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出自于《孟子·尽心上》)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出自《礼記·大學》)
↑這個:“正心”,←很重要。
我們講:“仁”、“仁”、“仁”,←這個“仁”,←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状态?
簡單説:“仁”,←→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樣的狀態。
↑是一種:身(←既:身体)心(←既:想法)一致,←的狀態。
↑道理是這樣的。
↑這種状态,↑也被称為,叫做:“至誠”(←出自于《礼記·中庸》)。
像我這種,←→到达↑這步的話,是一點兒一點兒,←→一步、一步通過‘刻意訓練’從而达到的。
↑既:容無所“容”←的境界=“應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境界=“仁”的境界。
↑但路线不一樣、理解的方式不一樣......←可能會导致进入“仁境”(←既:身心一致的状态)的方式、方法,以及角度(←既:进入“仁境”的角度......)都會不一樣......
“仁”,是一個:“太極”的狀態;←→是“内圆”,←的狀態。
↑“内圆”,←→是起源于:“外方”(的狀態)。
“外方”(←的狀態)是:理性,←是:“自誠明,谓之性”(←出自《礼記·中庸》),←是“知常曰明”(←出自《老子》)。
↑既:“太極”←的左半部分(←既:由“陰”入“陽”、←或陰“多”、陽“少”,“陰大”、“陽小”......)。←這一步(←既:由“陰”入“陽”),叫:“外方”。
↑這一步,是:“見性後,‘内圆’前,的狀態”。
怎麼“見性”,我已經説了很多......了。
用《礼記·大學》的話説,就是:“故君子必誠其意。”(←出自《礼記·大學》)
用《孟子》的話説,就是:“反身而誠,乐莫大焉。”(←出自《孟子·尽心上》)
用《老子》的話説,就是:“夫物芸芸,各歸其根。”(←出自《老子》),←↑這是一個意思。
↑這都是一個:由暗到明,←的過程。
但是,↑這還不够好。由“大明”容“暗”(←既:“無常”、既:“陰”),←這步叫:“知常容”(←出自《老子》)。
↑“知常容”(←出自,同上),←→既:容“無常”、容“陰”,直至:容無所“容”。
(容無所“容”)既:“容”什麼?
↑這即是:“圆容”,了。←→道理是這樣的。
容無所“容”,←→既:“圆容”,既:“内圆”,←→既:“太極”。
↑既:“太極”,的→右半部分。→既:由“陽”入“阴”,→或叫:“陽包陰”、陽“大”阴“小”、陽“多”阴“少”......
↑這是一個:“陽容陰”、或者叫:“陽包陰”,的過程......←→這,就叫:“外方内圆”(←→既:“太極”),了。
↑從“外方”,←→到“圆容”的狀態,←既:“太極”、←既:“内圆”,←的狀態,我用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
↑非常難。↑既:實現“内圆”,←→之狀態。
↑難到,我都不想説有多難......“外方”(←的境界)從我刻意寫作、刻意研學儒家思想的時間節點上來看,←↑达到“外方”(←的境界)我大概用了五年時間。
↑“内圆”,是難的。←我只能這麼説。
↑這就是:“外方内圆”,了。
↑到這步的落脚點(→既:“内圆”、既:實現“太極”,←→既:“外方内圆”的境界),←→就是個:“仁”字。
《論語·雍也6.23》當中,子曰:“......仁者静......仁者寿”(←出自于《論語·雍也6.23》)←↑實際就是這個意思(←→既:最终實現“陽包陰”、←→既:“内圆”,←→的狀態)。
↑(“仁者寿”,←出自《論語·雍也6.23》)既:《老子》所説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出自《老子》)
↑“道乃久”(←出自《老子》)、与“仁者寿”(←出自《論語·雍也6.23》)實際是一個意思。
故,“仁”=“道”(←既《老子》中,所提到的“道”←既:↑↓“太極”)。
仁=道,仁者=有道之人。←道理是這樣的。
仁者,←就是:‘身心一致’,的人。←→道理是這樣的。
這里,既:《論語·雍也6.26》當中,“宰我問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出自《論語·雍也6.26》)。
↑肯定不去呀、肯定不從呀。
↑你达到“仁”(←既:‘身心一致’)的境界......以後,←↑你就知道了......
故,子曰:“何為其然也?”(←出自《論語·雍也6.26》)。
我為什麼↑這麼做呢(←既:“其從之也?”←出自《論語·雍也6.26》)?
道理是↑這樣的。
----作者:李宗奇 辛丑年 九月初九 于自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