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湘《南阳集.兵解》的思考

赵国华教授关于赵湘《南阳集·兵解》的思考——在首届赵抃与国家治理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有机会到浙师大来参加今天的会议,我要感谢逢春院长领导的边疆研究院为会议付出的辛劳,也要感谢我的老同学孙裕增先生为这次会议花费的心血,还要感谢兰溪南阳赵氏为这次会议提供的支持。

        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我一遍遍地在读赵湘的《南阳集》,试图进入这位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于是,我发现赵湘是一个有情的人,他对遇到的有情的人,总是予以深情的回报;我发现赵湘是一个有趣的人,他对经历的那些有趣的事,都给予深切的关注;我也发现赵湘是一个有志的人,读圣贤书,想天下事;我还发现赵湘是一个有识的人,对他所读的那些圣贤书,所思的那些天下事,常有独到的见解。

        赵湘生活在北宋初年,那个时代的关键词起码包括战争、统一、天下秩序、国家治理。赵湘作为一个有志、有识之士,要对这些时代的关键词予以解答,在他科考入仕的路途上,他应当读过不少先秦的元典,包括儒家的、道家的元典,从先秦诸子到汉代诸子,在读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想法。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有一段话,讨论兵器、军人和战争问题。这段话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我想,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切理解的人,都能理解这段话,还会认同这段话,但赵湘偏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而且还作了详细的论证。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是把一个工具、方法、手段当成了一种不吉祥的东西。大家想一想,那工具和方法果真不吉祥吗?赵湘不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他是换了一个视角,认为一个工具、方法或手段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评判,我们要评判兵器、军人和战争,更多地应该对使用者、决策者、操作者加以评论,就是对人的评论,不是对物的评判。物本身不能受政治和道德的评判,而评论人是可以的。于是,赵湘看到那些使用兵器,领导军队,进行战争的人,有吉人,有凶人;换句话说,有善人,有恶人;或者通俗点讲,有好人,有坏人。好人使用兵器,领导军队,进行战争,是坏事吗?不是!那恶人呢?他们使用兵器,进行战争,残害民众,当然是坏事。他是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而对战争的非正义性进行了否定。

      赵湘不仅从理论上作了这样的解释,还引用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进行了诠释。他回顾远古以来到他所处的时代,历史上有那么多次战争。他看到了黄帝,看到了商汤王、周武王,看到了他们领导的战争,他也看到了从秦始皇到隋文帝发动的战争。对于这些历史上的战争,我们都会提出不同的认识,赵湘的观点是:他赞同黄帝,商汤王、周武王领导的战争,而不太赞同秦始皇和项羽、隋文帝和陈后主所进行的战争。

        我在想,赵湘为什么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呢?原来他受到了中国传统战争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战争观着重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或者说是战争有什么社会功用?说起来很简单,就四个字:“禁暴除乱”。那谁是“暴”呢?就是赵湘眼中的凶人、恶人,就是孟子说的“独夫民贼”,就是像夏桀、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所以,使用战争的手段消除他们的政权,推翻他们的统治,就具有正义性。“乱”是什么?就是一个国家、地方、社会发生动乱,所以,采用必要的暴力消除动乱,同样具有正义性。中国传统兵学带给我们的战争观,就是“禁暴”,就是“除乱”。赵湘在批驳老子战争观的时候,就直接汲取了中国传统的战争观,而这一战争观来自儒家和兵家元典。

      正是基于这些思考,赵湘不但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还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于是,我把这篇只有几百字的《兵解》再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琢磨,写出了一篇小文章,编排在会议论文集的后面,大家有兴趣可以一读,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赵湘《南阳集.兵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