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饭圈文化下的传统相声:张云雷,杨九郎现象的深度分析

这篇文章本来是我在某乎回答的一个问题,但是后面发散了好多没收住,感觉有点文不对题了。所以重新编辑用这个更合适的题目发到我随笔里面。

 下面上图:

某乎的原问题和高赞回答


这里开始是我作为一个听了这么多年相声的观众以及张云雷、杨九郎的粉丝针对这次事件的剖析(因为是某乎答案,文章以问答题为主)

........看到这个问题还能撕巴起来,还吵的这热闹我就想到了老郭之前对一些濒危的传统曲艺出的辙:“色艺双行”。没想到最先把这份儿拾掇起来发扬光大的居然是自己的徒弟,是相声这行当。

“相声说到这份儿上,你算是欺了祖了。”这是老郭在台上略带调笑的对辫儿哥哥亲口说的。具体哪场我给忘了,只记得台下一片绿色荧光棒的海洋,乌泱乌泱的全是女粉丝,刚跟着合唱完探清水河。

其实关于辫儿哥哥这种走“色艺”流的艺人我是不反对的,而且说实话他相声功底是有的还是好的。只不过现在去听辫儿和九郎专场的还有几个是冲着听相声去的,每次这群大老娘们啊~(包括本人)情绪被带向高潮的爆点根本就不是传统相声的包袱,而是一次次看台上他俩人卖身段、人设、卖基。说到这您可能觉得我太主观了,您别不信就现在饭圈儿气味这么浓的问题能被问出来就佐证了这一现象。

张云雷与搭档杨九郎

说实话帽子扣大点在年轻人间普及传扬传统文化,尤其是曲艺相声方面张云雷起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在云字科这辈儿出山之前就爱听个相声,但是系统地了解太平歌词,京剧这些还是在张云雷唱红了探清水河之后。虽然老郭那会儿也老唱,台上也老念叨,但是你架不住年轻人他听不进去这些个大道理和老腔调啊。

但是成名之后的张云雷身边所围绕的那种饭圈文化我是真的很很很很膈应、恶心、看不惯。你要说过去也有相声大师啊,小蘑菇、万人迷这种他们也有忠实的拥趸啊,这现象不足为奇啊?很为奇!很特么为奇!

那些太远的老前辈咱就不聊了,就往近了聊他自己的师傅:郭德纲。你是因为什么关注的这小黑胖子?身高?模样?戳个儿?明显都不是,因为他相声说的好听能逗把大家伙儿逗乐了!虽然最近这几年我也挺烦他郭德纲式说教相声开头硬塞给你的内容,但是总的来说我关注这小黑胖子的本源是相声。

再反过来看张云雷我的辫儿哥哥,我关注他是为什么,最开始是南京站那一摔让我知道原来老郭还有一这么生猛的徒弟。辫儿哥哥顶着一非主流头型时的录像我也看过不少,老实讲模样算不上美的没边儿那种,带了粉丝滤镜的我也就能给他个俊俏的评价,起码现在好多流量小鲜肉比他好看。再后面就是一首一夜爆红《探清水河》。我也是从那关注的他,偶尔也磕下辫九CP吃糖。所以本质上张云雷吸引我,吸引大众的点还是落到了色和艺上,前者的权重还占了大比例。

这就无可避免的导致了饭圈文化的入侵。其实我之前一直不理解饭圈这种畸形的文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有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放弃独立思考甚至大打出手弄得鸡飞狗跳、鸡犬不宁。最近一件发生在我和朋友身上的事情让我明白了自以为的饭圈文化产生的根本。李宗盛来郑州开演唱会,他花了4k大洋溢价买了两张前排的票,我骂他傻X。因为我觉得看喜欢的歌手演唱会没问题,可是在有其他票的情况下买高价票就是给黄牛交智商税。随后辫儿和九的巡演到郑州....没抢到票的我溢价4K买了张座位还不是特别好的票,他骂我傻X。因为他觉得怎么还瘠薄有人花4K去听相声,而且说的还一般般...........

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圈子的产生究其根本是认同感。

就跟现在流行的古风圈、汉服圈、lolita圈甚至是二次元一样,再阳春白雪,再晦涩难懂的艺术类型也不过是落得一个曲高和寡而不是曲高和无,而其中寡之一字,就是各个圈子优越感的来源。认同感和优越感这两件事单拿出讨论我能说上一天,考虑到大家容易太长不看和文不对题我就不展开细说了,还是举个栗子吧:

我从高中开始爱听相声,身边的同学没有一个喜欢的,甚至有些人对我这个爱好嗤之以鼻。到了大学我养成了听着相声睡觉的习惯,室友纷纷表示不可理喻,你听着动静能睡着本来就够奇怪的了,还听着逗人乐的相声你哪怕听个轻音乐都比这正常点。彼时的我就觉得很孤独,周遭的人不能给我带来哪怕一丝的文化认同感。后面在网上接触到了一些喜爱老郭的相声圈子,初时我感到一种满足的认同感,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个年纪喜欢听相声,不止我一个人是听着相声入睡的。可是后来就慢慢变味儿了,我发现这帮人喜欢的不是相声,而是特定的人嘴里说出来的相声,且不能接受一点反驳和质疑,还经常因为人而不是相声的问题吵的天昏地暗。这也导致了我前面所说的有点厌烦现在老郭式的相声开头,有点强行灌入价值观的嫌疑。

