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浅析书籍改影视剧

回顾我19年看过的电视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把我让我看得心潮澎湃,我又去找了马伯庸老师的原著来看,前不久刚看完,有特别多想说的,今天在文章里一一说道说道。其中最想讨论的是,一本书转化为一个电视剧到底该具备什么素质,换句话说,一本书和一个电视剧中间差距在哪,怎么体现或替代或删改。

可以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个特别好的范本,因为这部剧,首先原作者可靠,马老师我很信任;其次剧组看起来不差钱,这对一部剧来说真的尤为重要;最后,导演或编剧或出品方确实想要呈现个好的东西,这也非常重要,他们有花心思。综上所述《长安十二时辰》就尤其比其他滥竽充数的书改剧更具探讨价值,能让我们的讨论变得更加单纯。


人物

马伯庸老师所撰写的《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把时间限定在十二个时辰(24小时)内,多线穿插,世界观庞大且完整,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不易,在这点上,马伯庸老师拥有相当强的规划能力。

比起单线小说,多线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多。这一点对于撰写小说可太为不利了。对于一本优秀的小说来说,人物要活,行事要有能动性。人物一多,要如何刻画就要费上一番功夫了。

索性,马伯庸老师做的挺不错的。一番绝对是张小敬,其他线分别围绕李泌、元载和龙波开展,环环相扣,大呼过瘾。就这一点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确实一看就是那种特别适合改成电视剧的小说,电视剧往往比一本书需要更多的角色,特别是对于现在动辄就半百的电视剧剧集来说,更多的人物才够填充剧集。

但或许,电视剧导演的野心还要更大一些。

马伯庸老师把一些角色写的游刃有余,有一部分原因应该是这本书依据了一些历史事实,里面的人物大半都是历史原型改编。对比历史原型的历史资料,可以推测他的性格,他站的流派,他会做出的事。但还有一部分角色是原创角色,龙波、徐宾、姚汝能(虽留有名字但生平不详,做原创角色说)、葛老、崔器等等,对于书来说,他们就像是推动大齿轮转动的小齿轮,对于他们的描写,可用精巧二字形容,虽短,但令人印象深刻。

例如这段对徐宾出场时的描写:“一个微胖的中年书吏听到呼唤,连忙放下手中书卷,跑到沙盘前。他的视力不是很好,需要费力地趴在边缘前探身子,才能看清黒俑所在。

徐主事略一思索,立刻如诵书一样答道:‘……’他的记忆力相当惊人,随口答出,全无窒涩。”

虽说人物众多对于电视剧的改编非常便利,但这远远不够。

这便是电视剧和书大不同的地方。书中的部分角色允许他面目模糊,只要是合理地推动剧情,做好小齿轮的工作即可。而电视剧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人去饰演描摹,从三个铅字块到一个可以看见的人,差别特别大。

特别是对于历史剧来说,人物多到眼花缭乱,要靠在每个人物出场时都于旁侧标明名字和身份才更能促进观众记忆。

对此,《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的编辑下了一番功夫,努力把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润色。这种对角色的增量,势必改变了部分书中人物的动机,从而影响剧情。很多的书籍改电视剧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毕竟现在的电视剧越做越长。

拿我很喜欢的葛老那一段来说。我看书时很期待看到那一段,但是没想到书中的描写真的仅仅只是一章中的一小节而已。没有小乙和葛老的情感;没有张小敬为了不割小乙的眼睛选择割自己的小拇指,书中是张小敬割指明志,声明小乙之仇日后还会来报;也没有丁瞳儿和她的情郎纠纠结结,张小敬对她的情郎说丁瞳儿选择他走之后,他呲溜就跑了,啥都没说,更别提什么站在门口哭着大喊:“我一定会回来接你的!”,完全没有。

还有对于书中改动很大的角色,鱼肠。书中的龙波是一个刀尖舔血的人,是因为家人遭朝廷迫害,一步一步变成憎恨朝廷的人,略微有些市侩,描写地很纯粹。而对于现在的电视剧而言,不知何时反派角色成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对龙波的增量就异常重要了。鱼肠就是这样一个用来从旁补充龙波的人。书中的鱼肠是一个狂徒,并且是一个男人。只是因为龙波救了他一命,所以给予龙波十枚铜钱,每做一件事就用掉一个铜钱,纯粹的利益关系,毫无情感可言,他们彼此都知道。而剧中的鱼肠是一位女性,她因龙波救她而对龙波心生爱意。剧中的鱼肠将龙波心善的一面引导出来,完整了龙波这个人。剧中的龙波更像是一个前来兵谏的勇士,就是采取的方式过于粗暴,仿佛和张小敬是站在一个阵营的人,只不过是激进派。剧中最后的点灯,由鱼肠来完成,这是鱼肠对龙波的爱。而书中就没那么感动了,龙波叫鱼肠去点灯,鱼肠没有异议但为自己规划好了逃走线路,但龙波岂会留鱼肠的活口,直接在最后一个闸门的操作台下面放上一发猛火雷,鱼肠直接烧成火人,死了。

