初一(4)班是美术实验班。一楼最西边是门厅和两个小房间,现在是学校校医室,当时是保卫室,往东的三个教室就是初一(1)(2)(3)班的。三楼最西边的是初一(6),然后隔走廊的是初一(5)班教室,我当年担任这两班的数学教学和(5)班的班主任,东边两间和四楼四间教室是初二6个班级的。
那一届初一从入学时间来说是实验中学的第一届,但从毕业时间来说,则是第二届,因为1995年与学校一起起步的还有初二6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初一是在其他地方借地学习的。
教学楼东边其实每一层都是相同的结构,是连接南、北两幢教学楼的,设置有楼梯、男女厕所以及一个中型房间,当年是学校的师生寝室,一楼住着四位男教师,分别是毛大龙校长、夏勇、周长波和我,四楼住着四位女教师,分别是庄学英老师、王优辉、胡美幼和周娜,周娜是实习会计。二楼、三楼则是女生、男生的集体寝室,当年已经有寄宿生。
而教学楼西边只有一楼一层,到现在一直都是阶梯教室,只不过设施不断改进、更新。
第一年没有操场,第二平整之后是煤渣跑道,跑步之后鼻子、嘴巴都是黑的,条件确实艰苦。
学校生活
教学楼北面是食堂,但是启用是在开学后两个月左右,所以,开学初就出现了集体吃外卖的情景。统一送到教学楼北幢一楼的空教室,师生排队打饭菜,学生在哪里吃饭已经没有印象了,但是我们住校的老师是合伙的,由夏勇、周长波和我负责买,王优辉、胡美幼、周娜负责洗,毛校长则经常请客,地点就在一楼的男教师寝室。
学校食堂启用后,感觉有两点记忆深刻。一个是伙食不错,甚至还吸引了许多教师家属来一起吃饭,二是有个浴室,锅炉烧的热水,烧锅炉的是老杜,浴室也解决了我们的洗澡问题,也发票允许家属来。
第二年,也就是1996年秋天,办公楼和实验楼可以使用,我们的寝室搬到办公楼四楼北面的几间,同时新调入竺伟、毛喜斌、陈令杰,新分配俞寒萍,他们住在实验楼的楼梯间,在校青年教师多了,关系融洽,虽然后来大都离开实验中学,但互相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松开,是难得的一种情谊。
在教室相对空余之后,教学楼南幢一楼最东边一间放了一张乒乓球桌,学校里有许多高手,如袁平均、夏勇、卓伟山、陈武存等,更多的是一起参与热闹的,还每年举办排位赛,丰富了教工的课余生活。
随着学校的逐渐成型,围墙、门卫等也开始完善。第一任门卫是一对夫妇,阿伯高而廋,腿有点瘸,阿姨个子不高,但两人非常朴实,热心,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有时候我们忘记了的,放在水槽里的衣服,阿姨都会主动帮忙洗了。最难忘的阿伯的一次帮忙,我在裘村吴江村老家暑假休息,同事有要紧事需要通知我,当时没有手机、传呼机,阿伯乘中巴车大约2、3小时到我老家送信,阿伯在我同村人的陪同下,一瘸一瘸地走进我家大门时,我惊讶不已,感动万分,终生难忘,祝好人一生平安!
学校教学
学校办学之今27年,这几年实验中学的教育质量一直保持不错,同时,随着课后托管服务的实行,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和辛苦程度也随之而增加,可是与办学初相比,感觉还是有一定差距。毕竟当时大家都年轻,二三十岁,经历充沛,到新学校后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一番成绩,同时,学校领导站得高、看得远,不断激励大家,和老师们同舟共济,形成了一股合力,这样的一个团体,能量是无穷的,教学成绩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
那个时候的教学,现在看来是非常态的,比如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之后,为了准备期末统考,几乎停了所有的副科,就剩下语文、数学、英语及物理等学科,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夜自修2节课,两个班级20节课,还有早自习、中午下班管理课,四个老师平分,每人5-6节课,加上周六补课,一种课时量接近30节课,感觉《排球女将》中的魔鬼训练的样子。
实验未来
二十七年整过去了,学校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大约在2001年左右,老食堂拆了,建了新的一桩教学楼,后面又建了一个风雨球馆,再后面就是学生寝室,东面则是新的二层食堂,最南面造了一幢教学楼。只是当年提到的一流的校舍,现在已经成为奉化城区最老旧的校舍。看着红色的铝合金窗框,老家伙了,不过这个暑假的这个时候应该全面更换,而且所有的道路全部变成黑色路面,到九月一日开学,应该会面貌一新。
令每一位实中学子高兴的是,实验中学在办学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后来逐渐高位运行,虽受到锦溪书院办学的较大冲击,但这几年中考成绩优异,在奉城百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是许多孩子入学初中的理想选择。当然,随着奉化城区重心的东迁,三十年前锦屏,三十年后岳林,实验中学也会类似锦屏中学一样受生源的影响,逐渐走过高峰期,慢慢趋于平淡,如一个人的一生,终将平静,但我们一定会记住曾经的美好岁月。
我的归途
1995年进校的老师中,除了我之外,在校还有王佩君、王优辉、王岳峰、竺元芳、周景福六位老师,周景福老师是学校总务后勤的全经手者,也是学校的活地图,随着他下半年的退休,学校校舍里好多的变更,少了一个强有力的见证者。除了竺元芳,剩下的其他老师都比我早退休,竺元芳曾去溪口中学交流三年。
这么一算,我将是实验中学在校年份最长的教师,1995-2030年,一共35年整。当年年少懵懂,慢慢地,居然完成了择一地、做一事、终一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