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说阴阳 ——申明尚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段话,是说阴阳对于天地及万物的重要性,通过下面的文字了解天地、阴阳、寒热的关系后再对其做翻译。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这行话,是在说明天地的特征,以及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阳如果用物理名词来对应,分别指的是什么?  搞清楚了,也就明白了整行文字的要义。以电脑为例,如果没有电,它是不会工作的,这台电脑就是纯粹的物质构件。当通上电源,电脑就能正常工作了。所以,阴就是纯粹的物质,是有形的、可见的,这就是“阴成形”的直观理解;阳就是纯粹的能量,如热能、光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核能等,是不可见的,无形的,但却是存在的,这就是“阳化气”,“气”在老祖宗的朴实认知中,就是不可见但确实存在之物。两者有机结合,就能产生可见的活力。这就是老祖宗的朴实观,有其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非常合理的地方,也有一定的欠缺,那就是如果电脑没有系统软件,它就会像一个植物人,徒有架构毫无功能可言,所以,身体、能量、意识的完美统一,才是正常的生命体。

用现在人听得懂的概念对应了阴阳,这句古语就非常好理解了:能量来自于上天,物质组成了地球。物质的本质是静,能量的特质是躁,能量打破了物质沉寂的状态,使其具有活力,生命空间就是这么产生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黄帝内经》的第一句,用现在的话说:物质和能量是天地形成、发展的必需要素,万物均是物质和能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变化、生死、精神状态、生病与否均与物质、能量有关。

猜想1:物种起源、地球上的生物,物质成分都来自于地球,但,物质组成的变化或者结合能量的差异,都可能形成新物种或者物种的变异。如此,地球环境的改变、既会造成旧物种的消亡,也会造成新物种的诞生,或者现有物种的变异。

猜想2;地球空间的形成。地球在没有进入太阳能量场之前会是什么样子呢?没有能量作用的地球,所有的物所都会是固态存在,哪怕我们现在感知到的空气。一且地球进入太阳的能量场,汽化点低的空气会快速气化,空中有了空气,地面的冰层开始融化为液态水,一部分以气态的形式进入空中,地球空间就这么形成了,为生命的孕育提供了完美的存在。

下面我们来思考,活人和死人的区别,人在死亡的瞬间,思维、语言、行动等也在瞬问失去,在没有去失一斤半两肉肉的情况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答案1、没有食物供应,就像电脑没有电源一样、支撑整个机体的能量没了

答案2、机体功能下降到不足以摄取新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3、机体构建的损坏,切断了物质和能量的正常运转。

现在继续思考:人为什么会死亡?

我们知道,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0-2岁36.4-38度,3-10岁36.1-37.8度,11-65岁35.9-37.5度,65岁以上35.8-37.4度

由此数据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长,体温逐渐下降,我们都知道温度越高,分子越活跃,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讲,婴幼儿时期,是一生中体温最高的阶段,所以也是一生中最活跃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体温不断下降,行动、思维等各项能力也逐渐下降,当体温下降到不足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存时,由细胞所构成的脏器以及整个身体还能正常工作吗? 如此,生命即终止。

读完能量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下面继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运用,很多人都在说:阳为天、阴为地,这个说法与《黄帝内经》不符,“积阳为天”是对天的定义,“积阴为地”是对地的定义,意思天是能量聚集的地方,地物质聚集的地方。绝不可以理解为能量是天,物质是地。而且,老祖宗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地球空间还没有形成,即太阳能量还没有对地球产生影响。在太阳能量进入地球以后,地上也有了热量,天上也有了物质,所以《黄帝内经》后面的一句: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因为地球最初是冰冷的,没有热量的存在,所以被称为“寒极”,因为太阳热能的侵入,所以开始生热,即寒极生热,地球没有能量时的昏天黑地的情况得到改变,热量给了地球一个明净的世界(热气生清),天空灼热明净,所以被称为“热极”,地球上的空气和水分在热量的作用下进入天空,天上也开始有了寒凉的物质,即热极生寒,从此,天空也就没那么明净了(“浊”的感觉)。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为地清天浊的地球空间创造了孕育生命的条件,没有天之浊,来自太空的紫外线等高能光将会射杀一切生命,所以,天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和保护力量,地球是生命物质的提供者,二者相互作用,为地球上一切有机物质的化学反应创造条件。生命才得以形成、繁衍。天就像《黄帝内经》讲的为地球空间提供了“卫气”,地乃“营气”之源,针对于人体这个小宇宙。营卫二气即人之天、地又是指的什么呢?  皮肤、头和四肢可以有效制止外界对身体的侵害,所以,他们是卫气系统的组成部分即人之天,躯干以内的五脏六腑,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血液供身体利用。这就是我们的营血系统即人的地。对于其它动物,皆是如此。

植物的根如同人的五脏六腑,从大地汲取有用的物质和水分,植物的皮,对内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被剥了皮的树木,是很容易死亡的,只因为其卫气系统遭到破坏。我们现在知道了辣椒属于天性食物,姜属于地性食物,分别把一撮姜和一撮辣椒用水冲进肚子,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辣椒虽然吃进肚子里了,你会发现鼻子都在冒火; 姜呢,你只会感觉肚子热乎乎的。这就是天性食物上天,地性食物入地的最直接感受。所以,吃辣椒、花椒、鸡头、羊头、大枣、核桃、桂圆等会上火,吃羊内胜、姜、鸡杂等却可以下火的奥秘就在这里,如何把天性食材和地性食物合理搭配,让我们不再“虚不受补”(常的配方之误引起的上火症状),因为还牵涉到体征的分辨,不是所有人都要这么补的,平时吃错的偏性体征,有些是需要补中有泄,有些需要泄中带补......

所以,以皮入皮、以脏入脏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正如帽子头戴,鞋子脚穿一样。特别提请注意:我为什么不说以脏补脏以皮补皮呢?这就是寒泄热补的基本原理。科学,要不得一字之差!

以皮入皮以脏入脏,对于临床用药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样我们能明确的做到哪里出问题用哪类材料来解决问题,比如人体的脏腑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用植物的根或者动物的内脏来入药,皮肤问题,就要用动物皮或者植物的皮、叶入药。反之就是头穿鞋子脚戴帽,这绝不是简单的玩笑,错误用药非但解决不了问题,会贻误病情,甚至病情恶化。明白了病位的取药方向,还要了解病位的状态特征,后面通过分析药物寒热的分辨标准及人体不同部位的状态特征,如何有针对性的组方、为整个身体机能的提升服务。

PS:本文原创作者:申明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黄帝内经》说阴阳 ——申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