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是一种常用的kv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中经常使用,且作为一种最基础的数据结构,很多编程语言本身提供的api都会有实现,Go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将从一下三个方面为大家分析Go中的Map。
- 什么是Map
- go中Map的实现原理
- go中Map的扩容机制
- go中map的常见问题
一、什么是Map
map 是由 key-value 对组成的;key 只会出现一次。
和 map 相关的操作主要是:
- 增加一个 k-v 对 —— Add or insert;
- 删除一个 k-v 对 —— Remove or delete;
- 修改某个 k 对应的 v —— Reassign;
- 查询某个 k 对应的 v —— Lookup;
Go map 的形式就是键值对,给定一个键,能尽快的找到对应的值。
- 任何可比较的类型都可以是键——所有简单的标量类型(布尔、整数、浮点、复数、字符串)、指针、通道、数组、接口。
- 不可比较的类型——切片、映射、函数。
因此,映射键和值应存储在为映射分配的内存中。这个过程我们使用的方法叫做哈希算法,哈希算法一般包括两步,伪代码如下:
- hash = hashfunc(key)
- index = hash % array_size
hash冲突
如上图所示,数组一个下标处只能存储一个元素,也就是说一个数组下标只能存储一对key,value, hashkey(xiaoming)=4占用了下标0的位置,假设我们遇到另一个key,hashkey(xiaowang)也是4,这就是hash冲突(不同的key经过hash之后得到的值一样),那么key=xiaowang的怎么存储?
hash冲突的常见解决方法有两种:
-
开放定址法:其中常见的又有线性探测法,线性补偿探测法,随机探测法。这里我们主要说一下线性探测法。
线性探测法,字面意思就是按照顺序来,从冲突的下标处开始往后探测,到达数组末尾时,从数组开始处探测,直到找到一个空位置存储这个key,当数组都找不到的情况下会扩容(事实上当数组容量快满的时候就会扩容了);查找某一个key的时候,找到key对应的下标,比较key是否相等,如果相等直接取出来,否则按照顺寻探测直到碰到一个空位置,说明key不存在。
如下图:首先存储key=xiaoming在下标0处,当存储key=xiaowang时,hash冲突了,按照线性探测,存储在下标1处,(红色的线是冲突或者下标已经被占用了) 再者key=xiaozhao存储在下标4处,当存储key=xiaoliu是,hash冲突了,按照线性探测,从头开始,存储在下标2处 (黄色的是冲突或者下标已经被占用了)
-
链表法:当key的hash冲突时,我们在冲突位置的元素上形成一个链表,通过指针互连接,当查找时,发现key冲突,顺着链表一直往下找,直到链表的尾节点,找不到则返回空,如下图:
开放定址(线性探测)和拉链的优缺点:
- 由上面可以看出拉链法比线性探测处理简单
- 线性探测查找比拉链法会更消耗时间
- 线性探测会更加容易导致扩容,而拉链不会
- 拉链存储了指针,所以空间上会比线性探测占用多一点
- 拉链是动态申请存储空间的,所以更适合链长不确定的
二、go中Map的实现原理
map的源码位于 src/runtime/map.go
中 笔者go的版本是1.17
在go中,map同样也是数组存储的的,每个数组下标处存储的是一个bucket
,这个bucket
的类型见下面代码,每个bucket中可以存储8个kv键值对,当每个bucket存储的kv对到达8个之后,会通过overflow指针指向一个新的bucket,从而形成一个链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map最重要的两个结构:
hmap:
// A header for a Go map.
type hmap struct {
// Note: the format of the hmap is also encoded in cmd/compile/internal/reflectdata/reflect.go.
// Make sure this stays in sync with the compiler's definition.
count int // 元素个数,调用 len(map) 时,直接返回此值
flags uint8 //代表当前 map 的状态(是否处于正在写入的状态等)
B uint8 // buckets 的对数 log_2
noverflow uint16 // 为 map 中溢出桶的数量。当溢出的桶太多时,map 会进行 same-size map growth,其实质是避免桶过大导致内存泄露
hash0 uint32 // 代表生成 hash 的随机数种子
buckets unsafe.Pointer // 指向 buckets 数组,大小为 2^B,如果元素个数为0,就为 nil
oldbuckets unsafe.Pointer // 是在 map 扩容时存储旧桶的,当所有旧桶中的数据都已经转移到了新桶中时,则清空
nevacuate uintptr // 在扩容时使用,用于标记当前旧桶中小于 nevacuate 的数据都已经转移到了新桶中
extra *mapextra // 存储 map 中的溢出桶
}
Go 中桶 buckets 是 bmap 结构。在运行时只列出了首个字段,即一个固定长度为 8 的数组。此字段顺序存储 key 的哈希值的前 8 位。
bmap(bucket桶):
type bmap struct {
// tophash generally contains the top byte of the hash value
// for each key in this bucket. If tophash[0] < minTopHash,
// tophash[0] is a bucket evacuation state instead.
tophash [bucketCnt]uint8
// Followed by bucketCnt keys and then bucketCnt elems.
