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青葱,近来的不自由

作者:Katy家怡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462344/answer/2770690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的历史课,世界史二战那一章,丘吉尔出场了。

对当时局势的分析,历史老师借用了丘吉尔引用的“英国前辈”说的话“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没有反驳,我认为他说得对。

有一天在办公室,我们一群人犯了事儿,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接受批评,犯事儿的原因是两个小团体闹矛盾,在班上对峙。那天中午,历史老师恰好也在办公室,他开“黄腔”了。

“我们班是文科班,女同学多,矛盾也不少。同学之间,大家坐在一起能在一个屋檐下学习,没有必要剑拔弩张,不要搞得跟敌人一样,以后你们可能要是毕业了在一个单位上班,比如回到我们母校让老师,还会成为朋友。还有些男同学,把哥们义气看得这么重,周末经常在外面喝酒聚餐,说是什么真挚的友谊,你们啊,就是贪耍,老师教了三十年的书,带了多少届毕业班,对于你们同学之间的友情,我比你们清楚。高中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面就行了,不要为了你们这点幼稚的友情毁了自己的前途。像你们这样为了所谓的哥们友情,一天天抱团作了,不认真读书,以后可是要吃大亏的.......”

------

下来后,我们大笑,笑历史老师不懂人情世故,笑历史老师没有朋友,笑他是个文弱书生。他对我们那群人的人际关系描述以及对于我们学习上的建议,我们全然不顾,依然吊儿郎当,没有把读书当回事儿,照样看重所谓的哥们友情。

------

多年之后,也就是去年、今年,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老师说这句话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他当时提及了“国家与国家之间遵循上述的利益准则,人与人之间,基本上差不多,大家层次差距远了,利益点不一样了,很难走下去.......”

他可能为了不伤害我们的面子,没有直白地说出那句话:

“你们以后很难有交集,早晚会分道扬镳”。

只是我们当时太年轻,听不懂他的话外之音,才把精力放在了所谓的友情之上。

学生时代的友情,纯粹,但是也盲目。

有多少学生为了友情去逃课;

有多少学生为了友情打群架;

有多少学生为了友情去借钱;

有多少学生为了维护友情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由于不好的风气使然,同学们纷纷举行升学宴,我们一群人喝高了,把历史老师的话用来嘲讽,并举杯笃定表示我们永远在一起,绝对不分开,还定下了信誓旦旦的约定和承诺。

时过境迁,才十年光景不到,老师说的预言全部成真,我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彼此失去了联系方式和再次推杯换盏的勇气和动力。

也许是地域的迁徙,也许是时间的流淌,也许是圈子的改变,也许是层次的不同,也许是追求的不一致,也许的也许,我们还成为了仇人,或者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没办法,我们很难控制历史的进程,不能左右利益的发展方向。

------

多年之后,我明白老师说的利益两个字,不仅仅是钱和权,还有我们普遍珍惜的情绪价值。

情绪上没有了共鸣,经济上没有了交往,政治上没有了交换,兴趣上没有了交流,酒桌上没有了交杯,利益上没有了交织,心理上没有了交心,大家怎么做朋友呢?

也许是巧合,高中阶段的同学中,唯一还在联系的朋友,竟是当年跟我是剑拔弩张,我俩互相看不惯。

但是现在由于共同的利益,现在有合作,我俩倒是成为了唯一的彼此联系人,然后我俩跟高中曾经的好友脱节了。

我不知道是历史玩弄人,还是造化弄人。

利益是什么?

说白了是好处。

人啊,普遍上是趋利避害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进入夜场之后,有个大哥给我说:

“小林啊,当哥的送你一句话,你能用钱办到的事儿,别去求人,人情不好还,找人办事儿,花几个钱不重要,不要去麻烦人家,不要主动给人家添堵,会遭人讨厌的.......”

没错,自从习惯了花钱请人办事儿,朋友真的比以前多了太多了。

不说是朋友,至少没有那么多讨厌和看不惯。

在麻烦他人的时候,想想能为别人提供什么好处,这样的思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以及友情的长青。

毕竟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多数人还在为物质发愁。

不怀疑曾经友谊的真挚程度,只是逐渐败给了时间、现实,岁月、环境、层次和利益。

也不否定现实中友谊的存在,但是我相信他们间有一定的利益,比如这个朋友让我很开心,情绪价值,依然是广义利益的一种体现方式,对么?

祝好.


不得不惋惜有些朋友的远离,正是许多客观存在的差异,使我们再不像从前。

憾甚!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去的青葱,近来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