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安全感、自尊和自我意识,塑造成熟人格| 《可塑的我》书评

央视《今日说法》曾经有一期节目,叫“漫漫归家路”。

一个叫蒙志勇的男子,大学毕业后渐渐跟家人失去了联系,故意躲着不见父母,这一躲就是九年!

民警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他,问他为什么多年不回家,连电话都不打,他的回答让人震惊:因为当年大学毕业没拿到毕业证,没脸回家!

图片源于网络

一张毕业证的分量竟然超过了三十一年的父子情!为了避免遭受父母和邻居的白眼,保全自己的面子,让自己心里好受,蒙自勇竟然抛弃父母亲朋,全然不顾爷爷奶奶的感受,让亲友们为自己担心受怕九年!

为什么父子之间有这么大的隔阂?为什么儿子对父亲如此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宁可在外漂泊九年,也不愿回家面对父母。

从心理学角度看,蒙志勇的人格还不成熟,没有跟父母之间建立信任,在家里没有安全感,继而缺乏自尊,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

如何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从而拥有牢固的自尊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可塑的我》,来详细了解自我发展的过程。

图片源于微信读书

《可塑的我》从自我发展的历程出发,分别阐述了人生各阶段对应的人生任务:

在婴儿期要建立安全感,发展自尊;在儿童期要发展自主性、能动性和坚毅力;在青春期要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等。

作者强调,如果抓住了每个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个人的心理得到滋养,就会为下一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过早陷入中年危机,导致发展停滞不前。

本书还结合事业、人际关系、情商等领域展开论述,说明安全感、自尊、能动性、认识自我等心理基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本书作者陈婕君,毕业于美国波士顿精神分析学院,做了14年的心理咨询,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图片源于微信读书

全书用专业的论述和详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全新的观点:

安全感、自尊和认识自己是成熟人格的基础。


一、安全感和自尊对个体的发展意义重大,直接导致个人是否拥有勇气和自信

书中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为依据,论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心理发展任务,每阶段任务的完成,将为顺利进入人生下一阶段打下了坚实人格基础。否则,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阻碍人们人生各方面的顺利发展。

书中谈到,在人生初始阶段,即0-18个月大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安全感的建立,婴儿与照顾者(母亲)建立起信任,婴儿的一举一动,母亲都要有所回应,孩子哭了,母亲要过来安抚拥抱他。否则,婴儿对外发出信号,没人回应,他就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冷漠的,没人理他,他感觉自己没人爱,没有价值。

书中讲述了一项针对婴儿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室里,18个月的米西,高兴地与妈妈一起玩玩具。

过了一会,妈妈离开了房间,米西感到焦虑,哭了,但很快就用玩具安抚自己,米西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但玩耍时明显心不在焉。

妈妈回来了,米西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伸出手让妈妈抱,妈妈怀抱里,米西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她跟妈妈继续玩耍,玩耍的质量和投入的状态都明显提高。

图片源自pexels

米西与母亲这种依恋风格称为“安全型依恋”。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他的需求被看到和听到,父母是爱他的,重视他,关心他,孩子与父母建立了很强的情感联系。

有了这种安全感,孩子就有意愿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新知。

而部分孩子,很粘人,一刻也离不开母亲,母亲不在就大哭大闹,别人怎么哄都无法安静下来。还有的孩子刚好相反,对母亲的存在和离开都没什么反应,喜欢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玩耍。这后两种孩子,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要么愿意探索世界,但跟母亲没有很强的情感联系,要么跟母亲关系很亲近,但不愿意接触外部世界。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才有可能形成高自尊,认为自己很棒,也值得别人爱。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他们的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于是认为父母不喜欢他,自己很差,也没有人会喜欢他。

《自我》这本书里讲到:

孩子在早期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使他形成对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他把这些想法延伸到其他人身上和其它情境中,形成了自尊的基础。

本文开头提到的蒙志勇,故意躲着不见父母,我们不知道他跟父母之间发生过什么,但很定有可能,他在儿童时代跟父母的关系,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小时候他的各种需求,没能得到父母的回应,爸妈都不怎么管他,他缺少关注和疼爱。或者父母对他的要求粗暴对待,不耐烦,大声呵斥。