// NOTE: packing all the keys together and then all the elems together makes the
// code a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alternating key/elem/key/elem/... but it allows
// us to eliminate padding which would be needed for, e.g., map[int64]int8.
// Followed by an overflow pointer.
}
tophash
通常包含此 buckets 中每个键的哈希值的最高字节。 如果 tophash[0] < minTopHash,则 tophash[0] 是一个桶疏散状态。
map 在编译时即确定了 map 中 key、value 及桶的大小,因此在运行时仅仅通过指针操作就可以找到特定位置的元素。编译期动态地创建一个新的结构:
type bmap struct {
topbits [8]uint8
keys [8]keytype
values [8]valuetype
pad uintptr
overflow uintptr
}
bmap
就是我们常说的“桶”,桶里面会最多装 8 个 key,这些 key 之所以会落入同一个桶,是因为它们经过哈希计算后,哈希结果是“一类”的。在桶内,又会根据 key 计算出来的 hash 值的高 8 位来决定 key 到底落入桶内的哪个位置(一个桶内最多有 8 个位置)。桶在存储的 tophash
字段后,会存储 key 数组和 value 数组。
hmap和buckets关系
hmap:
bucket:
由此看出hmap和bucket的关系是这样的:
key定位过程
key 经过哈希计算后得到哈希值,共 64 个 bit 位(64位机),计算它到底要落在哪个桶时,只会用到最后 B 个 bit 位。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 B 吗?如果 B = 5,那么桶的数量,也就是 buckets 数组的长度是 2^5 = 32。
例如,现在有一个 key 经过哈希函数计算后,得到的哈希结果是:
10010111 | 000011110110110010001111001010100010010110010101010 │ 01010
用最后的 5 个 bit 位: 01010,值为 10,也就是 10 号桶。这个操作本质上就是取余操作,但是取余开销太大,所以代码实现上用的位操作代替。
再用哈希值的高 8 位,找到此 key 在 bucket 中的位置,这是在寻找已有的 key。最开始桶内还没有 key,新加入的 key 会找到第一个空位,然后放入。
buckets 编号就是桶编号,当两个不同的 key 落在同一个桶中,也就是发生了哈希冲突。冲突的解决手段是用链表法:在 bucket 中,从前往后找到第一个空位。这样,在查找某个 key 时,先找到对应的桶,再去遍历 bucket 中的 key。
上图中,假定 B = 5,所以 bucket 总数就是 2^5 = 32。首先计算出待查找 key 的哈希,使用低 5 位 00110,找到对应的 6 号 bucket,使用高 8 位 10010111,对应十进制 151,在 6 号 bucket 中寻找 tophash 值(HOB hash)为 151 的 key,找到了 2 号槽位,这样整个查找过程就结束了。
如果在 bucket 中没找到,并且 overflow 不为空,还要继续去 overflow bucket 中寻找,直到找到或是所有的 key 槽位都找遍了,包括所有的 overflow bucket
。
查找某个 key 的底层函数是 mapacess 系列函数,函数的作用类似,我们先以mapacess1
函数为例:
func mapaccess1(t *maptype, h *hmap, key unsafe.Pointer) unsafe.Pointer {
// ......
