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S数据库简介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Study,CHARLS)是一项持续的纵向调查,旨在调查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共17708名参与者,每两年追踪一次,目前已有4期数据2011(wave 1)、2013(wave2)、2015(wave 3)以及2018(wave 4)。
本周CHARLS文献预览
对PubMed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11篇charls论文。
对CNKI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1篇charls论文。
对中华医学杂志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0篇charls论文。
一、PubMed数据库
1.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一)
标题:吸烟、肥胖和缺乏身体活动在认知表现和衰退中的作用:一项多队列研究
研究目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认知能力下降的原因,但有限的证据集中在它们在认知能力下降率中的作用。这项研究调查了吸烟、肥胖和缺乏身体活动在全球出生队列的认知表现和认知能力下降率中的作用。
数据来源:四项前瞻性队列研究(CHARLS;ELSA;HRS;和 SHARE)。
方法:利用来自四项前瞻性队列研究(CHARLS;ELSA;HRS;和 SHARE),在 14 个国家/地区进行了一项多队列研究。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年龄在50岁及以上。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测吸烟、肥胖和缺乏身体活动在认知功能领域(流行病记忆、工作记忆和时间导向)中的作用。
结果:在从事更剧烈的身体活动、非当前吸烟者且体重不足的参与者中发现认知功能得分更高(例如,对于 60 岁女性的情景记忆评分,剧烈体力活动:0.47,95%CI:0.46,0.49)。此外,在从事中度或剧烈体力活动、非当前吸烟者且体重不轻的个体中也发现认知能力下降速度较慢(例如,对于女性 50-70 岁的情景记忆评分变化,剧烈体力活动:从 0.54 (95%CI:0.51, 0.57) 到 0.40 (95%CI:0.37, 0.44),男性从 0.33 (95%CI:0.30, 0.36) 至 0.11 (95%置信区间:0.08, 0.14))。
结论:我们证实了健康生活方式在预防认知能力下降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方面的有益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确定和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加强烟草控制,制定促进身体活动的政策,防止体重不足,以尽量减少全球认知能力下降的水平。
2.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二)
标题:社会孤立、孤独和 2 型糖尿病事件:来自欧洲和东亚两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的结果和孟德尔随机化
研究目的:社会孤立和孤独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社会孤立、孤独和 2 型糖尿病 (T2DM) 风险之间的关联。
数据来源: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B)的423,503名英国成年人和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的13,800名中国成年人。
方法:分析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B)的423,503名英国成年人和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的13,800名中国成年人。感兴趣的暴露是社会孤立和孤独。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社交活动的频率、与他人的接触和婚姻状况(仅限CHARLS)评估社会隔离。孤独是通过主观的孤独感和愿意向他人倾诉来评估的(仅限UKB)。主要终点是事件T2DM。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基于UKB(n = 463,010)和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n = 655,666)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结果:UKB 队列研究在平均随访 15.072 年期间记录了 2,13 例 T5DM 病例,CHARLS 队列研究在平均随访 1.249 年期间记录了 2,5 例 T8DM 病例。社会孤立和孤独与 UKB(社会孤立 [最与最少]:HR 2.1,17% CI 95.1-11.1;孤独 [是 vs 否]:HR 23.1,21% CI 95.1-13.1)和 CHARLS 队列(社会孤立 [是与否]:HR 30.1,22% CI 95.1-06.1;孤独 [是与否]:HR 40.1,21% CI 95.1-07.1)中显示出与 T36DM 风险升高的显著关联。在考虑基线葡萄糖状态和对T2DM的遗传易感性后,这些关联仍然显着。双样本MR分析确定,感到孤独(OR 1.04,95%CI 1.02-1.06)和参与较少的休闲/社交活动(OR 1.03,95%CI 1.02-1.05)与T2DM风险增加有关,而与朋友或家人接触更多(OR 0.99,95%CI 0.98-0.99)与T2DM风险降低相关。
结论: 社会孤立和孤独都与T2DM风险升高有关,MR分析表明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在考虑对T2DM的遗传易感性后,这些关联仍然很重要。研究结果强调了促进解决社会孤立和孤独的举措的重要性,作为T2DM预防策略的一部分。
3.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三)
标题:肥胖和非肥胖型糖尿病中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轨迹:两项大型队列研究的结果
研究目的:糖尿病发展机制因体重状况而异。我们旨在比较心脏代谢风险,并在诊断有/没有肥胖的个体的1型糖尿病之前表征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2c)轨迹。
数据来源: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和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的数据。
方法:分析了来自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和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的数据。参与者没有糖尿病,体重指数为18.5-40 kg / m2纳入基线时。通过自我报告的医生诊断和/或抗糖尿病药物使用,FPG ≥126 mg / dl和/或HbA1c≥6.5%)确定糖尿病事件。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检查有/没有肥胖的参与者在糖尿病诊断前FPG / HbA1c轨迹的差异。
结果:在11 925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中,在随访后1361年内发现了61例糖尿病病例(平均年龄:4.46岁;男性:2.15%)。肥胖糖尿病在诊断时表现出比非肥胖糖尿病更高的舒张压和C反应蛋白水平。混合效应模型表明,按体重状态诊断前FPG轨迹的差异不显著,斜率差异为0.149 mg/dl(SE = 0.642,p = .816,CHARLS)和0.013 mg/dl(SE = 0.013,p = .337,ELSA)。然而,肥胖糖尿病在诊断前显示HbA1c急剧增加,CHARLS的斜率差异分别为0.036%(SE = 0.016,p = .021)和ELSA的0.032%(SE = 0.014,p = .027)。性别分层分析表明,在糖尿病诊断之前,按体重状况诊断的HbA1c轨迹差异仅在男性中显着。
结论:肥胖和非肥胖糖尿病的发展可能具有相似的FPG,但HbA1c轨迹不同。肥胖糖尿病干预需要更多地关注心脏代谢风险。此外,有必要开展针对糖尿病病因和治疗中体重/性别相关差异的研究。
4.中国学者文章介绍(四)
标题:与颗粒物共存:披露污染信息、个人反应和健康后果
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调查(CHARLS)等城市和个人层面的数据集,考察了污染信息披露对个人户外活动和中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果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
