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到现在为什么还是争议不断?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我不知道那些搞宋史的专家是怎么搞研究的,也不知道到底得出的结论有多严谨,不过最近的风气好像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很负面啊。

其实我很清楚王安石变法本身就很难得到全面肯定,即便持有比较肯定态度的也总是要挑点“小毛病”,不然显得不够“理客中”。

但有件事我是比较奇怪的,王安石变法时期(熙宁,元丰)是对外用兵较多,规模较大,同时内部小民比较安定的时期。(如果这段陈述有问题欢迎打脸)我的理由是在这十多年的时间内有过五路伐夏等大规模攻势(要知道进攻比防御更花钱),同时在国内却没什么严重的叛乱起义。

这本身跟《宋史》的反王立场是很矛盾的,在这本“正史”里王安石变法时期几乎就是最黑暗的时期,同时也暗示这个时期是北宋最脆弱的时期,可如果不纠结一些鸡毛蒜皮的细节,这个时期的北宋可以说是两宋三百年最强大的时期。

所以,我很奇怪现在一些研究宋史的专家和爱好者究竟掌握了什么史料,对王安石口诛笔伐。一路看下来感觉根本没有突破《宋史》留下的基调,几乎就是把旧党的吐沫融合了一些现代的东西,最后编出来的故事比《圣经》还要离奇。要不就是各大五十大板,看完之后感觉像是看了一堆废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到现在为什么还是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