久而久之,他感到爸妈不喜欢他,不爱他,自己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孩子,很差劲,形成低自尊。

图片源自pexels

所以当他在外遭遇了挫折和不顺,感到疲倦和自卑时,他选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向亲人或老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帮助。

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每当他向别人求助时,得到的不是理解和帮助,更多的是奚落和冷眼,让他感觉不好受,他不期待有好的结果。所以选择自己处理,不给父母添堵,也不给自己找无趣。

孩子刚出生时,如果得到了父母温暖的照顾,将受益终生,他获得陪伴终身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尊随之而来。

二、青春期是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期,青春期不要光顾着学习,要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路

书中认为,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整合,明确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有哪些特点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每一个人生阶段心理建设的任务的完成,都为下阶段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面儿童期发展顺利,孩子跟父母和周围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情感联系紧密,形成了高自尊,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值得别人爱,有好奇心,敢于探索未知的世界,遇到困难不气馁,想办法解决。

到了青春期,他就在前面探索世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识,越发清楚“我是谁”,越发自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处理遇到的问题。

图片源自pexels

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完全否定自己,被负面情绪所控制,放弃努力。而是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继续尝试,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认为,不能把人生任务简单化,认为18岁之前唯一的任务就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

文化学习,仅仅是人生课题的一个方面,人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更多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除了智力的训练,我们还需要加强心理建设,学会与人相处,敏锐地感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全方位地探索世界,找到自己的热爱。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稻盛先生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成绩平平。但父母并没有给他很多压力,从来没有叮嘱他“要努力学习啊”之类的,所以稻盛小时候无忧无虑,释放天性,放学后经常玩耍。

他是孩子王,带领小伙伴们做游戏,请他们到家里吃点心。不管学习任务多么繁重,都坚持打工,贴补家用,他卖过报纸,做过糕点店的临时工,帮家里做纸袋,沿街叫卖。

图片源自pexels

这些活动的经历,让童年稻盛明白他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能力边界在哪里。这些社会经验,也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格。

稻盛父母虽然对他在学习上没有过多要求,但很重视他的品德培养。

每当他在外面受了欺负,回来哭诉时,母亲鼓励他如果认定自己是对的,就奋起反击,把输的赢回来!

所以,稻盛从小就养成了坚毅的性格,下决心要做的事情,不管多难,都永不放弃,不认怂!

这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的品格,帮助稻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赢得了人生的一次次转机。

同时,稻盛也会根据现实情况,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稻盛当初考大学选择有机化学专业,为的是今后从事制药方面的工作,给病人配药,解除他们的痛苦。但毕业时就业形势严峻,他找工作屡次被拒,无法进入心仪的医药公司和其它热门公司。

唯一剩下的机会是去一家绝缘瓷瓶公司,专业不对口。基于就业市场的现实和自己的现状,稻盛决定先找到工作再说。

于是,他一切从零开始学习新专业,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刻苦钻研,竟然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了跨专业的毕业论文,且获得了最高评价!稻盛因此而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开启了他的陶瓷事业。

图片源自pexels

可见在青春期,认识自己,树立理想,以及结合自己的现状和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自我整合,找到当下适合自己的路是多么重要!


三、错过了发展敏感期,如何培养安全感和自尊

作者十分赞成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中,如果能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敏感期,发展出对应的心理能力,将会大大加快发展速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跟孔子的言论十分相似,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图片源于网络

孔子十五岁就立下学习的志向,到了三十岁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那如果错过了人生发展的最佳阶段,三十岁还没找到事业立足点,是不是人生就没有希望了,难以梦想成真了呢?如何弥补以前的缺憾呢?

