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班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读《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有感之十五

                          阅读前

      周末感冒加重,总是高烧,只好点滴,今天眼泪还一直不自觉地从眼里不断流出。但感觉四肢有了力量,头也不晕了,这是变好的征兆,所以决定边与病魔抗争边断断续续读一读,写一写。也算是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让自己感觉难受。

                          阅读中

      进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是我作为班主任最为欠缺的一个方面。这几天在阅读李教授在“终身学习”学习小组微信群里分享的四篇文章,以及《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这本书里,由浙江武义县邵东燕老师撰写《家校合作‘e’线牵》与陶健美老师撰写的《让乡村家长成为班级‘乡土文化’主题活动的同盟军》,这几篇论文都是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有些着重家长的学习,有些着重家长的活动参与,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针对本书中的两篇文章,根据两位作者的实践经验,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反思了自己的一些探索尝试,为今后家校合作做了一些设想:

      一、本班家长存在的问题

      结合邵老师对所在学校学生家长群体存在问题的分析,我发现本班的家长也有类似问题。第一,家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学校或班级有通知时,通过电话或微信向家长传达;家长有关于孩子的事情通过电话向老师询问,大多数是孩子生病让老师叮嘱吃药,或忘记带东西等等生活琐碎。第二,多数家长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活动参与缺乏主动性。第三,家长缺少参与和建设班级日常生活的机会,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第四,家长的教育学习意识不浓。通过学生侧面了解到,六个家庭的家长没有一个人读书,更谈不上读育儿方面的书籍了。第五,根据对家长文化水平的调查,学生父母或是初中毕业,或是没有上过初中。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文化水平更低,有的不识字,有的不会计算,但也有一个特例,琪琪奶奶读过高中。

      二、改变现状的措施

      读了两位作者家校合作的成功做法,通过对家长情况的分析,要想达到家校的有效共育,我必须做些什么,必须采取哪些措施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共同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着教师无法取代的地位。回顾自己这一年多的做法,发现在一点点改变共育现状的同时,家长的参与意识有所提升。

      第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创设家长参与的机会。例如:春天的播种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解播种方法与注意事项;秋天的收获活动,邀请家长指导孩子做菜分享劳动果实;家庭文明亲子主题班会,孩子与家长一起表演,再现真实家庭场景;走进各个家庭观察家禽家畜、饲养的动物,邀请家长担任讲解员,习作评委;假期家长参与孩子的读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使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能力表现,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对孩子做综合的评价。同时改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点,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要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二,通过微信转载引领指导,希望激发家长的学习意识。就本班家长自身而言,参与班级活动多数情况是在我的出谋划策下进行,很少有家长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和家长们曾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商谈过一些活动,乡村家长的诚恳态度很让人感动,他们说:“我们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也不懂怎么开展活动,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其实听起来像是推委,但设身处地地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他们从来不会学习怎么教育孩子的知识,只是在与其他家庭的对比中,自己从小的家庭教育中,从自身的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我从小生活在乡村,看惯了家长们不打就骂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孩子的沟通能力都很弱。所以家长需要学习,需要学习意识的觉醒。那么怎样唤醒家长主动学习?怎样引导家长参与学习?怎样指导家长将学习内容转化成教育孩子的“有力武器”?这些问题让我很困扰。所以每每读到寒暑假研究微信群里老师们开展的家长共读活动,或者家长主动参与策划组织的班级活动,或者家长带着孩子的实践活动,只要是同龄孩子家长的材料,我都会转载到本班微信群,希望家长阅读后,能受到启发,但效果并不是很好!

      三、今后家校共育的设想

      关于我所采取的家校合作措施,成效并不大。通过两篇文章的阅读,认真反思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活动前没有积极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家长对活动的目的了解不清,导致不愿意参与。第二,活动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忽略对家长鼓励与指导。第三,自身家校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此方面的知识学习,不会引领家长进行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些尝试:第一,加强自身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学习他人实践经验,举一反三,创造性引用。例如,活动前要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活动的真实看法,做好活动“预热”准备。第二,本班只有六个家庭,自己要充分了解每个家庭,每个家长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能因人而异地开展活动。例如,我们走进各家观察动物,学写动物活动,就是在了解每家动物资源的基础上,在家长参与讲解的配合下,才能顺利开展。第三,每项活动,要注意与家长,学生达成共识,站在共同成长的角度,让家长成为活动的同盟军,合力教育孩子。例如,让家长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班名、班徽、班规的制定都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第四,我准备向家长推荐阅读一些育儿书籍,和家长共读,指导家长读书。至于怎样开展,我还没有思考完善,首先一定要找到一本值得阅读,并且浅显一些,家长能读得懂的书,之后与家长一起制定一份阅读计划,最后要有孩子的评价做依据。

      很多想法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难题。解决难题的过程,就是我、家长、学生形成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家庭的教育,或者只有家庭的教育而没有学校的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并且“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本班如何开展家校合作――读《中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第一辑)》有感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