// 如果 *hmap大小为0,或地址为nil,返回零值
if h == nil || h.count == 0 {
if t.hashMightPanic() {
t.hasher(key, 0) // see issue 23734
}
return unsafe.Pointer(&zeroVal[0])
}
// 读写冲突
if h.flags&hashWriting != 0 {
throw("concurrent map read and map write")
}
// 计算哈希值,并且加入 hash0 引入随机性
hash := t.hasher(key, uintptr(h.hash0))
// 比如 B=5,那 m 就是31,二进制是全 1
// 求 bucket num 时,将 hash 与 m 相与,
// 达到 bucket num 由 hash 的低 8 位决定的效果
m := bucketMask(h.B)
// b 就是 bucket 的地址
b := (*bmap)(add(h.buckets, (hash&m)*uintptr(t.bucketsize)))
// oldbuckets 不为 nil,说明发生了扩容
if c := h.oldbuckets; c != nil {
// 如果不是同 size 扩容(看后面扩容的内容)
// 对应条件 1 的解决方案
if !h.sameSizeGrow() {
// 新 bucket 数量是老的 2 倍
m >>= 1
}
// 求出 key 在老的 map 中的 bucket 位置
oldb := (*bmap)(add(c, (hash&m)*uintptr(t.bucketsize)))
// 如果 oldb 没有搬迁到新的 bucket
// 那就在老的 bucket 中寻找
if !evacuated(oldb) {
b = oldb
}
}
// 计算出高 8 位的 hash
// 相当于右移 56 位,只取高8位
top := tophash(hash)
bucketloop:
// 遍历 bucket 的 8 个位置
// bucket 找完(还没找到),继续到 overflow bucket 里找
for ; b != nil; b = b.overflow(t) {
for i := uintptr(0); i < bucketCnt; i++ {
// tophash 不匹配,继续遍历
if b.tophash[i] != top {
if b.tophash[i] == emptyRest {
break bucketloop
}
continue
}
// tophash 匹配,定位到 key 的位置
k := 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i*uintptr(t.keysize))
// key 是指针
if t.indirectkey() {
// 解引用
k = *((*unsafe.Pointer)(k))
}
// 如果 key 相等
if t.key.equal(key, k) {
// 定位到 value 的位置
e := 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bucketCnt*uintptr(t.keysize)+i*uintptr(t.elemsize))
// value 是指针
if t.indirectelem() {
// 解引用
e = *((*unsafe.Pointer)(e))
}
return e
}
}
}
// 返回零值
return unsafe.Pointer(&zeroVal[0])
}
func tophash(hash uintptr) uint8 {
top := uint8(hash >> (sys.PtrSize*8 - 8))
if top < minTopHash {
// 增加一个 minTopHash
top += minTopHash
}
return top
}
函数返回 h[key] 的指针,如果 h 中没有此 key,那就会返回一个 key 相应类型的零值,不会返回 nil。
源码中我们可以看到key定位公式为:
k := 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i*uintptr(t.keysize))
源码中我们可以看到value定位公式为:
v := 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bucketCnt*uintptr(t.keysize)+i*uintptr(t.valuesize))
b 是 bmap 的地址,这里 bmap 还是源码里定义的结构体,只包含一个 tophash 数组,经编译器扩充之后的结构体才包含 key,value,overflow 这些字段。 dataOffset 是 key 相对于 bmap 起始地址的偏移:
dataOffset = unsafe.Offsetof(struct {
b bmap
v int64
}{}.v)
因此 bucket 里 key 的起始地址就是 unsafe.Pointer(b)+dataOffset。第 i 个 key 的地址就要在此基础上跨过 i 个 key 的大小;而我们又知道,value 的地址是在所有 key 之后,因此第 i 个 value 的地址还需要加上所有 key 的偏移。理解了这些,上面 key 和 value 的定位公式就很好理解了。
- minTopHash
当一个 cell 的 tophash 值小于 minTopHash 时,标志这个 cell 的迁移状态。
因为这个状态值是放在 tophash 数组里,为了和正常的哈希值区分开,会给 key 计算出来的哈希值一个增量:minTopHash。这样就能区分正常的 top hash 值和表示状态的哈希值。
下面的这几种状态就表征了 bucket 的情况:
// 空的 cell,也是初始时 bucket 的状态
empty = 0
// 空的 cell,表示 cell 已经被迁移到新的 bucket
evacuatedEmpty = 1
// key,value 已经搬迁完毕,但是 key 都在新 bucket 前半部分,
// 后面扩容部分会再讲到。
evacuatedX = 2
// 同上,key 在后半部分
evacuatedY = 3
