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磊《价值》有感


《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作者张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72年出生于河南驻马店普通职工家庭,高考那年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人大国际金融专业,33岁开始创业成立“高瓴资本”,用了15年的时间,从2000万美元发展到600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成为亚洲最大的私募机构,江湖人称“中国巴菲特”。本书共分为两大板块,前面约五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后面基本都在讲投资理念了。作为非金融专业又非投资圈的读者,感觉前面的内容更有吸引力一些,而后面的内容就显得有点“高大上”了,引发的共鸣或兴奋点不是很多。

关于成长经历

一个初中差点没考上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活成一个传奇的呢?个人总结为以下3点:

1.专注读书:从小就被“锁”在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一整天,读完“文艺”读“学术”,博览群书的积累让张磊在高二那年突然就顿悟了,奋发图强励志去更大的城市看世界,于是从驻马店去了北京后来又去了纽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张磊的成长经历也证实了我目前对于选择学校优先级的观点:地点>专业>学校。

2.敢于挑战:大学毕业后去了央企,干了4年不甘于现状,扔下“铁饭碗”去了美国读MBA;MBA毕业后进入华尔街投行干得风生水起时再一次辞去“高薪”工作,回国创业;创业初期把2000万美元的“巨款”all in当时刚上市的腾讯(腾讯的估值15年翻了250倍),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人生。张磊身上的这种敢“舍”敢“赌”的精神本身也是少数人拥有的。

3.保持真诚:不得不承认,张磊很幸运,被大卫史文森选中,给了他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把他推荐去了华尔街投行做基金经理,又在张磊刚创业初期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他人生的第一笔2000美元的投资。史文森,一个可以跟巴菲特媲美的人肯定不傻,那他当初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答案:真诚的品质!第一次面试,史文森问了很多投资方面的问题,而张磊大多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史文森因为他的坦诚给了实习的机会,毕竟能力可以学习,品德却很难改变。事实证明,史文森的选择是正确的,2005年的2000万美元投资,截至2020年已累计获得了24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关于投资理念

虽然我没做过投资人,但做过拉投资的创业者,所以更多的是从创业的角度引发的3点思考:

1.如何选择创业伙伴:张磊创办高瓴组建创业团队时,选择的都是长期信任的熟悉的人,有人大的同学也有曾经的同事,而这些人,除了张磊是半路出家干了几年投资的,其他人都不是科班出身。是的,一个没有信任基础的团队是脆弱的、经不起风浪的,更何况创业很苦,一开始可以靠激情,但长期坚持就要靠和一群喜欢的人苦中作乐了。

2.如何选择创业方向:一个专业的投资机构,会从方方面面去考量。行业角度:生意的本质、商业模式、赚钱的逻辑、进入的门槛以及寡头垄断还是充分竞争?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公司角度:业务模式、运营模式、流程机制、管理半径、规模效应、核心竞争力。管理层角度:创始人的格局和执行力、有没有创建高效组织的思维和能力、有没有企业家精神等等。但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看业务本身能否为社会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甚至收入利润的财务数字都不重要,因为只要是为社会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会兑现,社会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

3.如何成为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好的企业关键是寻找护城河,什么是护城河?张磊认为,所有的品牌、渠道、科技、技术规模、知识产权等,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护城河。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的不断创新。所谓创新,是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拿零售行业为例,一开始的夫妻店,有了铁路后出现连锁店,有了电视机后品牌化,有了冰箱后品类突破,有了私家小汽车后购买半径变大出现了性价比高的沃尔玛,现在零售业又出现了新的创新,会员仓储式的山姆和Costco。这让我想到2019年末的疫情至今,整个世界都在悄无声息的变迁着,那些积极调整主动响应的企业,就是有护城河的好企业。

最后,感到欣慰的是,高瓴资本认为,在无数产业中,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远、最具基础性变革力量的,还是生命科学领域。他们也确实投资了CRO/CDMO的企业,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方达控股、凯莱英,还投了创新药企业,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不管是我当年创业做NMN保健品,还是现在在CDMO企业打工,能在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贡献过微薄之力,不枉此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张磊《价值》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