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如何买书,如何阅读

本文主要输出的是,关于如何买书、如何阅读,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下面是本文的行文思路:

【Why】 为什么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因为阅读存在困境需要解决——是哪些困境(书多,时间不够;读完遗忘多,成效小)——困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书多(解决:如何买书),心态&认知(解决:如何提升阅读效率)

【Why】对于书多——困境描述(书太多,读不完,旧有解决方案是:减少书的数量“已经买回来的书还没看完,看完以后再买别的书”)——意识到现阶段买书标准的认知局限(不清楚买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看完书而买)——形成新的认知(买书的目的【what】: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总结出新的买书方法(【How】)——反思/深度思考(前面的行文描述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技巧的范畴,要达到融汇贯通的范畴——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存在的通用性原因)

【Why】对于读书成效低——困境描述(内容多,时间不够,旧有解决方案是:列时间计划每天完成读书页数进度)——意识到旧有读书方法的认知局限(不清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应该是为了一定速度下读完而读)——形成新的认知(读书的目的【What】: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总结出新的读书方法(【HOW】)——反思/深度思考【前面的行文描述了具体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是技巧的范畴,要达到融汇贯通的范畴——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通用性原因)

参考文章:

  1. 《好好读书》成甲 P37-P44 P107 P177-179
  2. 小雨读书:以慢为快

目录

如何买书

买书的困境

认知转变

明确买书的目的是什么?

推荐的买书方法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投资自我的复利效应

如何阅读

阅读的困境

认知转变

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旧有的读书方法

以慢为快的读书方法

具体的步骤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二八原理

心理原因


如何买书

买书的困境

相对于网络资源来说,书的内容质量更加有保障。毫无疑问,买书(或者说探索新的内容)是我们提升学习内容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里,我们常常面对的问题是,收藏了许多优质资源(书或者优质的网络资源内容),但又往往因为其数量之庞大,吸收速度之缓慢,而将其束之高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心态:我已经买回来的书(或者网络上收藏的相关资源)还没看完呢,还是等我看完之后再买(再探索新的内容)吧。

那么我们在尚未提升自己阅读能力,尚未达到“处理完库存”的时候,就会处于知识视野停滞的境地。

关注如何买书的问题,其实是关注如何处理“有权访问的丰富信息”的问题。以下用“书”和“买书”统一代指。

认知转变

不要为了看完书而买。为什么要读完?

明确买书的目的是什么?

买书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

书就像一个私人顾问,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向它咨询。如果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合适的顾问,对于我们提升认知效率就是极大的帮助。

即,在深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能够在多本书籍之间快速穿梭、寻求解决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推荐的买书方法

对于大多数书籍:
1. 一本书只要可能对解决我关心的问题有帮助,我就都买回来。——如果在深度思考问题是才在网上买书,等书到了,状态已经没有了。耽搁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远比书贵。
2. 买回来,不要着急第一时间把它看完,而是只花几分钟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作者这本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不用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以后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它咨询。

对于自己喜欢的经典书籍:
对于需要当枕边书读的,买好几本。家里,公司,车上,在想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能随时翻出来看。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投资自我的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复利效应的结果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利率和执行次数。

能够使用复利效应,需要满足下面三点:

  1. 这件事是"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
  2. 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的利率
  3. 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利率最大的理财产品是“提升自我认知”。买书可以视作投资认知的理财。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钱的年轻人而言,在起步期,投资自己的利率非常高。将1万元投入到个人的学习、自我成长、能力 提升方面,带来的年华收益可能是5000%,而买年化10%的理财产品,一年也不过1000元。

越早让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越能享受其带来的复利效应。

至于理财投资什么时候开始呢:当你的收入扣除生活和自我成长之外,还有闲置资金的时候。这些钱,才是应该拿来去理财投资的。

如何阅读

阅读的困境

书多,内容多,时间不够。

好学的人,总是想要读的快一点,也就不由自主希望多读些。以作者为例,一个月大概购入10~20本新书。算下来,一年买的书大概有200多本。很多书都是大部头。要把这些书读完,恐怕一年什么都不敢,时间也很紧张。

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确实也收获了很多。但是,作者从当下回头去看,会有后悔和遗憾: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有慢下来。读书快成为了一种惯性——为了快而快。

结果很多知识的阻塞留了下来,几年以后,仍然要回头补课,浪费了不少时间。

认知转变

不要为了读完书而读。为什么要读完?

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是为了: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汇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沉下心使用充足的时间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汇贯通的效果。

旧有的读书方法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比如每天50页,10天读完,然后从第一页开始,读到最后一页。

认知转变后的方法: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的读书方法

以慢为快: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

首先,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

然后,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下面是作者的举例说明:

最近我在看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有近500页,主要讲影视制作和讲故事的方法。

首先,我要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紧要之处。比如,我看目录之后对作者提出的“结构图谱”觉得困惑——四个字都认识,加起来啥意思就不知道了。

于是,我翻开相关章节略读,研究分析“结构图谱”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作用。我发现,我必须把这一章20多页的小标题连起来看,才能理解结构图谱的意思。而其中第一部分“结构”是什么,短短300字的部分,便让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

你可能觉得,读300个字,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也太慢了吧!学了速度法,可能10秒钟都用不了。而我,单单是要弄明白“结构图谱”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就断断续续花了五六天的时间。

可是,在这期间我打通了很多阻塞:为什么一些诗歌很短而有冲击力?艺术表现的隐喻是如何实现的?我下次的演讲可以如何优化节奏?在写作中关注那个要素就能让冲突意义放大?在最短的时间内构思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应该从哪里入手?

不懂得“以慢为快”的奥妙,你要花多少时间学习技巧,才能在这么多领域之间建立联系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具体的步骤

来自:小雨读书:以慢为快

深入学习的方法有三步:

1.略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地方。可以通过看目录发现知识盲点或感兴趣的地方

2.精读,找准关键点后,开始深入的学习。

3.做笔记,做输入。

背后的通用性原理

二八原理

以慢为快,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而如果我们把时间平均地、慢慢地花在每一页上,那才是真的效率很低,赶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心理原因

真正阻碍我们执行以慢为快的阅读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

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能来得及吗?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

你在有这些担心的同时,又在想:我之前的方法也挺有效的,而且大家都是这样学习的,应该比较保险。这个以慢为快虽然好,但是身边人貌似很少用啊,可能不一定有用。

这样想的人越多,这个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你可能感兴趣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论:如何买书,如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