// tophash 的最小正常值
minTopHash = 4
源码里判断这个 bucket 是否已经搬迁完毕,用到的函数:
func evacuated(b *bmap) bool {
h := b.tophash[0]
return h > emptyOne && h < minTopHash
}
只取了 tophash 数组的第一个值,判断它是否在 0-4
之间。对比上面的常量,当 top hash 是 evacuatedEmpty
、evacuatedX
、evacuatedY
这三个值之一,说明此 bucket
中的 key
全部被搬迁到了新 bucket
。
三、go中Map的扩容机制
使用哈希表的目的就是要快速查找到目标 key,然而,随着向 map 中添加的 key 越来越多,key 发生碰撞的概率也越来越大。bucket 中的 8 个 cell 会被逐渐塞满,查找、插入、删除 key 的效率也会越来越低。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 bucket 只装一个 key,这样,就能达到 O(1) 的效率,但这样空间消耗太大,用空间换时间的代价太高。
Go 语言采用一个 bucket 里装载 8 个 key,定位到某个 bucket 后,还需要再定位到具体的 key,这实际上又用了时间换空间。
当然,这样做,要有一个度,不然所有的 key 都落在了同一个 bucket 里,直接退化成了链表,各种操作的效率直接降为 O(n),是不行的。
因此,需要有一个指标来衡量前面描述的情况,这就是装载因子。Go 源码里这样定义 装载因子:
loadFactor := count / (2^B)
count 就是 map 的元素个数,2^B 表示 bucket 数量。
再来说触发 map 扩容的时机:在向 map 插入新 key 的时候,会进行条件检测,符合下面这 2 个条件,就会触发扩容:
- 装载因子超过阈值,源码里定义的阈值是 6.5(元素数量>>bucket数量)。
- 频繁增删map,导致未被使用的overflow 的 bucket 数量过多:当 B 小于 15,也就是 bucket 总数 2^B 小于 2^15 时,如果 overflow 的 bucket 数量超过 2^B(未用于存储的bucket数量过多),就会触发扩容;当 B >= 15,也就是 bucket 总数 2^B 大于等于 2^15,如果 overflow 的 bucket 数量超过 2^15,就会触发扩容。
通过汇编语言可以找到赋值操作对应源码中的函数是 mapassign,对应扩容条件的源码如下:
// src/runtime/hashmap.go/mapassign
// 触发扩容时机
if !h.growing() && (overLoadFactor(int64(h.count), h.B) || tooManyOverflowBuckets(h.noverflow, h.B)) {
hashGrow(t, h)
}
// 装载因子超过 6.5
func overLoadFactor(count int64, B uint8) bool {
return count >= bucketCnt && float32(count) >= loadFactor*float32((uint64(1)<= uint16(1)<= 1<<15
}
解释一下:
第 1 点:我们知道,每个 bucket 有 8 个空位,在没有溢出,且所有的桶都装满了的情况下,装载因子算出来的结果是 8。因此当装载因子超过 6.5 时,表明很多 bucket 都快要装满了,查找效率和插入效率都变低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扩容是有必要的。
第 2 点:是对第 1 点的补充。就是说在装载因子比较小的情况下,这时候 map 的查找和插入效率也很低,而第 1 点识别不出来这种情况。表面现象就是计算装载因子的分子比较小,即 map 里元素总数少,但是 bucket 数量多(真实分配的 bucket 数量多,包括大量的 overflow bucket)。
不难想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停地插入、删除元素。先插入很多元素,导致创建了很多 bucket,但是装载因子达不到第 1 点的临界值,未触发扩容来缓解这种情况。之后,删除元素降低元素总数量,再插入很多元素,导致创建很多的 overflow bucket,但就是不会触犯第 1 点的规定,你能拿我怎么办?overflow bucket 数量太多,导致 key 会很分散,查找插入效率低得吓人,因此出台第 2 点规定。这就像是一座空城,房子很多,但是住户很少,都分散了,找起人来很困难。
对于命中条件 1,2 的限制,都会发生扩容。但是扩容的策略并不相同,毕竟两种条件应对的场景不同。
对于条件 1,元素太多,而 bucket 数量太少,很简单:将 B 加 1,bucket 最大数量(2^B)直接变成原来 bucket 数量的 2 倍。于是,就有新老 bucket 了。注意,这时候元素都在老 bucket 里,还没迁移到新的 bucket 来。而且,新 bucket 只是最大数量变为原来最大数量(2^B)的 2 倍(2^B * 2)。
对于条件 2,其实元素没那么多,但是 overflow bucket 数特别多,说明很多 bucket 都没装满。解决办法就是开辟一个新 bucket 空间,将老 bucket 中的元素移动到新 bucket,使得同一个 bucket 中的 key 排列地更紧密。这样,原来,在 overflow bucket 中的 key 可以移动到 bucket 中来。结果是节省空间,提高 bucket 利用率,map 的查找和插入效率自然就会提升。
对于条件 2 的解决方案,曹大的博客里还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如果插入 map 的 key 哈希都一样,就会落到同一个 bucket 里,超过 8 个就会产生 overflow bucket,结果也会造成 overflow bucket 数过多。移动元素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时整个哈希表已经退化成了一个链表,操作效率变成了 O(n)。
