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外聘工活得还不如狗


外聘人员即是在事业单位没有编制的一种聘用形式。

一些国家单位,国家机关,他们在一些敏感的岗位,一般是需要外聘的。因为出事之后,单位不会负担太多的责任。

这些年,中国社会断裂和阶层固化已经是一个心照不宣的话题,成为亿万人心中不可碰触的锐痛。

在穷人和富人之间,在权威与弱势之间,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明显存在牢固且无法击破的壁垒。

下游向上游渗透融入的机会和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如果不排除非正常途径,那种机会和可能性甚至等同于零。

其实在体制内同样存在这种隐形的阶层壁垒,即体制内在编人员与外聘人员之间。

无论从工作内容、薪酬待遇还是晋升机会上,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张凡,中年女性,坐标三线城市,有着丰富的行政和管理经验。曾历任私企执总、企划销售总监,且在业内获得不错口碑。

后因身体原因不适应原工作节奏,在朋友介绍下以外聘工身份入职一家机关单位。

而不到一年后,张凡便果断辞职。

问其原因,她叹言“体制内的外聘工活得还不如狗”。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层面倍受打击与摧残。

原来张凡以丰富的行政工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入职后,便被单位“委以重任”,负责各类文字材料的起草定稿及编撰。

更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机关负责人“御用”,无论什么范畴的文字材料都指定张凡捉刀,甚至包括区级领导干部的讲话稿也会让其修改润色。

而经张凡执笔的材料多次获得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赞许和好评。

所以张凡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找她“帮忙”的领导和同事也越来越多。

导致后来经常是张凡一个人在办公室忙得团团转,而其它同事要么离岗外出逛商场,要么群聚在某个科室聊天嗑瓜子。

张凡说开始她还在内心暗暗高兴,觉得自己体现了自身价值。

可到发工资才发现,她只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

年工资待遇不及体制内在编人员的零头,除此之外,所有福利待遇要么直接省略要么大幅削减。

张凡还发现那些体制内的在编人员虽然身在机关办公室,竟然很多人连桌上的电脑都不会熟练使用,更有甚者连基本操作都不会。

可他们每天就到单位晃晃,露个脸,每年工资、五奖、绩效等各类福利薪酬合并近15、6万。

外聘人员领取薪酬不是凭工作能力的大小和多少,却要干最苦的活拿最少的工资,这让一直就职于体制外的张凡很不理解,数着手上2000多元的薪水,再想想自己每天忙得不分昼夜费尽心思赶写材料,她觉得太不值了。

其实张凡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几乎所有体制内的外聘工都是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个和我国目前的用工模式有直接关联。

我国目前用工模式更多的是采取第三方劳动力派遣。

这种劳动力派遣存在“逆向派遣”的情形。

“逆向派遣”是一种形象说法,不是一个法律用语。

它是指劳动者已经有了工作,用人单位却偏偏不与他签订劳动合同,而是找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力派遣合同,劳动者以派遣员工的名义从事劳动。

在此情况下,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通过签订劳动力派遣合同,将责任转嫁给派遣单位,变成与劳动者没有劳动关系的第三方。

实际上,这是一种借用劳动力派遣名义、逃避法律责任的“逆向派遣”,或叫“反向劳务派遣”,其实就是假派遣。

劳动者本来就是实际用人单位招聘的,本应依照我国劳动法的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结果却人为地把劳动关系扭曲为劳动力派遣关系。

“逆向派遣”往往导致派遣劳动者与接受单位职工相比同工不同酬,不能享受正常的福利待遇,无法缴纳社会保险,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劳动者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正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同工同酬”的呼声成为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在这个“内卷”时代为了生活不得不将自己活得不如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体制内的外聘工活得还不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