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日更:阅读的参与度

阅读的参与度

        前阵子听喜马拉雅App,讲到现在中国人人均一年读四本书,大多数人是浅阅读,微信公众号上没有“营养”的阅读最受欢迎。一段文字可能超过几百字就无法阅读,想吸引人的注意力一定要学会分段。而古人的阅读甚至是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读者自己去断句,不同的断句方式,理解也不同。

        不同的载体,阅读的参与度也不同,纸质书的阅读参与度要高于电子书,人们阅读纸质书的时候,往往会做注释、做笔记,但电子书很难做笔记。早在三年前,我的阅读就以电子书为主,主要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上下班可以方便阅读,在公交车、地铁上,只需要拿出kindle就可以阅读。二是家里不需要放太多书籍,家里除了我喜欢书籍外,父母都不怎么喜欢,加上房屋面积不大,书籍挺占位置的。三是电子书比纸质书便宜,有的电子书价格不及纸质书的一半。Kindle上可以做标注,但一般情况下,我看到电子阅读器上写着有多少人做标注,才想我要不要也做标注。电子书的标注大部分是在别人的引导下做出,它们并不是因为我觉得有感悟或者是因为我觉得写得好才做标注的。而且,kindle有时接触不好,本来想做标注,后来发现怎么按都无法选中自己想要的段落,就直接放弃了。

        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它们都只是一个载体。载体对阅读的参与度影响不大,电子书,甚至是微信阅读,都可以有高的参与度。阅读的高参与度,是要精读一本书,需要长时间的专注,需要反思、思考书中的内容。古人阅读连标点都没有,一段话,需要反复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工断句。读经典、理论类书籍也需要就同一句话反复阅读,根据上下文理解。

        大学读康德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理解一个段落可能要一个下午,理解后再来看,同一句话在我心中的意义就不一样了。虽然现在早已忘记了康德的哲学,但当时真的被自己感动,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如果现在重新来阅读康德哲学,我相信当我再次看到这些理论时,会似曾相识,很快就能读懂。这与做数学题一样,也许现在想不起,但再次看那些数学理论,很快就能想起,毕竟当年我们做题的参与度是很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1-10日更:阅读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