再来看一下扩容具体是怎么做的。由于 map 扩容需要将原有的 key/value 重新搬迁到新的内存地址,如果有大量的 key/value 需要搬迁,会非常影响性能。因此 Go map 的扩容采取了一种称为“渐进式”地方式,原有的 key 并不会一次性搬迁完毕,每次最多只会搬迁 2 个 bucket。
上面说的 hashGrow()
函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搬迁”,它只是分配好了新的 buckets
,并将老的 buckets
挂到了 oldbuckets
字段上。真正搬迁 buckets 的动作在 growWork() 函数中,而调用 growWork() 函数的动作是在 mapassign 和 mapdelete 函数中。也就是插入或修改、删除 key 的时候,都会尝试进行搬迁 buckets 的工作。先检查 oldbuckets 是否搬迁完毕,具体来说就是检查 oldbuckets 是否为 nil。
我们先看 hashGrow()
函数所做的工作,再来看具体的搬迁 buckets 是如何进行的
func hashGrow(t *maptype, h *hmap) {
// B+1 相当于是原来 2 倍的空间
bigger := uint8(1)
// 对应条件 2
if !overLoadFactor(int64(h.count), h.B) {
// 进行等量的内存扩容,所以 B 不变
bigger = 0
h.flags |= sameSizeGrow
}
// 将老 buckets 挂到 buckets 上
oldbuckets := h.buckets
// 申请新的 buckets 空间
newbuckets, nextOverflow := makeBucketArray(t, h.B+bigger)
// x = 01010011
// y = 01010100
// z = x &^ y = 00000011
// 如果 y bit 位为 1,那么结果 z 对应 bit 位就为 0,否则 z 对应 bit 位就和 x 对应 bit 位的值相同。
//
// 先把 h.flags 中 iterator 和 oldIterator 对应位清 0,然后如果发现 iterator 位为 1,
// 那就把它转接到 oldIterator 位,使得 oldIterator 标志位变成 1。
// 潜台词就是:buckets 现在挂到了 oldBuckets 名下了,对应的标志位也转接过去吧。
flags := h.flags &^ (iterator | oldIterator)
if h.flags&iterator != 0 {
flags |= oldIterator
}
// 提交 grow 的动作
h.B += bigger
h.flags = flags
h.oldbuckets = oldbuckets
h.buckets = newbuckets
// 搬迁进度为 0
h.nevacuate = 0
// overflow buckets 数为 0
h.noverflow = 0
// ……
}
主要是申请到了新的 buckets 空间,把相关的标志位都进行了处理:例如标志 nevacuate 被置为 0, 表示当前搬迁进度为 0。
再来看看真正执行搬迁工作的 growWork()
函数。
func growWork(t *maptype, h *hmap, bucket uintptr) {
// 确认搬迁老的 bucket 对应正在使用的 bucket
// 为了确认搬迁的 bucket 是我们正在使用的 bucket。
// oldbucketmask() 函数返回扩容前的 map 的 bucketmask
evacuate(t, h, bucket&h.oldbucketmask())
// 再搬迁一个 bucket,以加快搬迁进程
if h.growing() {
evacuate(t, h, h.nevacuate)
}
}
h.growing() 函数非常简单:
func (h *hmap) growing() bool {
return h.oldbuckets != nil
}
如果 oldbuckets 不为空,说明还没有搬迁完毕,还得继续搬。
所谓的 bucketmask,作用就是将 key 计算出来的哈希值与 bucketmask 相与,得到的结果就是 key 应该落入的桶。比如 B = 5,那么 bucketmask 的低 5 位是 11111,其余位是 0,hash 值与其相与的意思是,只有 hash 值的低 5 位决策 key 到底落入哪个 bucket。
接下来,我们集中所有的精力在搬迁的关键函数 evacuate。
func evacuate(t *maptype, h *hmap, oldbucket uintptr) {
// 定位老的 bucket 地址
b := (*bmap)(add(h.oldbuckets, oldbucket*uintptr(t.bucketsize)))
// 结果是 2^B,如 B = 5,结果为32
newbit := h.noldbuckets()
// key 的哈希函数
alg := t.key.alg
// 如果 b 没有被搬迁过
if !evacuated(b) {
var (
// 表示bucket 移动的目标地址
x, y *bmap
// 指向 x,y 中的 key/val
xi, yi int
// 指向 x,y 中的 key
xk, yk unsafe.Pointer
// 指向 x,y 中的 value
xv, yv unsafe.Pointer
)
// 默认是等 size 扩容,前后 bucket 序号不变
// 使用 x 来进行搬迁
x = (*bmap)(add(h.buckets, oldbucket*uintptr(t.bucketsize)))
xi = 0
xk = add(unsafe.Pointer(x), dataOffset)
xv = add(xk, bucketCnt*uintptr(t.keysize))、
// 如果不是等 size 扩容,前后 bucket 序号有变
// 使用 y 来进行搬迁
if !h.sameSizeGrow() {
// y 代表的 bucket 序号增加了 2^B
y = (*bmap)(add(h.buckets, (oldbucket+newbit)*uintptr(t.bucketsize)))