方法:利用城市层面的披露时间变化,我们发现采用污染信息披露(PID)显着降低了户外运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污染较严重的城市的人。
结果:这主要是通过提高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来实现的,特别是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而言。然而,采用PID并不会导致健康状况的改善。
5.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五)
标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减贫效应——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实施有效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推进城市贫困治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数据来源: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三期面板数据。
方法:利用2013—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三期面板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减贫效应。
结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低保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低保政策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低保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家庭资本积累与提升城市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两条途径发挥减贫效应。
结论:未来应当在建立全国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确保低保政策地方落实以及完善专项救助制度等方面提高低保政策的有效性,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CLHLS公共数据库
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简称“中国老年健康调查”,英文缩写CLHLS),是由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老年人追踪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对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5-64岁成年子女,调查问卷分为存活被访者问卷和死亡老人家属问卷两种。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后分别于2000 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4年和2017-2018年进行了跟踪调查,最近的一次跟踪调查(2017-2018年)共访问15,874 名65+岁老年人,收集了2014-2018年期间死亡的2,226位老年人的信息。
“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1998-2018)是国内全国范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社会科学调查。
本周CLHLS文献预览
对PubMed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6篇CLHLS论文。
对CNKI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1篇CLHLS论文。
对中华医学杂志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1篇charls论文。
1.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一)
标题:中国老年人感觉功能与CIND相关性的性别差异——基于CLHLS
研究目的:探讨感觉障碍(SI)与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和可能的认知障碍(CIND)之间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痴呆(CIND)。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2011/12-2018年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三波全国代表性调查,涉及6138名年龄在65岁或以上且基线时没有CIND的参与者。
方法:采用多元线性或逻辑回归模型,分别通过性别分层检查SI对认知能力下降和CIND风险的影响。
结果: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与较低的MMSE评分相关,男性的关联强度强于女性。听力障碍与男性和女性CIND风险升高有关(男性:OR=2.46;95%CI=1.81,3.35;女性:OR=1.43;95% CI=1.09, 1.88)。然而,视力障碍对CIND的影响仅在男性中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3;95%CI=1.09,1.88)。单SI和双SI的认知能力下降和CIND风险明显高于没有SI的女性,但单一视力障碍的女性除外。
结论: SI与认知能力下降和CIND风险独立相关,并且该关联因性别而异。进一步的研究应阐明SI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之间的机制,特别是性别差异。
2.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二)
标题:中国老年人社区服务、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一项纵向研究
研究目的:先前的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然而,对促进这种关系的调解机制的了解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弹性在社区服务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关联的中介作用。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四轮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收集的数据。
方法:本研究利用四轮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收集的数据,分析了中国1439名老年人的反应。
结果:结果表明,基于社区的服务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此外,心理弹性部分介导了这种关联,突出了其在提高生活满意度方面的潜在作用。
结论: 这些发现有助于更深入地从理论上理解社区服务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机制,同时为提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提供实际意义。
3.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三)
标题:中国老年人口腔卫生行为、牙痛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研究目的: 该研究旨在调查中国老年人口腔卫生行为、牙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数据。
方法:我们使用了来自2018年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数据。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使用抑郁量表来评估抑郁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口腔卫生行为、牙痛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该研究共包括12,172名老年人,其中27.2%患有抑郁症。与不每天刷牙的人相比,每天至少刷一次牙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较低(比值比 [OR] = 0.86,95% 置信区间 [CI] = 0.77-0.97 对比 OR = 0.81,95% CI = 0.71-0.93)。与没有牙痛的人相比,过去6个月内牙痛的人患抑郁症的几率更高(OR = 1.49,95%CI = 1.33-1.68)。生活安排对牙痛与抑郁的相关性有显著影响(p=0.049),独居和牙痛的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更高。
