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浴场里,林木森森,高树伟岸,浓荫蔽日,鲜花盛开,绚烂似锦,绿草如茵,静谧清新,如同仙境,是天然的大氧吧。棵棵红松、樟松、鱼鳞松、落叶松、柏树、云杉、冷杉笔直向上,处处杏花开,丁香放,桃花绽,海棠鲜,杜鹃妍,野花香。林间不时有山鸡、山鹊、啄木鸟飞来飞去,松鼠在树上爬来爬去。岸边树木被湖水冲刷,根须裸露在外,顽强地攀附在岩石缝隙之间。
午休后,下午1点开始以班级为单位活动。五年一班选择林中一处稍高且又平坦的地方,分组坐了下来。杭璐瑶走到同学们前面说:
“现在,开始表演节目,首先由班委会同学表演《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班委会同学们,有的打扮成妈妈的样子,有的打扮成小男孩儿的样子,有的打扮成小女孩儿的样子,还有一位打扮成地主的样子。杭璐瑶在一旁伴唱,其他演员跟随歌词的内容分别表演。杭璐瑶充满情感地唱着: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妈妈”与“孩子们”上场,“孩子们”围坐在“妈妈”的身旁,“妈妈”讲述着,不时地打着手势,“孩子们”入神地听着。杭璐瑶的嗓音转入低沉,而又痛楚: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妈妈”起身,做着各种表演动作:锄地、擦汗、吃野菜、极度寒冷的样子、缝皮袍、晕倒在地上……;“地主”出场,恶狠狠地逼迫“妈妈”;“孩子们”齐刷刷站起来,双手伸向“妈妈”,痛苦地呼喊着,眼含怒火射向“地主”。杭璐瑶的声调渐渐升高,而又悠长: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妈妈”欣喜地站起来,和“孩子们”一起把双手高高举过头顶,欢呼着。“地主”耷拉下脑袋,双手抱头,如丧家之犬,灰溜溜地跑下场。杭璐瑶的歌声变得欢快起来,反复唱着,最后的尾音拖得很长,引人进入沉思、遐想: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唔……”
伴随着杭璐瑶绵长而又越来越低的“唔……”的歌声,班委会同学们结束表演,下面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杭璐瑶报幕:
“下面,请第一小组同学们表演节目,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小英雄王二小。”
一组有14位同学,小组长扮演王二小,杭璐瑶是一组的,她负责伴唱,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朗诵,一位同学扮演地方干部,3位同学扮演八路军,3位同学扮演老乡,3位同学扮演日本鬼子。朗诵的男、女同学首先上场。
男:“王二小192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全家四口人住在一个破庙中。”
女:“1940年春天,王二小的爸爸、妈妈、哥哥因病饿先后去世,孤苦伶仃的王二小无家可归,四处流浪。”
男:“一天,王二小昏倒在路边,一位村干部救起他,安排他给大户人家放牛谋生。”
女:“当时,八路军的一个骑兵连驻扎在村子里,王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时间一长,他和八路军战士就熟了起来。”
男:“王二小很穷,一年到头总是穿着一件破旧的小褂子,他是个聪明的孩子,骑兵连长非常喜欢他,也很同情他,经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留他在连里吃饭。”
女:“后来,王二小参加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男:“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早晨,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他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为了掩护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和乡亲们,他故意暴露了自己。”
女:“王二小机智地与鬼子周旋,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被消灭了,王二小却英勇地献出了年仅13岁的生命,鲜血染红了身旁的巨石。”
杭璐瑶上场,开始伴唱: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日本鬼子”杀气腾腾地出场,四处搜寻。杭璐瑶继续唱: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敌人来到这个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捉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王二小”上场,“日本鬼子”凶神恶煞地抓住他,逼他带路,“王二小”假意顺从,“八路军”上场,四面围住“鬼子”。杭璐瑶动情地唱着: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日本鬼子”团团乱转,走投无路,气急败坏,穷凶极恶,疯狂报复,对“王二小”下毒手,“王二小”倒在地上。杭璐瑶眼噙泪花儿唱着:
“敌人把二小挑在了枪尖,摔死在那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的十三岁的王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干部”、“老乡”悲愤地上场,杭璐瑶深情地唱: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男、女同学继续朗诵。
男:“消灭敌人后,八路军和干部、乡亲们悲痛地送别王二小,把他的遗体安葬在附近的山坡上。”
女:“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报道了王二小的事迹,为了纪念他,后来还有作家创作了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男:“现在,18年过去了,我们可爱的小英雄王二小,还默默地睡在那个山坡上,他身旁的青草绿了一年又一年,牛儿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女:“他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年复一年地守着他,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那是我们小英雄王二小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