yi = 0
yk = add(unsafe.Pointer(y), dataOffset)
yv = add(yk, bucketCnt*uintptr(t.keysize))
}
// 遍历所有的 bucket,包括 overflow buckets
// b 是老的 bucket 地址
for ; b != nil; b = b.overflow(t) {
k := 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
v := add(k, bucketCnt*uintptr(t.keysize))
// 遍历 bucket 中的所有 cell
for i := 0; i < bucketCnt; i, k, v = i+1, add(k, uintptr(t.keysize)), add(v, uintptr(t.valuesize)) {
// 当前 cell 的 top hash 值
top := b.tophash[i]
// 如果 cell 为空,即没有 key
if top == empty {
// 那就标志它被"搬迁"过
b.tophash[i] = evacuatedEmpty
// 继续下个 cell
continue
}
// 正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未被搬迁的 cell 只可能是 empty 或是
// 正常的 top hash(大于 minTopHash)
if top < minTopHash {
throw("bad map state")
}
k2 := k
// 如果 key 是指针,则解引用
if t.indirectkey {
k2 = *((*unsafe.Pointer)(k2))
}
// 默认使用 X,等量扩容
useX := true
// 如果不是等量扩容
if !h.sameSizeGrow() {
// 计算 hash 值,和 key 第一次写入时一样
hash := alg.hash(k2, uintptr(h.hash0))
// 如果有协程正在遍历 map
if h.flags&iterator != 0 {
// 如果出现 相同的 key 值,算出来的 hash 值不同
if !t.reflexivekey && !alg.equal(k2, k2) {
// 只有在 float 变量的 NaN() 情况下会出现
if top&1 != 0 {
// 第 B 位置 1
hash |= newbit
} else {
// 第 B 位置 0
hash &^= newbit
}
// 取高 8 位作为 top hash 值
top = uint8(hash >> (sys.PtrSize*8 - 8))
if top < minTopHash {
top += minTopHash
}
}
}
// 取决于新哈希值的 oldB+1 位是 0 还是 1
// 详细看后面的文章
useX = hash&newbit == 0
}
// 如果 key 搬到 X 部分
if useX {
// 标志老的 cell 的 top hash 值,表示搬移到 X 部分
b.tophash[i] = evacuatedX
// 如果 xi 等于 8,说明要溢出了
if xi == bucketCnt {
// 新建一个 bucket
newx := h.newoverflow(t, x)
x = newx
// xi 从 0 开始计数
xi = 0
// xk 表示 key 要移动到的位置
xk = add(unsafe.Pointer(x), dataOffset)
// xv 表示 value 要移动到的位置
xv = add(xk, bucketCnt*uintptr(t.keysize))
}
// 设置 top hash 值
x.tophash[xi] = top
// key 是指针
if t.indirectkey {
// 将原 key(是指针)复制到新位置
*(*unsafe.Pointer)(xk) = k2 // copy pointer
} else {
// 将原 key(是值)复制到新位置
typedmemmove(t.key, xk, k) // copy value
}
// value 是指针,操作同 key
if t.indirectvalue {
*(*unsafe.Pointer)(xv) = *(*unsafe.Pointer)(v)
} else {
typedmemmove(t.elem, xv, v)
}
// 定位到下一个 cell
xi++
xk = add(xk, uintptr(t.keysize))
xv = add(xv, uintptr(t.valuesize))
} else { // key 搬到 Y 部分,操作同 X 部分
// ……
// 省略了这部分,操作和 X 部分相同
}
}
}
// 如果没有协程在使用老的 buckets,就把老 buckets 清除掉,帮助gc
if h.flags&oldIterator == 0 {
b = (*bmap)(add(h.oldbuckets, oldbucket*uintptr(t.bucketsize)))
// 只清除bucket 的 key,value 部分,保留 top hash 部分,指示搬迁状态
if t.bucket.kind&kindNoPointers == 0 {
memclrHasPointers(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 uintptr(t.bucketsize)-dataOffset)
} else {
memclrNoHeapPointers(add(unsafe.Pointer(b), dataOffset), uintptr(t.bucketsize)-dataOffset)
}
}
}
// 更新搬迁进度
// 如果此次搬迁的 bucket 等于当前进度
if oldbucket == h.nevacuate {
// 进度加 1
h.nevacuate = oldbucket + 1
//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1024 is overkill by at least an order of magnitude.