综上所诉,因为艺术性聚拢到一起寻找认同感的人们尚且还会因为个人原因而撕逼。那本就因为人设、炒作等艺术之外的因素形成的圈子就可想而知了——饭圈文化。

这就又牵扯到另一个现象:现今娱乐圈流量当道,低质量鲜肉横行,审美普遍娘化。从上面那个观点出发我们拓展下思路,因何现在小鲜肉漫天呢?造星成本低下!大家为什么觉得现在的流量明星越来越廉价,感叹过去演员们德艺双馨的同时还有了种现在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呢?过去的演员或者明星们被观众熟知的方式除了作品!作品!之外还他娘的是作品!拿我本人非常喜欢的何冰老师来说,单拎出来这个名字我敢说80%看到这里人不知道是谁或者对不上脸。但只要一提《大宋提刑官》里的宋慈,看过的人肯定100%能想到那张脸对吧?反过来,喜欢唱跳rap的坤坤你能提一个他的作品让人立马联想到他的脸吗?(当然鸡你太美某种意义上也算2333)

傻子都知道营销炒作推一个能挣快钱但没多久保质期小鲜肉和一个不仅需要自身大量的累积还需要不断产出作品的演员哪个更快捷。更何况是一路闻着血味儿过来的资本,当然也不能全甩锅给资本。这类小鲜肉能火也有市场的因素,市场是什么,用二次元的话来说是DSSQ,用我的理解就是观众爱看,你没人爱看的话拿啥挣钱呢?市场就是消费群体组成的,再说白点我们就是市场,除了那些天天疯狂追星的迷妹以外,我这样的佯装理中客亦或者鄙视这种行为的愤青都是市场,只不过小鲜肉不对你的胃口你对他不感兴趣所以你才能高高在上,但没有人能置身市场之外,总有一款针对你的消费方式在前方不远处等你。我虽然对小鲜肉这种造星模式嗤之以鼻,但不得不承认肤白貌美大长腿,帅气多金啊嘿颜它就是能挣钱就是有受众。虽然长此以往下去会造成市场的畸形-0-不过也轮不到我咸吃萝卜淡操心。

美型的小辫儿张云雷

这就是现在娱乐圈或者说饭圈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拿好的作品好的艺术来评价一个明星的好坏;而是通过一个一无所有的明星携带的庞大流量来驱动作品从而获利。好处就是前面说了,能挣钱能挣快钱,坏处吗前面也说了....这种现象给市场和审美带来的损伤短时间内是不可逆的。

这就又让我想到两段话,其一王劲松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之前在剧组听到有学生告诉我说某某某好厉害啊,现场居然能把台词背得那么熟练。我寻思着什么时候演员背台词也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事情了?这不是做演员的基本要求吗?真够不要脸的!”

其二是观学院有一期汪海林先生举写剧本时的例子:“我在带我学生写剧本的时候他们告诉我,现在的爱情故事应该这样写。前期最好让男女主平贱夫妻百事哀,有情饮水饱那种。放进去男二女二制造戏剧冲突后,啪!给男主空降一个亿万富豪的爹提供爆点,这时男女主误会解开修成正果在多撒几集狗粮,最后皆大欢喜。我问他们这是什么狗屁东西?他们说现在观众就爱看这种的。“

我记得二刷时看弹幕到这里不少我又被代表了、别别别我不爱看这种的论调。我们暂且不管这些是不是真的向他们说的一样”玉洁冰清“啊。我们就看汪老师学生说的这种剧本,它烂吗?烂!它多吗?多!它有人看吗?有,很有人看。我不端着起码我有时看书或者上班太累了后,我也喜欢看这种玛丽苏的甜甜的幻想中的爱情,来安慰一下自己,跟看爆米花电影一样放松一下。垃圾食品油大盐大对身体百害无一利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它更解馋面对苦涩的现实人们需要这种味蕾上的刺激。但却不能沉迷,你要一年365天顿顿开封菜不出两年您老就得高胆固醇脂肪肝。

所以我也不是反对这种形式的艺术毕竟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给人看的,艺术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洋洋洒洒至此突然词穷了emmmm我从上午10点左右着手回答这个问题,本来只是想吐槽一下饭圈文化下的相声,没想到写着写着刹不住车了。现在有点低血糖,头晕呼呼的。

-0-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我总结了个逻辑闭环欢迎大家指正:市场(人们需要精神追求)催生了流量→渐渐地流量占了上风成为主导,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流量主导的娱乐圈,小鲜肉经济横行,饭圈文化产生→通过对饭圈的洗粉,洗脑后的饭圈消费能力远高于一般群体→从而反哺了市场且进一步扩大形成新的市场→市场在资本和消费文化带动下再产生流量→流量和资本会逐利的本性会让它们选择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小鲜肉→..............在这一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明明被人口诛笔伐却欣欣向荣的饭圈,娱乐圈,怪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恶臭饭圈文化下的传统相声:张云雷,杨九郎现象的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