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可能更希望孩子在成长当中尽量少走弯路,因此就会本能地去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一些缺点、弱点。可孩子却更关注你对TA的评价和态度,如果TA从你那里获得的大部分是负面评价,就很容易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开始变得自卑。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要克服两个期望悖论。所谓期望悖论啊,通俗来说就是指和你本来的期望相互矛盾,背道而驰的行为结果。在父母和孩子的日常互动当中呢,最容易出现的两个期望悖论分是:撞树理论和墨菲定律。
第一个期望悖论:撞树理论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对孩子表达期望或者要求的时候,容易强调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像“胆小、娇气,马虎、磨蹭”等等。
比如,有的家长,经常叮嘱孩子:“你做题的时候,不要那么马虎、粗心,要专心写。”或者,早上催促孩子出门的时候,你可能会说:“哎呀,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再磨蹭就该迟到了!”如果孩子今天要去参加考试,你也会提醒一句:“好好考哈,不要紧张!”怎么样,这些场景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你可能会说:这么提醒孩子没有错啊?告诉他别马虎,是希望TA做题专心一点,正确率更高一点;让TA别磨蹭,是希望TA做事情要有效率;让TA考试不要紧张,是希望TA放松心态啊。
但是,孩子真能够听明白你话里的意思吗?恐怕很难。这是因为,当你说别马虎、别磨蹭、别紧张的时候,核心词语是什么?是“马虎”“磨蹭”“紧张”,这类相对负面的词,对不对?说到这里啊,你可能对这样的说法还是半信半疑的,那咱们就举个例子来看看。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吗?你是不是先让爸妈帮你扶着车骑几圈,接着他们开始撒手,让你自己骑,这个时候你心里肯定非常紧张。
结果怎么样?十有八九都会撞上去对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紧急的状态下,你根本听不见“不要”这样的词。你的大脑里自从有了那棵树,就只会想着那棵树了。于是,你就带着“撞树,撞树”这样的想法,肯定——“咣”,就撞上了呗。
其实,在后面陪你练车的人,只要对你这样喊:“哎,往路中间骑!扶正车把,往路中间骑!”这个时候,你大脑思考的重点,就变成了“路中间,路中间,路中间……”,诶,自然也就把车把扶正,不会撞到树啦!
从这个例子里你有没有获得一点启发?同样的道理,当你期望孩子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注意到以下两点,孩子才会真正领会你对TA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这两点分别是:1.多用一些正面性的词语,来代替否定性的词语;2.告诉孩子要想达成这个目标,具体要用什么方法。
第二个期望悖论: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本来是美国人爱德华·墨菲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效应,主要是指你越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这种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越担心孩子身上的某个问题,结果呢,孩子的这个问题反而更加严重了。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他认为自己性格太懦弱,不坚强,觉得非常自卑。原来,这个男孩从小就一直被他爸爸批评太懦弱,不像个男孩子。为了让儿子变得坚强、勇敢一点,爸爸不但花钱让男孩参加训练营,还经常拿性格开朗的表妹给他做榜样,说就连女孩子都比他有“血性”。 可是这位爸爸所有努力最后都打了水漂。男孩甚至觉得爸爸不爱自己。只要一想到自己总是让爸爸失望,他甚至放假都不愿回家。
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啊,自我评价能力是比较弱的,但TA又很想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这个时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太重要了,这些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会无意识地接受从父母那里反映出的自己的样子,哪怕这个样子可能是负面的、歪曲的。就像刚才那位父亲,他以为批评孩子性格懦弱,就能够刺激孩子使他变得勇敢。但在儿子听起来,就会认为爸爸觉得我很糟糕,于是反而变得自卑,脆弱。接着呢,父亲看到儿子不但没进步,还更加懦弱了,就会产生更多的失望,更多的负面批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具体说啊,就是你越希望孩子拥有什么品质,就越要在孩子身上去寻找能表现这种品质的行为,而且一旦发现,还要及时地鼓励孩子,促使孩子的这类行为可以越来越多地发生。这在心理学中就叫做正向强化。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了:“孩子身上明明没有这个品质,我怎么可能找得到呢?更别说要去强化了!”
其实,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每个孩子仍然可以自己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只不过一开始结果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孩子付出的努力也不容易被察觉到。这就要看看作为父母的你,能不能有一颗善于观察,并且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心了。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第一次去参加演讲比赛,他内心非常害怕,总担心自己说得不好。结果,哆哆嗦嗦上了台后,果然因为太紧张,没说两句就忘词了,没能成功地完成比赛。这看起来是一场失败的经验,作为家长,你要怎么和他说?如果你只是泛泛地安慰他:“你讲得不错,就是太紧张了,下次再勇敢点就好啦?” 那么孩子可能还是会担心,万一自己以后还紧张,还不敢上台怎么办?
但是,如果你看到了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就会告诉TA:“宝贝,这是你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心里一定很紧张。可你还是鼓起勇气坚持上台了。而且,你刚才在台上忘词的时候,没有马上放弃,而是尽量尝试去回忆。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而且很能坚持。有了这次经验,妈妈相信你下次比赛的时候,一定会做得比这次更好。”
这样的话让孩子获得了什么?其实就是在告诉他,第一,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在什么什么地方,看到了你的勇气和坚持;第二,成功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努力的过程,你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为下一次做得更好而增添经验。
这个时候,孩子既能看到自己的勇气和进步,也感受到从你身上而来的信任和力量,那么下一次他真的会更有勇气去挑战自己。
今天的分享来自合格父母群里的左岸班长,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整理了一番。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次学做父母,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学做孩子一样,这个过程总有不如意,总会碰壁。我们总会因为生活而失去自我,孩子也会因为天性而让你头痛不已。但亲子关系中,唯有爱和包容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也是一个顽固的母亲,唯愿这一路修行,让我们都收获多一点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