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
冬天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
铺天盖地的雪花自天而降,飘飘洒洒,遮盖了所有灰尘和枯叶,那天和地连接起来,银装素裹,雪白的世界。
小孩子们最欢心的就是可以玩雪,打雪仗,在铺满雪花的地方享受童年的快乐,即使居住的地方没有真实的雪,也可以到人造环境中享受雪带来的惊喜。
辛苦工作的中年人想起雪天,可不是玩了。因为他们要出行,或开着大货车长途跋涉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去送货,或开着小车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雪天给他们造成路途的不安,在他们眼里雪失去了浪漫。
刘亮程如何体现寒冷的冬天呢?他在《寒风吹彻》这篇散文中是这样写的:柴禾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飓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
《寒风吹彻》是现代作家刘亮程于1996年5月20日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有对寒风暴雪的熟悉和恐惧,也有对于亲人的理解和关爱,寓深厚的情感于文字当中,写出了在寒冷的冬天,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生存之路。在刘亮程的眼里,冬天来了,寒风吹彻。在寒冷的日子里发生了好多难忘的事情。
冬天来了,他把地里或院子里该收拾的东西收回屋,并扫了院子,像迎接贵宾一样,打扫卫生,其实他是在整理一年的事情。
他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他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这其实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一年总有没有做完的事情,一生中也有几件拉下的事情。
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雪终于下了,他在屋里,点着了火炉,他坐在火炉前,想起了以前的一场大雪,那个冬天,他冻坏了一条腿。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准备了许多柴火,是准备给这个冬天的。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但是,他一个人赶着牛车要进沙漠,因为日积月累的采伐,需要的树木离他们住处越来越远。十四岁的他,在父亲套好牛车后就上路了,路上听不见以往同样的车轱辘声,听不见见赶车人的吆喝声。他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他。
当牛车到达有柴火的地方,他的一条腿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他试着在地上行走,一股钻心的痛入心。于是点了火热了热自己。第二天太阳落地的时候才回家,父亲说这些柴火不够两天烧,也没有注意到他那条不一样的腿。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境……而后整个人生。
就在那个冬天,一个流浪汉被冻死了。
后来他又想到了姑妈,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他又想起了亲爱的母亲。
我抬头看了看母亲,她的身上正冒着热气,或许是走路的缘故,不过天气真的转热了。对母亲来说,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了。
她们都在和寒冷的冬天作斗争,不幸的是姑妈没有挺过冬天,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
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冬天不仅是天气的寒冷,而且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冬天,每个人都要走向暮年,每个人都无能为力,冬天是寒冷的。
作者用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感悟。十四岁的我和三十岁的我面对寒冷的冬天,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作者描写了当时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的窘迫,同时也预示了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如冬天般寒冷,我们要靠自身努力活过冬天。
有人评论:刘亮程仿佛是一位现代社会中的乡村“哲学家”,他用切身的人生体验,将读者带回那个久违的乡村世界。他的散文是独特的,他对乡村生命自然状态的描摹,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的确值得读者长久地咀嚼回味。”
他笔下的冬天,没有多少对境的描写,多的是对境的感受,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人的生活轨迹,来体现寒风凛冽的天气给大家生活造成的不适。称得上是“乡村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