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妇的闺蜜最近喜得女宝一枚,晚上闺蜜发来宝宝照片,我们都觉得可爱极了。
于是就孩儿论孩儿,要小孩这事,媳妇我俩的意见高度统一,甚至有时我有意无心的吐槽现在养孩儿太难时,她还不忘了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来“道德绑架”我。
其实我给她解释过很多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正意义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而不是说“不要小孩就是对父母的天下第一大不敬!”。
每每见老爸老妈看到别人家的大孙子、大孙女那两眼放光的劲儿,做子女的我们心里都明白,生个孩子对父母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报答他们的方式呢。
无论是同学,还是身边年龄相仿的同事,大部分人都刚刚升级为宝妈宝爸。
一上班,瞧见那谁谁堪比国宝的大黑眼圈,不用想肯定是晚上宝宝不安生给闹的。但大家都明白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正是人生完成重要角色转换所带来的成长。
再看那谁谁跟哥儿几个出来吃饭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一问就说给孩子省奶粉钱,都惹得我们不禁大肆挖苦。谁不知道背后是把用来厮混的时间都留给宝宝和宝妈了。
他们都变了,变得沉稳踏实。
这样的改变,是哪怕尝遍了职场的尔虞我诈,或是历尽了社会的千变万化都不能换来的。
现代社会的情况,一方面是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从出生到教育再到未来,每一步都需要坚实的物质保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父母婚姻状况不佳而成为问题儿童的情况又在与日俱增。
这便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习得性的对结婚生子的事情变得恐惧,生怕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能给予孩子最充分的保证,所以所幸不如不要。
P01
我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从小跟在母亲身边,成长之路坎坷跌宕,不过有幸还算不偏不倚的长大成人了。
现在我们80、90后的婚姻脆弱敏感,还偏偏多舛。越来越多的孩子从爱情的结晶变成了不幸婚姻中试错的牺牲品。
不像电视演的那样,我没有当面质问过我的父母,如果不能给与我完整的家庭生活,那么要我的意义何在?直到现在我来到了他们当时的年龄,才知道这都是面对婚姻准备不充分的结果。
而直面他们失败的婚姻,从小我心里就总在憋着一股劲:以后我有了家庭,一定尽我所能把它维系好!
老一辈的前车之鉴反而激发了我对完满家庭的无比憧憬。
P02
我老妈一辈子都在县城医院的妇产科工作,来这里就诊的几乎都是农村年轻夫妇,所以她工作中见多了十七八岁就当了母亲的姑娘和二十不出头就当了父亲的小伙,尽管有人会说他们还没有到国家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但一场仪式酒席过后,便可以进行人生大事——繁衍后代了。所以直到女方临盆来了医院,总会看见下面这样场景:
医:“预产期哪天的?”
女:“记不清了,应该还有三天?一个星期?”
医:“......预产期没到,来医院干啥?”
女:“流水见红了”
医:“......最近一次彩超检查大夫说啥了?”
女:“不记得了”
医:“......”
而她身后站着玩手机的丈夫,以及身上背着大包小裹的公公婆婆和娘家爹妈,同样一问三不知......
产房里是老婆痛得声嘶力竭,产房外是老公手机玩得忘我;孩子出生,三分钟没到就匆匆甩给爹妈来照顾,自顾自的到一旁抄起了手机。
显而易见生孩子这件事从头至尾都完全不是出自他们自主意愿的行为,而是为了生而生。
不要笑,这种现象至今仍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刚成为宝妈宝爸的人,都喜欢说“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就给人当了爹妈”,来调侃自己初为人父人母的茫然无措。
但和他们相比,是否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呢?
每当老妈变相催生的时候,我总会跟她讲:
“给一个人当爸的生理能力,我早在青春期的时候就具备了。但是说到心理能力,才是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必须让自己努力经历的更多,才能使这方面的能力积累的更强,所以再成长几年吧,就算为了孩子也好!”
P03
媳妇的另一个闺蜜,有些行为在我们看来难以理解。
地处北方的一个二线省会城市,夫妻二人都生于城里,俩人一毕业,结婚生娃一气呵成,那叫一个痛快,孩子没满周岁,便被送到村里婆婆老家,成为了留守儿童。
俩人一拍即合去了长三角发展,一年回来两次,每次回来呆不到一个星期,每次回来孩子都要认生一段时间,看着都觉得可怜,现在孩子三岁多。
其实他们的家庭状况远没到少了他们的打拼就无法生存的程度,而身处异乡的发展也远谈不上飞黄腾达,只是美其名曰要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物质满足与否在其次,原生家庭关爱的缺失对孩子幼年的成长会造成不可逆的精神影响。
一想到这样的留守事件就发生在我的身边,都觉得毛骨悚然。
结婚、生孩子绝不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
你真的准备好了么?
所以,请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吧!为的是当面对这些问题时不会再有过多的干预,而是做出没有任何顾虑的自主选择。
养儿方知父母恩,一声爸妈抵万辛
哪怕这两个字你叫了二十几年,但真正有人用它们来呼唤你时,你才懂得了其中包含的真意呢?
因为总有一些情感体验是无法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