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唤醒,不是塑造

孩子教育是父母最焦虑的事情。焦虑的原因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从而缺乏方向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天使,看到孩子天真的笑靥,就不禁想起我们为人父母的初心。

还记得那一年孩子呱呱坠地之时,满心喜悦,信誓旦旦说,只要孩子健康、友善、有爱、快乐和独立就满足吗?

随着孩子入园上学,进入群体小社会后,慢慢地,竟就不自觉地开始拿孩子和周遭的小朋友比较,担忧、害怕、焦虑、不满越来越多地侵蚀我们的思维。

记得一位妈妈说的:“我的担忧其实是我的害怕,我怕他变成不上进的孩子。这害怕让我忘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忘记看孩子的优点:

忘记了他拼乐高积木的专注;忘记了他在音乐开放课上表演的勇敢;忘记了他独自玩耍时,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给自己讲怪兽故事的无厘头;忘记了他在我伤心生气时的善解人意……只一门心思和他身上的问题斗争。”这番反思,何尝不是许许多多爸爸妈妈内心的挣扎?

越是斗争越是焦虑,我们放大了孩子的缺点,却忽视了他体内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控制和抗争、压迫和反叛……当亲子中的不快越来越频繁地爆发时,我们终于不可避免地陷入沉思:到底,我们将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

纪伯伦的这首吟唱百年的诗,道出了父母之道的本质。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

  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

  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做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

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即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

  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是唤醒,不是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