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战国之英雄吴起的另一面

​英雄造时势无疑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的论断,但是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经常会因为个别人物在关键时候起到的关键作用而疑心这个论断似乎是正确的。在三国著名桥段《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曾经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在任何一个乱世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战国也不例外。毕竟能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生存竞赛中成为七雄之一,没有两把刷子是做不到了。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名将辈出、群星璀璨了,但是在这些名将的背后,更为耀眼的应该是那些主持变法革新的士子了。而在这些士子当中,商鞅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但是任谁都不能否认商君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这些巨人当中,吴起也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因为战功显赫,因小人离间而受到猜忌的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没有了吴起的魏武卒依旧是魏国能够生存在四战之地的重要原因。因为即使是受到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重创,商鞅率领的秦锐士依旧不敢直面魏武卒的兵锋,而是采取欺骗手段俘虏魏公子卬,才最终击败了魏军,这无疑就是吴起一人的功劳,这或许就是英雄造时势的最佳说明吧。

在楚国,吴起因惊艳的才华和显赫的名气,立刻受到楚悼王重用、被封为令尹,开始了自己的变法图强之路。由于知识匮乏的原因,我不知道吴起变法的真正内容,大致猜想一下,应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改革军队吧。这几条无疑是对原有贵族利益的最大侵犯,说这是“火中取栗”一定没有任何夸张的地方。

在楚悼王的倾力支持下,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史记·吴起列传》中是这样记载当时楚国的强势——“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这样的变化如果没有吴起那也是根本不可能想象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战国时期的变法基本上都是借助于君主的信任,属于一种以人治为前提的法治吧。后来,对吴起恨之入骨的权臣贵族们借着楚悼王去世之际射杀吴起。

但是,吴起作为一个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百战名将,在这个紧要关头却是根本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气节,居然为了活命逃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拔出箭矢扎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楚国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也可能是这种对楚悼王的大不敬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楚肃王吧,吴起的尸体又享受了一遍“车裂之刑”。

对于吴起的结局,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评价吴起之死是“惨礉事楚,死后留权”。所谓“死后留权”的“权”,是说吴起在生命垂危时刻,仍然以“用兵”之权谋,赢得了最后一个回合的胜利,以同归于尽的方式让戕害自己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魏文帝曹丕则用了“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一句话,尽显了对吴起伏王尸欲求生的卑劣。后世有人这样评价:吴起,名将也。在德不在险之一言,亦似闻道者欤?急功名而杀其妻,何残贼乎!

但是,不管怎么说,魏国因吴起而兴,楚国因吴起而强,这不得不说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争议和矛盾的吴起在战国前期的列国局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许这真的就是英雄造时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说战国之英雄吴起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