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是父母口中“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父母心中“完美”的小孩,被温柔的鼓励,被积极的认可。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个综艺节目——《少年说》;以“告白”这种形式,对自己的同学、朋友、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抗议”。
节目中有很多亲子关系,让人揪心又紧张,孩子的种种想法尽在表达,而父母的回答意外和无奈。
印象最深刻的一期是,一位小女生“吐槽”她妈妈,紧张又勇敢的她,倾述了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不同想法。她就是她妈妈口中,经常会要求做“别人家的小孩”。
她妈妈对她的要求,是做别人眼中“什么都好”的孩子。
她近乎哽咽的说道“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你为什么不看一下呢?”
可是面对女儿的质问与诉控,妈妈的回答理智且坚定。这种“挫折教育”,不知不觉成为了上一辈人趋之若鹜的教育范本。
也许很多孩子,都曾是这个小女孩,渴望被认可、被鼓励、被父母温柔的期待着。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ta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同样也有自己的独特性;没有完美的父母,又为什么要求ta做完美的小孩。
“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我们都知道孩子内心力量的增长是通过鼓励激发出来的,也知道鼓励是教育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手段。
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鼓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勇气,鼓励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不害怕犯错,即使犯错,鼓励也能够让孩子从错误中不断地学习。
鼓励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曾经网络上有一段十分走红的视频,日本幼儿园的一名6岁小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挑战比自己还要高的跳箱,一开始他怎么都跳不过去。
在屡次失败后,小男孩崩溃了,他感到脆弱无助,用手背擦着脸上的汗水和泪水往回走。
也正是这时候,他的老师引导十几个幼儿园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有序整齐地大喊道:“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最终,小男孩的宇宙爆发,他盯着跳箱,拔腿冲了出去,准确地踩到了踏板上,一跃而起,瞬间跃过跳箱,成功完成了挑战。
不得不说,鼓励可以让人心中充满信念,最终完成自己认为不可能的挑战。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说过,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然而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用看似有用的鼓励,想点燃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可往往却适得其反。
拒绝“错误”型鼓励。
/不激将式鼓励
激将式的鼓励,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增加孩子焦虑情绪的同时也破坏着孩子对学习、对生活的乐趣。
/不对比式鼓励
对孩子来说,童年最可怕的噩梦便是“别人家的孩子”了;可对于孩子来说,ta们只会不断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慢慢迷失自我,更别说是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做出一番成绩来了。
/不冷漠式鼓励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开心并期待自己夸奖时,并不过多鼓励和称赞,他们也许会在别人面前夸奖孩子,但是面对孩子取得“成绩”时,会告诉ta,“你可以做得更好的”。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过:“当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错误的鼓励,无论背后蕴藏了多少父母的爱与付出,在孩子的小小世界里,他们只能感受到无情的责骂、对比与自卑感。其实,对孩子有用的鼓励,取决于孩子能否从鼓励中感受到满满的爱,能否快乐地坚持父母眼中“理想”的事情。
言传身教,激发孩子的兴趣
上千句说教,都不及一个动作。
父母说的越多、唠叨的越多,只会降低孩子学习的热情,与其啰里啰唆地强调,不如低下身子,和孩子一起,感受亲子陪伴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的热情。
就像正看着手机忙于应酬的你命令孩子拿起书本学习阅读,永远没有比你拿起书本与孩子共读来得更加有效。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是一种“行为上的鼓励”。
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
父母不要无时无刻“监控”孩子的学习,过分的关注,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容易把自己的学习或者兴趣当成是任务。
孩子是需要自由的空间去试错、去探索、去反思的,父母要给予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高效率地学习与自我发展,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声的鼓励”。
倾听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因为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而开始向你抱怨和吐槽时,父母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内心,不要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的“不争气”,孩子向你抱怨,是因为足够信任你,也想通过抱怨向你证明自己已经努力过。
所以,一旦孩子向你抱怨,不要苛责,不要说教,而是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从而得到父母“心理上的鼓励”。
错误的鼓励或许可以暂时激发孩子的热情,但却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正确的鼓励,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孩子更加自信与充满幸福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提出,教育要做到严与爱相结合,这是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孩子的成长过程处处充满着困难与挑战,当孩子遇到问题坚持不下时,父母严厉的批评、错误的鼓励,只会伤害孩子,而在充满爱的鼓励中滋养长大的孩子,一定是快乐的、自信的、充满创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