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圣哲》读后感

        阅读完此书,不得不被鲍先生熠熠生辉的文采,气势如虹的论证,恣肆汪洋的文思,还有那不时出现直抵心扉的真知灼见所折服。“寂寞”也许是应于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们都是与时代拉开距离,他们或留恋前朝,或者超前时代,他们的知音都不和他们同一个时代,于是就把他们的寂寞是留给了那个时代,然而他们的思想却绵亘千年,化成了民族的潜意识,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中。不仅仅思想,他们也都活成“圣人”的模样。不论是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还是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者是庄周梦蝶,击缶而歌。或仁爱,或大义,或超脱,他们圣人的形象穿过层层历史迷雾,越发清晰,令人敬佩。不过把这些圣人称之为“哲人”,在我眼里却是值得商榷的。心目中的哲人一直是那个大白天提着灯笼寻找自己的苏格拉底。哲人总是寻思生存的意义,世界的本质,和自己的存在,他们不太关心政治。而我们这些先秦诸子,他们都是在乱世中想用自己的理论辅佐君王,从而匡济天下。不论是执迷旧王朝的昌盛,提出克己复礼;还是提出治国如烹小鲜,小国寡民的天真构想,失败是他们一样的宿命,所以他们应该是寂寞伟大却不成功的政治家。然而不成功让他们更有悲剧色彩,也更深刻,趋向另一种永恒。

        没有研读过他们的原著,只能总结一下鲍先生眼里的圣贤们。

        骑着青牛出关,留下洋洋洒洒五千箴言的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治国方略。他洞察人世的灰暗,奉行“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哲学。随物赋形的水在他眼里成为生存的最高智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独来独往,不吝去留的庄子,对于权贵他一而不党,超凡脱俗;对于苍生,他却心怀悲悯,喋喋不休用一个又一个预言,教给世人如何在乱世中自我救赎。

        一生都在礼崩乐坏的世间奔波的孔子,一心一意想寻找明君,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来拯救苍生于水火。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悲壮却最具有知识分子的道义与使命感。“大德者不官不王,充满浩然之气”亚圣孟子,一身铮铮铁骨,响当当地掷出了“民贵君轻”。然而作为人性善德拥趸者,他还是对君王抱有幻想。“内圣外王”的一厢情愿,使他在那个合纵联横,强权当道的世间,注定是个孤独者。荀子以一种老成持重,循规蹈矩,带有世故气息的形象出现。他的性恶论引出了专制,尊君隆礼,形成了内法外儒的政治理论。只是兼并的战国时代和暴秦时代不需要他。

      师从荀子的韩非子,以荀子的理论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信人性恶,而且对它更没有信心,因而用权势来达到统治的意愿,法势并治。只不过他的法是屈于权力的法,尊君抑臣带来不受约束的君王权力,断送了强秦也断送了自己。

        平民出身的墨子具有侠客气质。他提出“兼爱”反对礼的等级尊卑,提出“尚贤”反对亲亲贵族世袭,以战反战,以守反攻,背周道而用夏政。

      屈子在他眼里“政者,正也”,容不得一丝玷污。他自投汨罗江,乃是对世人和自己的不宽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成了千古喟叹。

        正如作者所言“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的历练放在第一位”。人一旦放弃了思想,就只能是工具性的存在。那么从这些先秦诸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那就是文化要以社会批判为天职,知识分子应该是人类基本价值——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寂寞圣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