// Put it in there as a safeguard anyway, to ensure O(1) behavior.
// 尝试往后看 1024 个 bucket
stop := h.nevacuate + 1024
if stop > newbit {
stop = newbit
}
// 寻找没有搬迁的 bucket
for h.nevacuate != stop && bucketEvacuated(t, h, h.nevacuate) {
h.nevacuate++
}
// 现在 h.nevacuate 之前的 bucket 都被搬迁完毕
// 所有的 buckets 搬迁完毕
if h.nevacuate == newbit {
// 清除老的 buckets
h.oldbuckets = nil
// 清除老的 overflow bucket
// 回忆一下:[0] 表示当前 overflow bucket
// [1] 表示 old overflow bucket
if h.extra != nil {
h.extra.overflow[1] = nil
}
// 清除正在扩容的标志位
h.flags &^= sameSizeGrow
}
}
}
搬迁的目的就是将老的 buckets 搬迁到新的 buckets。而通过前面的说明我们知道,应对条件 1,新的 buckets 数量是之前的一倍,应对条件 2,新的 buckets 数量和之前相等。
对于条件 2,从老的 buckets 搬迁到新的 buckets,由于 bucktes 数量不变,因此可以按序号来搬,比如原来在 0 号 bucktes,到新的地方后,仍然放在 0 号 buckets。
对于条件 1,就没这么简单了。要重新计算 key 的哈希,才能决定它到底落在哪个 bucket。例如,原来 B = 5,计算出 key 的哈希后,只用看它的低 5 位,就能决定它落在哪个 bucket。扩容后,B 变成了 6,因此需要多看一位,它的低 6 位决定 key 落在哪个 bucket。这称为 rehash
。
因此,某个 key 在搬迁前后 bucket 序号可能和原来相等,也可能是相比原来加上 2^B(原来的 B 值),取决于 hash 值 第 6 bit 位是 0 还是 1。
再明确一个问题:如果扩容后,B 增加了 1,意味着 buckets 总数是原来的 2 倍,原来 1 号的桶“裂变”到两个桶。
例如,原始 B = 2,1号 bucket 中有 2 个 key 的哈希值低 3 位分别为:010,110。由于原来 B = 2,所以低 2 位 10 决定它们落在 2 号桶,现在 B 变成 3,所以 010、110 分别落入 2、6 号桶。
搬迁函数中的几个关键点:
- 双层循环:外层:遍历 bucket 和 overflow bucket, 内层:遍历 bucket 的所有 cell
- X, Y part,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如果是扩容到原来的 2 倍,桶的数量是原来的 2 倍,前一半桶被称为 X part,后一半桶被称为 Y part。一个 bucket 中的 key 可能会分裂落到 2 个桶,一个位于 X part,一个位于 Y part(取决于扩容后,倒数第B位是 0 还是 1)。所以在搬迁一个 cell 之前,需要知道这个 cell 中的 key 是落到哪个 Part
有一种 key,每次对它计算 hash,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这个 key 就是 math.NaN() 的结果,它的含义是 not a number,类型是 float64。
当它作为 map 的 key,在搬迁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再次计算它的哈希值和它当初插入 map 时的计算出来的哈希值不一样!这就导致了这个 key 是永远不会被 Get 操作获取的!当我使用 m[math.NaN()] 语句的时候,是查不出来结果的。这个 key 只有在遍历整个 map 的时候,才有机会现身。所以,可以向一个 map 插入任意数量的 math.NaN() 作为 key。
当搬迁碰到 math.NaN() 的 key 时,只通过 tophash 的最低位决定分配到 X part 还是 Y part(如果扩容后是原来 buckets 数量的 2 倍)。如果 tophash 的最低位是 0 ,分配到 X part;如果是 1 ,则分配到 Y part。
确定了要搬迁到的目标 bucket 后,搬迁操作就比较好进行了。将源 key/value 值 copy 到目的地相应的位置。
设置 key 在原始 buckets 的 tophash 为 evacuatedX 或是 evacuatedY,表示已经搬迁到了新 map 的 x part 或是 y part。新 map 的 tophash 则正常取 key 哈希值的高 8 位。
扩容前,B = 2,共有 4 个 buckets,lowbits 表示 hash 值的低位。假设我们不关注其他 buckets 情况,专注在 2 号 bucket。并且假设 overflow 太多,触发了等量扩容(对应于前面的条件 2)。
扩容完成后,overflow bucket 消失了,key 都集中到了一个 bucket,更为紧凑了,提高了查找的效率。
假设触发了 2 倍的扩容,那么扩容完成后,老 buckets 中的 key 分裂到了 2 个 新的 bucket。一个在 x part,一个在 y 的 part。依据是 hash 的 lowbits。新 map 中 0-3 称为 x part,4-7 称为 y part。
注意,上面的两张图忽略了其他 buckets 的搬迁情况,表示所有的 bucket 都搬迁完毕后的情形。实际上,我们知道,搬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不会一下子就全部搬迁完毕。所以在搬迁过程中,oldbuckets 指针还会指向原来老的 []bmap,并且已经搬迁完毕的 key 的 tophash 值会是一个状态值,表示 key 的搬迁去向。
四、go中map的常见问题
1、Key为什么是无序的?
