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中的空心与耐心

猴王登界游方,四处寻访十数年方到达灵台方寸山的菩提老祖处,又在斜月三星洞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周旋六七年,算起来这已是十六、七年过去了,猴王也是刚刚摸到大道的门外而已,还谈不上入门。

以人的一生来看,能有多少时间用来求道修行呢?15岁以前是年少痴顽,青年大多为欲所牵,一心想要追求的不过是世间名利成功,或被情欲所牵,无端消耗青春;中年上下不着,又深陷业力,欲拔不能,前进无门;老年转瞬即至,老病交加,病苦连连,身衰心颓,茫然无措。若无道心萌发,一生就此空过。这一生究竟所为何来,难道真的只为苟活生存、讨口饭吃?或是只是痴养儿女,再让儿女重复一次这轮回?

猴王是天生地长的生灵,天生地长,一则是他天性未受染污,不被世间凡俗知见名利所染,因此见生死便速速萌发道心,想要出离生死轮回之苦,一下便寻到生命问题的根本;一则他野性未化,兽性难驯,故此后求道途中萌发神通,威力广大无边却无深厚德性承载,所以翻天覆地,反成一妖魔。

话说猴王在斜月三星洞六七年后,一日祖师登坛讲道,悟空在旁听讲,喜得他抓耳挠腮,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祖师看见,叫道:“你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于是祖师问他到洞中几时,愿学何道。

人必有求学之心,方能得所学之道。《论语 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心若没有启动,没有想要追寻之心,是不可能得到学问的啊!佛法中说,求学之心需如空杯,一心渴仰,内里空空,法方可入心,否则就如祖师所说,至妙之道“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悟空听祖师讲法,心中相应喜悦如此,是一颗真正准备好了的学习之心,这颗心感得祖师回应,夜半三更传他微妙道法,始入门径。

对求学者来说,如此拥有一颗真正的向学之心,才是求得真知的根本。佛陀的悟道,最根源的动力就是他想要去寻找彻底解除世间众生生老病死之苦的方法,这颗心恳切、猛烈、持久,一直鞭策他走出王宫、走入林中寻找弃绝者求道,而他真切诚挚的求道之心也感得师父都将自己所学全部倾囊相授,而他绝不停止寻求至高真理的脚步,用尽全部身心力量去追求,因此悟得究竟大道,成为世间的明灯。

凡求学必如此,心中的疑问便是求道路上的明灯,是指引求学者得道的真正导师。

法不外求,法在自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求学中的空心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