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人品与能力哪个重要?

在中国,几千年以来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人品第一,能力第二”。几乎所有组织(不论是政治团体还是经济组织)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个人品德和忠于集体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两点是组织成败的关键。但为什么应该倡议不强调人品与忠诚?道理非常简单,最好的制度是基于一个原则:人品是靠不住的,因为所有人都自私。

首先弄清楚几个概念:人格,人品,人性

——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学中的概念,不存在褒贬。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的认知能力的特征、行为动机的特征、情绪反应的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的程度、态度和信仰的体系、道德价值的特征等。一般说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我们说这个人有“人格魅力”人格是品德、节操、境界、形象的集中反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品德、节操、境界是人格的内在素质表现,形象是人格的外在素质表现。每个人的言行都会依照自己人格的轨迹去运行。“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有一种不靠外界制约的自然影响力。高尚人格具有伟大魅力,常常受到人民的尊重和仰慕,从而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亲和力与心灵的震憾力。可以说,高尚的人格,具有法律和制度约束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人品:意思是人的品性道德,属于人格中的一部分。人品是中文特有词汇。人品是中国道德评价中的概念,存在褒贬。概括为“责任、利他”的行为;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对人要慷慨大方,宽以待人;对集体(国家)要爱岗敬业,忠诚热爱。

——人性[humanity]∶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人品,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所谓人性善恶(人品优劣)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已为本的争论。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已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的态度。人性是复杂的,我们不要高估人性(再无私的人也有私欲),也不要低估人性(再自私的人也有恻隐之心)。

其次,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是复杂的,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解释,人天生小格局(以本我、自我为中心,首先是利己的),追求大格局(超我,利己后才能利他)。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强调人品与忠诚?道理非常简单,最好的制度是基于一个原则:人品是靠不住的,因为所有人都自私。

好的体制不是消除这种自私,而是让这种自私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相反,差的体制企图消灭这种自私,希望人人都大公无私。这其实是徒劳,并且是反人性的。要求别人这么做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自私、人品最差的。

扪心自问,我对自己的人品都表示怀疑。如果给我巨大的权力又不给我相应的制约,我大概率会变成腐败分子。在一些强调忠诚与人品却没有完善体制的组织和企业,总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叛徒、内奸、腐败分子。但这些人在当初进入组织时都是“人品好”,“忠于组织”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他们会“变质”?原因很简单:差的体制会将好人变成坏人

凡是强调人品与忠诚的老板,都希望别人能无私奉献,都能对老板死心塌地。其实,这是因为老板本身的无能。他没有建立完善体制的能力,所以就不能用体制来制约和利用他人的自私。

最后,探讨下建立体制需要哪些能力?

建立科学的体制需要大格局和高智商,如需要下列三种能力:

第一,逻辑与数学能力,即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分析能力。许多科学的体制都是基于精细的数学计算。

第二,洞察人性的能力,即了解所有人的共性自我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与组织的目标统一。

第三,学习能力,即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便优化与调整体制。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格局智商。正因为格局智商缺陷,所以,一些领导就只能寄希望于下级的人品和忠诚。他们做梦都在想:有谁永远对我忠诚并且不要求回报?可惜他们的美梦常常会变成噩梦。最后,他们会把自己的失败(可能是灭亡)归咎为“遇到小人”。

没有能力建立体制的人,会热衷于道德说教、树立权威、严惩背叛、压制异议。但他们自己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夺走了下级的自由,但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人品与能力哪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