结论: 口腔卫生行为和牙痛与抑郁症有关。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每日刷牙模式并减少牙痛的发生,可以减轻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者患抑郁症的风险。
4.中国学者文章介绍(四)
标题:中国老年人对家庭和社区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轨迹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研究目的: 这项研究调查了家庭和社区服务(HCBS)未满足需求的轨迹是否与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关,以及这种关联是否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
数据来源:数据来自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的五波(2005-2018)。
方法:潜在类增长分析揭示了感知到未满足的HCBS需求的三个不同轨迹:“增加”(n = 977,36.24%),“持续”(n = 570,21.14%)和“减少”(n = 1149,42.62%)。
结果:多元回归估计表明,增加的群体与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有关,并且这种关联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特别是对于男性,生活在农村和老年人的老年人。
结论: 结果表明,累积暴露于感知到未满足的HCBS需求的不平等可能进一步导致生活满意度的不平等加剧。应考虑采取干预措施,重点是尽量减少六氯代苯的供应需求差距和增强个人复原力,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5.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五)
标题:中国老年人体重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队列研究
研究目的: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国老年人体重指数(BM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数据来源:研究对象是在08年至18年期间招募的13319名中国老年人。
方法:参与者分为三组:体重不足(<18.5公斤/米)2), 正常体重 (18.5-24.9 公斤/米)2), 超重和肥胖 (≥25 公斤/米2) 根据不同的 BMI 水平。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分组与1组及各相应亚组死亡风险的相关性。采用受限三次样条回归法,探讨不同组和亚组BMI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结果:我们发现,与超重组和肥胖组相比,体重不足组和正常体重组的死亡率风险比(HRs)分别为213.1和104.2。死亡率的HR随着BMI的增加而降低,尽管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在所有参与者中都不是线性关系。尽管如此,这种非线性关系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显着的。在非2型糖尿病受试者中,反映BMI和死亡率HR的负曲线形状随着BMI增加而下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非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肥胖悖论,其中BMI与死亡率呈非线性负相关。相反,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U形关联。
结论: 因此,肥胖可能对非糖尿病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具有保护作用。
6.中国学者文章介绍(六)
标题:老年人药用植物消费与全因死亡率和认知障碍的关联: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目的: 人参和其他药用植物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对健康有益,并且有大量证据支持它们的作用机制。然而,食用这些药用植物产生的健康益处的程度缺乏来自大规模纵向种群研究的实质性证据。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食用这些药用植物对全因死亡率和认知障碍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
方法: 使用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该调查成立于1998年,并一直随访至今。主要暴露是食用药用植物的频率,包括人参、膜黄芪、枸杞、当归等。根据药用植物的消费模式,参与者分为三组:经常使用组、偶尔使用组和很少或从不使用组。对参与者进行单独跟踪,以确定他们在2008年至2018年期间的死亡率和认知障碍状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和竞争风险模型计算药用植物使用与全因死亡率和认知障碍相关性的风险比(HR)。
结果:在13,918名参与者中,平均年龄为87.2岁±11.3岁,70.1%(9,754/13,918)的参与者在随访期间死亡。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和很少使用药用植物的比例分别为8.4%、20.7%和70.8%。与很少或从未使用组相比,偶尔使用组和频繁使用组的全因死亡率风险显著降低,HR分别为0.75(95%CI:0.71 - 0.79)和0.53(95%CI:0.49 - 0.58)。在亚组分析中,药用植物对全因死亡率的保护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外,频繁使用药用植物降低了竞争风险模型中认知障碍的风险(HR = 0.73,95% CI:0.60 - 0.87)。然而,对于那些偶尔使用药用植物的人来说,对认知功能没有保护作用。
结论: 在老年人中,偶尔和频繁使用药用植物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有关,经常使用药用植物可以降低认知障碍的风险。
7.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七)
标题: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心理健康变迁——基于CLHLS 1998—2018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数据来源:1998至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
方法: 基于1998至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使用混合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1)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老年心理健康变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增减态势,市场化转型降低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老年人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表现出“同质婚独占鳌头,异质婚平分秋色”的典型特征,男性或女性老人向上的教育异质婚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正向提升作用。(3)教育婚姻匹配模式能够有效调节市场化转型对老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并且向上婚比同质婚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4)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等内部差异。
8.中国学者文章介绍(八)