作者认为,并非如此,人的发展不是按年龄来划分的,每个阶段能力的培养其实是贯穿一生的,不是这一阶段完了,就不再发展了。

安全感和自尊,需要终生培养,作者介绍了几种实用的方法:

1. 安全感是自己给的,通过做成一件件小事来建立自信

小时候,安全感是父母给的,我们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他们为我们遮风挡雨。

成年后,安全感只能自己给,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不仅要物质上独立,还要精神上独立,心理断奶。三十而立,立的是独自生活的能力,更要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了能力,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自己是可以信赖的,就有了安全感。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力和自信基础上的。

范冰冰说:“我不嫁入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真正有安全感的人才会这样说。实力给了她安全感,她才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我谁都不靠,就靠我自己!能力是安全感最坚实的后盾。

书中讲到,自信来自于真正完成的事情。把事做成,才具备能力,建立自信,否则都是空话。所以,建立自信,发展能力,就从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一点点积累自信。

图片源自unsplash

例如,训练早起的能力,就定一个每天6:00起床的小目标。原来是每天6:30起,现在比以前早起30分钟。

刚开始了可能不习惯,各种不适应,起不来,焦虑,还想多睡会。但任何能力和自信的培养就是这样,都是要经历痛苦和挣扎,必须要突破挑战。一次失败没关系,找到失败的原因,用早睡倒逼早起,第二天按时起床,早起的次数多了,自信就慢慢树立起来。

2. 心理暗示自己的重要性,通过感知自己的情绪来树立自尊

简单来说,自尊就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感觉和评价。你是否喜欢自己?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如果前期通过完成一件件小事,树立了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些事,认为自己是靠谱的,可以信赖的,也就开始慢慢喜欢自己,尊重自己,感觉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并非一无是处。

所以,树立自尊,一方面调整思维方式,不要跟别人比,拿别人的长处来比较自己的短处,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另一方面,要敢于试错,不断尝试新事物,把事做成,完成目标,从而增强自信,喜欢自己,提升自尊感。

书中介绍了增强自尊的一个切入点:

思考自己的诉求。

每当感觉自己心里不爽,有负面情绪时,就是你的诉求没得到满足或者被忽视,压根就没提。

所以思考诉求的第一步,是感知自己的情绪,当你觉得心里堵得慌,有话要说,但基于某种原因又不敢说不愿说,左右为难,很难受。

这时,要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我尊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图片源自unsplash

然后慢慢体会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方能否给予自己想要的,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等。

例如,办公室里开会,领导吸烟,你对烟味很反感,不满领导在公共场合吸烟,想让领导把烟灭了。

这时,你该如何表达,才既不得罪领导,又让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呢?你会选择默默忍受吗?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小建议:延缓反应

有可能当时在会场,你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散会后,私底下跟领导提要求,请他下次注意。

树立自尊跟自信一样,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延缓反应是一个很好的技巧,在一个安全空间里,经过反反复复地心理暗示和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搞清楚自己的诉求。


四、结语

法国军事家拿破仑曾说:

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它条件。

人生如战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指挥员,要想捷报频传,在人生路上有得稳走得远,就必须重视心理建设。心理建设做得越好,就越能构筑起强大的内心,战胜心魔,减少内耗,事业越走越顺,远离中年危机。

图片源自unsplash

打造强大的内心从哪里开始?从树立安全感和自尊开始,从认识自我开始:

1.  安全感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婴儿出生后,只有与母亲建立起信任,感觉母亲是关注他,爱他的,婴儿才有勇气去探索外部世界,增长见识。

人也只有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尊,对自己感觉良好。

2. 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清晰明确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有哪些特点,如何根据自己的现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努力学习考大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还要拥有健康心理和成熟人格,才能活得精彩。

3. 如同肌肉需要训练才能练成,强大内心构建也要经过长期修炼。安全感和自尊需要长期打磨,是一辈子的修行。

通过不断做成一件件小事来建立自信,给自己安全感。从感知内心出发,思考自己的诉求,通过行动,获得满足感,逐步树立自尊。

愿我们都能顺利修心,走好人生路,感受幸福。

修心的秘诀,就在这本《可塑的我》,快快打开,一探究竟吧!

参考书目

1. 《自我(第2版)》,乔纳森·布朗,玛格丽特·布朗著.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21-123;255-259

2.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北康利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安全感、自尊和自我意识,塑造成熟人格| 《可塑的我》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