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和我视频,说“你妈妈呢?”我走到客厅,妈妈在家里的踏步机上,一边踏步,同时还左手拿着语文课本,右手拿着手机在播放对应的名师讲堂。
这是妈妈在家里的形象,锻炼、学习……有着持久的上进心。虽然只是个小学老师,还常常听初中、高中名师的讲课。
有段时间她每晚下班之后,就打开钉钉,开始听班里同学的阅读打卡录音。再拿出表格统计,在班级群里表扬朗读的认真的学生。
看着眼睛近视、老花还有飞蚊症的妈妈这么劳累,我十分不解,问道“其他语文老师下班了还这么做吗?”她说不做,我更加不理解,那干嘛给自己增加负担呢?
结果妈妈一脸严肃地说“我这次带的班级,语文平均成绩只比第二名的班级高0.5,要好好努力了。”
弟弟在很小的时候,就叫妈妈是“励志姐”。有一天她跟我说,“我最近在看讲王阳明的书,他好厉害。”我听完敷衍的回答“是啊是啊。”谁知道妈妈接着说“我看他的带军方法,可以用到班级管理当中。”
小时候我听到这些励志的话语,内心都很不屑,心想“那又如何呢?你既不是校长,也不是教育家。”等我离开学校的庇护,投入到火热的生活当中,才意识到,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30年以后,依然爱岗敬业是多么了不起的品质。
长大以后,对人、事的认知都会发生变化,就像我曾经不能理解爸爸的大方。他热衷于请客应酬,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如果有亲戚来做客,小孩喜欢他的什么东西,他一定会直接出手相送。我看到心里总是会着急,觉得他又在“浪费”钱了。因此,我在心里暗暗要求自己,一定要做个相反的人,要节约、会省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逐渐接触一些人情世故。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如果对别人也十分“节俭”,也就是抠门,会让大家产生些想法。
这种想法非常微妙,以至于大家都不会告诉当事人,而是悄悄保持距离。这时候我才理解爸爸说的话“眼里只有小钱的人,一辈子也挣不到大钱。”
今年考完选调生,我心不在焉的走出考场。爸爸在考场门口用手机拍我出来的画面,然后晃着手机对我说“等以后有人要拍你的纪录片了,我这都可以作为素材上交。”
我心想怎么都聊到纪录片的层面了,问“你在说啥呢?”他接着自言自语“这要是当上局长也不会有人拍纪录片,得是更大的官。”
这是我曾经不能理解的自信和乐观,盲目到是“胡言乱语”的程度。可是当我在生活中遭遇一些打击后,心里依然升腾起希望和乐观。
这种乐观太熟悉了,像极了爸爸说过的许多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话。确实,可能有些梦我们总也实现不了,但是心存希翼总会让生活甜一些。
这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特别火,我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是我的家长在尽力给我充沛的爱。
有个好朋友,她每次提到家里重男轻女的时候,我都非常迷茫,因为我不曾遇到这样的困境。
最直观的对比是,有一次这位朋友说,她弟弟的年龄只比她小一岁,但是家人会默认她来做饭,晚上回来的时候问她“你今天好好给我儿子做饭了吗?你给我儿子做了什么好吃的啊?”
我弟还在上高中,有一天只有我俩在家。中午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可乐鸡翅”。我下楼准备骑自行车去附近的大超市里买鸡翅,这时接到妈妈的电话,问我中午吃什么。
我照实说之后就挂了电话,谁知道一分钟以后又接到妈妈的电话,“你赶紧回家吧,我已经批评过你弟了,怎么能让姐姐这么辛苦。”
晚上,妈妈下班以后回到家,又批评了弟弟。说他如果要吃家里没有的,就应该自己出去买,而不应该让我外出。
小时候看《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有个很妙的比喻。大概是说一个小女孩特别善良,坏的品性遇到她,会像露珠滴落到草上面滑落。这样的美好让人感动,从那以后,我就提醒自己要记得清除心里的恶,留下对真善美的追求。
互联网发达以后,无数的反转新闻背后都有人质疑善的意义。我也憎恶那些泯灭人性的人,但同时总会庆幸,幸亏小时候看过一些书,让我愤怒之余不会忘记坚守本心。
但是我现在渐渐明白,这不全是书本教育的功劳。而是在生活中,我不需要耍小聪明去争夺父母的关注和爱,不用担心自己的乖巧懂事会换来父母的忽视。我只需要不求回报的去爱他们,因为他们对我有更炙热的关心。
因此,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即使在大哭的日子,也要记得,自己拥有家人全心全意的爱。
“有其母就有其女”、“虎父无犬子”,在希望渺茫的日子,也要坚信自带父母努力的“基因”。
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用无限的热情拥抱生活,绝不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