标题: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心理健康变迁——基于CLHLS 1998—2018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 探讨不同体重指数水平下血红蛋白浓度与中国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2008年至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库和2008年生物医学指标数据库。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8年至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库和2008年生物医学指标数据库,共1 449名参与者被纳入本研究,随访期间失落247名。按照血红蛋白水平分为3组:低血红蛋白组(男性<120 g/L、女性<110 g/L)、正常血红蛋白组(120 g/L≤男性<160 g/L、110 g/L≤女性<150 g/L)和高血红蛋白组(男性≥160 g/L、女性≥150 g/L)。按照体重指数水平分为3组:超重或肥胖组(体重指数≥2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体重指数<25 kg/m2)和消瘦组(体重指数<18.5 kg/m2)。
结果:分析不同组间血红蛋白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人群中,贫血人群占比23.1%(334/1 449),消瘦人群占比26.6%(385/1 449);随访期间,共死亡778例,其中低血红蛋白组死亡233例,占其总数的77.2%,高血红蛋白组死亡87例,占其总数的55.4%。在体重指数的亚组分析中,同时存在消瘦和贫血的老年人群累积死亡率最高(79.1%),超重或肥胖合并血红蛋白高水平人群累积死亡率均最低(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低体重指数的人群中,血红蛋白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风险下降0.572(95%CI 0.446~0.734, P<0.001);在正常体重指数人群中,血红蛋白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风险下降0.717(0.620~0.829,P<0.001)。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增加了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这种相关性在低体重指数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
CFPS公共数据库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CFPS重点关注中国居民的经济与非经济福利,包括经济活动、教育获得、家庭关系与家庭动态、人口迁移、身心健康等多种研究主题。2010年,CFPS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实施基线调查,最终完成14960户家庭、42590位个人的访问。基线调查界定出的所有家庭成员及其今后新生的血缘/领养子女被定义为CFPS基因成员,是CFPS调查的永久追踪对象,每两年访问一次。
本周CFPS文献预览
对PubMed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0篇CFPS论文。
对CNKI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7篇CFPS论文。
对中华医学杂志数据库搜索发现,本周发表1篇CFPS论文。
1.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一)
标题:中国居民家庭负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
研究目的:家庭负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家庭金融决策改进、促进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来源:本研究运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方法:基于2018年CFPS数据运用Probit、Tobit模型检验居民家庭是否持有负债及其负债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发现:学历、健康程度、家庭人口规模、家庭总收入和房产会显著增加家庭选择负债的可能性,其中房产对家庭选择持有负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金融资产对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率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户主特征变量对家庭负债选择和程度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2.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二)
标题:多维相对贫困视角下的女性生育代价——来自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
研究目的:面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现实问题与人口结构亟待优化的迫切需要,国家进行了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践,但生育率却依旧低迷,生育代价是微观经济理论阐释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方法:为了理解和量化这一概念,弥补既有研究在非劳动就业方面关注度欠缺的不足,从多维相对贫困视角出发,利用生育行为对女性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和状态的冲击作为识别框架,对女性的生育代价进行更为综合的定量估计。
结果:研究表明:第一,女性单维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指标依次是家庭赋权、就业剥夺和家务工作;第二,生育行为将导致女性多维相对贫困剥夺总得分增加0.031,使其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几率比增加83.1%;第三,在具备不同教育程度、户籍和家庭生产活动特征的个体间生育代价具有异质性。本研究为理解女性生育代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为完善生育配套政策、设计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3.中国学者文章介绍(三)
标题:退而不休对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在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与健康老龄化战略背景下,老年人的睡眠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探讨退而不休对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数据来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方法:于2021年8月申请获取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中≥60岁受试者(n=7 862)的退而不休与睡眠健康数据。按照退休后是否继续工作分为两组;按照国际睡眠医学有关中老年人睡眠健康的研究,将睡眠时长≤4 h与≥10 h定义为异常睡眠时长,将睡眠时长>4~<10 h定义为正常睡眠时长,将晚于23:00入睡定义为晚睡;按照个体对自身睡眠效率与效果的主观评价,将睡眠质量感知分为乐观感知与悲观感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退而不休对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感知、入睡时点的影响。
结果:7 862例研究对象中,5 705例(72.56%)睡眠质量感知乐观,6 508例(82.78%)睡眠时长正常,7 464例(94.94%)入睡时间早于23:00(包含23:00),4 005例(50.94%)退而不休。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婚姻、学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后,退而不休使老年人睡眠质量感知更加积极〔OR(95%CI)=1.205(1.069,1.358)〕、睡眠时长相对更加健康〔OR(95%CI)=1.306(1.137,1.499)〕、入睡时点相对更早〔OR(95%CI)=1.596(1.253,2.033)〕,退而不休是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退而不休能够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应从政策层面支持并保障老年人退而不休的选择。
一个专门做公共数据库的公众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