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几十年,终于看见诱惑纷至沓来。
这一点毫不夸张。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自去年10月份出版以来,尽管没有任何形式的促销,也没有樊登或罗胖儿那类读书流量大鳄的助推,却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当当天猫京东网持续热销,且呈上升趋势。
可是坏了,且不说各大出版社眼光敏锐的编辑闻风而来,以各种最有利于我本人名利的理由说服我赶紧出版第二本书;更多的是,各大课程平台似乎更有洞察力,几乎都是总监出马,亲自找我商谈教育类课程事宜。
说老实话,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瞬间得到那么多大人物大平台的青睐,一开始,真有点儿像穷了几十年的乞丐一下子捡到一大缸金币,一天到晚晕乎乎的,心脏砰砰直跳,也不敢拿去花,坐在一大缸金币旁边儿愣神,吃不好,睡不香,没胖,还瘦了些。
为什么这样呢?根据我并不深入的了解,仅凭目前的影响力,如果我真去开班讲课、去平台制作课程的话,就算没有新的东西,只凭《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展现的体系,一年成为一个百万富婆一点都不难,而且在教育界很快就可能大红大紫。
感谢上帝!我这些年在精神上不但不是个乞丐,而且是一个极为富足的人。
再加上天性的淡泊,极容易满足现状。家人呢,钱爸爸、钱小雅、钱小能好像生怕我会变坏一样,隔几天就提醒我不易初心,似乎我一挣钱就不是原来那个可爱的老婆和好妈妈了。唉!不管他们对不对,说明我这些年对他们爷仨教育得很不错。反正,我晕了几次以后,越来越淡定了。
总结一下,主要是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这几点:
一、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是找到自己敏感的地方并持续挖掘。
一个寂寂无名的普通作者,《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为什么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持续畅销呢?
我个人认为人生最幸运的地方,在于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并身体力行。
比如我,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特别天真并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我尤其对差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充满探索的激情。
我相信一个人喜欢什么,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深埋在基因的深处。譬如说,我对教育这个事的感受力和体验力比一般人要强一些,从小就具备相当的敏感性。小时候,我看见祖父母对待姑姑们、爸爸和叔叔的态度,看见他们为人处事,我都喜欢想一想;我也很留意父母亲对待我们姐弟的态度,对待邻居的态度,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我也喜欢观察邻居长辈们对他们孩子的态度,留意到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对待我们哪些一样,哪些又不一样。那时候,我对长辈们说的话,做的事,以及小孩们的反馈,心里都有个评判。现在最深刻的记忆是,当我感觉到我的父母对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时,暗暗发誓:我将来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自己的孩子。比如说吧,我初三的周末,村里放电影,当然也需要复习功课,可我就是想去看电影,打算看完了电影,我就会豁出去玩命学习,可是,我感觉我父母认为看电影是浪费时间,他们不愿意我去看。我不想让他们烦恼,就克制自己不去看电影。可是,我在家里就能听见电影的音乐声和角色的对话,根本看不进书。这个经历,当时就让我反思,孩子娱乐的时候就让他们尽情娱乐,学习时就提醒他们全心全意地学习。等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就是这么做的。
在我养育和照顾自己孩子的20年中,阅读几十上百本教育书籍在我是正常的。可能我更擅长对小孩的观察和探究,尤其是在和老二钱小能花样繁复的斗智斗勇之后,在经历种种的痛苦和煎熬之后,我常常一动不动地抱着头躺在床上,一遍遍痛苦地反思和省察,为什么一些看似非常有道理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他身上不灵呢?我那样说他为什么那么反感?为什么同一个方法在钱小雅身上如鱼得水在钱小能身上就格格不入呢?一个事情,究竟怎样说孩子才能听进去进而推动他执行?那个推动内驱力的自主意识是怎样发展的呢……作为妈妈,不断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求平衡,然后才发现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掌控感,发现规律,对自己是真正的奖赏,也是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内驱力。
读者一再表示,与梅姐姐相见恨晚,贴近孩子的心、丰美的自然、温厚的人情、阅读习惯、运动意识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和阐述给了他们真正的启发,其实,我认为,这是自然法则,深埋在生活中,我只是碰巧发现并总结了而已。
二、生命中所有的灿烂,都要靠寂寞来偿还
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朋友和读者跟我说:视频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去做短视频,再不进入可能真要落后了,这里面将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说实话,这个提议我真的一秒钟都没有考虑过,因为我非常笃定地知道我擅长什么又能做好什么。
网络化时代的确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是,如果我们今天看见这个时髦去做这个,明天看见那个流行又去做那个,哗众取宠,浮皮潦草,到头来除了浪费生命,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就像一个出版公司看见一本书畅销了,可能用一个月时间就仿照人家攒一本相似的书出来,花费人力物力低价倾销,一开始可能引起一阵轰动,可终归落得读者一片骂声。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默默耕耘,每天在接收,在辨别,在反思,在一点点清理自己身上的垃圾和毒素,汲取新鲜的养料,变成一个新的自己。外人看来这很寂寞,其实我丝毫没觉得寂寞过,反而心灵天天感受到一种无比的丰富和宁静,充实而愉悦,无法言喻的力量在潜滋暗长。
精神丰富有什么好处?是让一个人活得更像一个人,让一个灵魂摆脱粗蛮和束缚,离优美与自由更近,神性越来越多地占据我们的精神。
尼采那句话很对: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半年我都做什么了?
说出来可能令读者失望。
一个偶然的机会,北大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老师的“空心人”理论似乎是一簇火花,瞬间点燃了我一直穷追不舍的念头——丰沛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学习内驱力形成的基础配置——已出版的《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其实并没有阐明孩子内驱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和演变路径,只是从六大维度阐述了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从《毕生发展心理学》《人生的智慧》,到《孩子挑战》《让天赋自由》《妈妈是什么》《五大循环法》《内在动机》,从《从出生到三岁》《童年 人生幸福之源》再到《教养的迷思》——这本书也让我陷入思考的困境,直到《园丁与木匠》才恍然大悟……内驱力路径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从鸿蒙一片到混沌初开,极具吸引力也很有挑战。
阅读和思考并不是把我的认知变得越来越确定,而是越来越不确定,可就是在不确定中,焕发出更多探索的激情。
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把孩子内驱力的成长路径清晰朴素直观地展现出来,果真需要一本书阐述它,我就再出一本书;如果讲课有价值,能让很多很多的家长真正受益,我也可能去开课。现在不行,我想埋头工作,去沿着多个路径去探索。
伟大的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让人产生活跃的智慧。
我无比信服,更愿意向此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