在不影响剧情流畅性的情况下,对角色的增量是不错的,而且现在处处都在讲人设,为角色增加更多的人设,就是更多的记忆点,不仅丰富剧集,而且方便粉丝二次创作,是增加剧情热度的很好方式。但是,改编毕竟是改的是他人的作品,原作者对于剧情的编排、思考肯定与改编者不同,这就特别容易导致电视剧的剧情有可能会不流畅。《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显然犯了这个毛病。


传达情感

书中的大boss是贺知章的儿子贺东,电视剧的大boss是徐宾。对于徐宾作为最后的大boss,放在书中肯定非常滑稽,但是放在电视剧中,就显得略微有些意料之中。剧中对于徐宾的增量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这一切和导演要传达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

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有一个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的人,是导演。导演是一部影视剧的灵魂中心,影视剧将会呈现怎样的风格,基本都由导演决定。在书籍改编电视剧中,就更重要不过了。有些时候,书迷常常会陷入一种迷惑,这部剧确实是由这本书改编的,但是为什么感觉差这么多?好像在看另一本书一样。这时书迷或许就会有些不满了。这是自然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有一个情感主心骨,当原作者和导演想诠释的东西不一样时,这种迷惑就会更加明显。

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个电影是由饺子一人导演兼编剧的,在看的时候就能觉察出特别浓的饺子味(?),导演通过异类哪吒的口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时,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饺子怀才不遇的怒火和对周遭嘲讽的不屑。

《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的导演曹盾也有类似的个人情感在里面,说得难听点,甚至叫做“夹杂私货”。

马伯庸本人特别擅长写曲折奇案,大概是写惊奇悬疑小说的天才。书中层层叠叠的人物关系,扭来转去的情节走向,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对于这本小说想要声张什么情感,什么思想,着墨不多。倒是有一段,太过精彩,我觉得可以总概全局①。

而电视剧中,无数次的转场镜头给了长安的百姓。百姓全都在快乐的游玩灯会,全然不知长安早已暗波涌动,是这些无名英雄在守护着长安。而且曹盾导演大概也特别喜欢蚍蜉这个概念。不仅给了龙波特别多描写,还有一个剧中尤为重要的关键角色,徐宾。

徐宾不管是在书中还是电视剧中都是一个八品小官。但是书中的徐宾只是一个记忆力超群的忠厚老实人,死在靖安司大火中。而电视剧中的徐宾增量超群。十几集时揭露他的造纸坊的那一段原创情节,把我感动的一塌糊涂。徐宾就是导演口中最想诠释的那种“蚍蜉”。龙波是激进派,徐宾就是温吞派。在剧中,是他一路设计,一路安排,甚至比书中贺知章多想一步,连最后如何救出圣上都想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姓埋名的壮士和谋士。可以说徐宾可以成为电视剧最大的bug,若是要依照历史来说。但现如今的电视剧都需要这样的戏剧效果,我们今天不对这个进行批判。

在龙波、徐宾和圣上的相互角逐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曹盾导演自己想要阐述的某些情感,是书中没有的。在兴庆宫上,圣上报出了第八团兄弟们的名字时,龙波动摇了、感动了。但当圣上吼出那句:“堪比尧舜。尧舜是人,朕,是神!”的时候,龙波和我们才意识到,在位者和辅佐者的矛盾的鸿沟永远横跨不过去。包括最后徐宾祈求得到皇帝的哪怕一点赏识都无望。这是导演曹盾的思想结晶,他想要借马伯庸的原著突出讲述的是封建社会中统治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这种电视剧与书籍重点不一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像是《山楂树之恋》《流浪地球》等等。改编并无不妥,若是好的改编,就像是欣赏神仙打架那样。关键还是在于电视剧方的用心程度。我个人还是觉得不管是书籍还是剧版,《长安十二时辰》都十分精彩。


大致来说,不管是一本书还是一个电视剧,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情节流畅的前提下,做到最精彩。在原作的基础上,完善角色,特别是要突出每个角色的人设,把角色鲜活;其次就是要保证电视剧步调统一,情节流畅不窒,杜绝bug;再有就是,不管是重现原作者的情感,还是由导演在其中放入自己的情感,当然都是越发人深省越好啦。《长安十二时辰》不管是书还是剧,都有bug,但都令人感动也令人拍手称快。虽然我觉得书的结局比起电视剧稍显敷衍,我个人也更喜欢电视剧的一些处理,但电视剧肯定是基于马伯庸老师的书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呈现了这么好的一个剧作,是我2019年最爱的电视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长安十二时辰浅析书籍改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