map 在扩容后,会发生 key 的搬迁,原来落在同一个 bucket 中的 key,搬迁后,有些 key 就要远走高飞了(bucket 序号加上了 2^B)。而遍历的过程,就是按顺序遍历 bucket,同时按顺序遍历 bucket 中的 key。搬迁后,key 的位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些 key 飞上高枝,有些 key 则原地不动。这样,遍历 map 的结果就不可能按原来的顺序了。
当我们在遍历 go 中的 map 时,并不是固定地从 0 号 bucket 开始遍历,每次都是从一个随机值序号的 bucket 开始遍历,并且是从这个 bucket 的一个随机序号的 cell 开始遍历。这样,即使你是一个写死的 map,仅仅只是遍历它,也不太可能会返回一个固定序列的 key/value 对了。
2、float类型是否可以作为map的key?
从语法上看,是可以的。Go 语言中只要是可比较的类型都可以作为 key。除开 slice,map,functions 这几种类型,其他类型都是 OK 的。具体包括:布尔值、数字、字符串、指针、通道、接口类型、结构体、只包含上述类型的数组。这些类型的共同特征是支持 == 和 != 操作符,k1 == k2 时,可认为 k1 和 k2 是同一个 key。如果是结构体,只有 hash 后的值相等以及字面值相等,才被认为是相同的 key。很多字面值相等的,hash出来的值不一定相等,比如引用。
float 型可以作为 key,但是由于精度的问题,会导致一些诡异的问题,慎用之。
3、map可以遍历的同时删除吗?
map 并不是一个线程安全的数据结构。同时读写一个 map 是未定义的行为,如果被检测到,会直接 panic。
上面说的是发生在多个协程同时读写同一个 map 的情况下。 如果在同一个协程内边遍历边删除,并不会检测到同时读写,理论上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是,遍历的结果就可能不会是相同的了,有可能结果遍历结果集中包含了删除的 key,也有可能不包含,这取决于删除 key 的时间:是在遍历到 key 所在的 bucket 时刻前或者后。
一般而言,这可以通过读写锁来解决:sync.RWMutex。
读之前调用 RLock() 函数,读完之后调用 RUnlock() 函数解锁;写之前调用 Lock() 函数,写完之后,调用 Unlock() 解锁。
另外,sync.Map 是线程安全的 map,也可以使用。
4、可以对map元素取地址吗?
无法对 map 的 key 或 value 进行取址,将无法通过编译
如果通过其他 hack 的方式,例如 unsafe.Pointer 等获取到了 key 或 value 的地址,也不能长期持有,因为一旦发生扩容,key 和 value 的位置就会改变,之前保存的地址也就失效了。
5、如何比较两个map是否相等?
map 深度相等的条件:
- 都为 nil
- 非空、长度相等,指向同一个 map 实体对象
- 相应的 key 指向的 value “深度”相等
直接将使用 map1 == map2 是错误的。这种写法只能比较 map 是否为 nil。
因此只能是遍历map 的每个元素,比较元素是否都是深度相等。
6、map是线程安全的吗?
map 不是线程安全的。
在查找、赋值、遍历、删除的过程中都会检测写标志,一旦发现写标志置位(等于1),则直接 panic。赋值和删除函数在检测完写标志是复位之后,先将写标志位置位,才会进行之后的操作。
检测写标志:
if h.flags&hashWriting == 0 {
throw("concurrent map writes")
}
设置写标志:
h.flags |= hashWriting
References:
https://xie.infoq.cn/article/5607679316cdfa7284bfa652a
https://golang.design/go-questions/map/principal/
https://topgoer.com/go%E5%9F%BA%E7%A1%80/Map%E5%AE%9E%E7%8E%B0%E5%8E%9F%E7%90%86.html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468799
https://www.cnblogs.com/dawnlight/p/1555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