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你的人生,很多问题其实并不存在

最近发生的很多事,从“扔下十万就跑”到“日本捐献口罩”各种反转来的比领导的微信还频繁。

在评论区里,昨天还是“樱花桑实在是太好了”,到今天的“我就知道小日本没安什么好心”,变脸的戏法比京剧来的还精彩。

但还不能说他们是墙头草,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见解,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事情真相正在被一步步揭开。

看得越多,离真相也就越近。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有个比喻,一群囚徒被关进黑暗的洞穴中,面对只有一堵石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个火把,火光照过来,他们面前的石壁出现了影子,囚徒以为这就是光的真相。

直到一个囚徒转身,看见火把,他顺着火光走出洞穴,看见太阳,才知道影子只是火光照出来的,而火光范围远远不如阳光,他终于知道了阳光才是真正的光。

这个囚徒回到洞穴,告诉同伴影子不是光,真正的光在外面,广大无边,囚徒们却嘲笑他,觉得他疯了。

我们太多形容这种情况的成语了“井底之蛙”、“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很多事情只是因为了解的片面,才做出错误的判断。

只有了解到更多事实,看到更多,才有可能接近真相,我们能做的是忍住评判的冲动,让事情一点点地展露出来。

但除去时间因素,很多人并不会改变他们的评论,因为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

就像我们这代人和父母这代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代沟,但你无法去评论谁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见解始终存在片面化。

17年来,靠捡破烂为生的刘盛兰老人捐出5万余元,资助了百余贫困孩子,换来的是一袋汇款单和一袋回信。

刘盛兰老人逝世前几年曾说:真的很想知道孩子们现在过得好不好,但很多当年受到刘盛兰老人资助的孩子都与老人断了联系。

有人说:“他是个当代活雷锋”

有人说:“看吧,做好事没好报”

还有人说:“他原来肯定受过什么创伤,才会帮助这么多人。”

看吧,这个世界是多样性的,存在着各种见解,而且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任何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见解也是。

你是你吗?

在我们小时候,不写作业会被打手板,所以你可能明白了不执行=被打,为了不挨打,就学会了抄作业。

看见喜欢的玩具,就站在一旁不走,一直哭着闹着想要这个玩具,直到大人迫于无奈给你买了,从那时候你有可能知道了学会了哭=得到想要的东西。

以至于在之后生活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哭来解决问题,“哭”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环境决定了你的认知,在《这本书能让你戒烟》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吸烟者的描述。

自打我们懂事时起,潜意识无时无刻不遭到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其中许多信息都告诉我们:香烟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能让我们放松,给我们信心和勇气。

你觉得我是在夸大?看电影、话剧或动画片时,如果一个角色即将被处以死刑,他的最后遗愿通常是什么?没错,吸一支烟。

这样的情节并不会对我们的意识造成任何影响,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却会吸收其中的隐含信息,也就是:“香烟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所以我才会把它作为临终选择。”

周边的环境塑造了你,就像一双大手,捏着你的认知和观念,建立了你的价值观。

拿车举例。

有些人认为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

有人觉得一辈子必须有一辆好车,才不叫白来一回。

有些人觉着车只是一个数字,只是一个符号,是个身份标签。

不同的认知处处存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了房子才叫家?必须要结婚才算正常?周边的环境时刻影响着你的生活。

但决定你生活的是你自己

为了能和同事有共同语言,附和他们的笑点和泪点;

不喜欢打游戏,不喜欢酒精,但为了合群却还要让自己融入那些与自己不符的怪圈;

音乐难听就关上、看书看不进去就合上、不想吃饭就不吃,其实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

就像决定约会吃什么一样,很多时候让出选择权,只是怕随之而来的后果。

其实你大可不必这样,因为有很多事情并没有这么重要,多数都是源自想象。

如果你看过《人类简史》这本书,你应该知道,世界中很多东西是被别人想象出来的。

就像钻石,1870年南非Orange River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产量可以用吨计。南非矿背后的英国投资人害怕了,他们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实体,控制产量,维持公众对钻石稀缺的印象。

通过雇佣广告公司不断洗脑,“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事到如今,一个钻戒售价上万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你看,很多东西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钱币、宗教,只有人们想象它们是有价值的,它们才有价值,这些价值是被自己的想象附加上的,同样很多人际关系也是。

所以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去衡量这些事情对你的意义,把选择权留给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回你的人生,很多问题其实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