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洋诀1.5.12华夷一体、四海归心---元曲与元诗

1.5.12华夷一体、四海归心---元曲与元诗


八角笑道:“不错。元朝时文人最著名的创作就是元曲,成就也是非同凡响的。不过单从曲牌名上来看,那是一个比一个的俗。比方说:鲍老儿、耍孩儿、滚绣球、九条龙、叨叨令、醉太平、笑和尚、蛮姑儿、斗蛤蟆等等,跟宋词相比,无论名称还是内容都有相当的转变。”


小武大笑道:“跟宋词比较,这算是文人的基因突变?元曲倒是蛮‘接地气’的。”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从内容及意境来看,元曲倒不输于宋词。然而宋词的词牌名,那是一个比一个雅。比如说:临江仙、沁园春、念奴娇、满江红、永遇乐、卜算子、忆江南、水调歌头、一剪梅、虞美人、蝶恋花、西江月、浣溪纱、渔家傲、水龙吟、雨霖铃、点绛唇,等等。”


小武莞尔道:“想必那些词牌虽雅,但文盲老爷和文盲百姓听不懂你在唱什么,实在欣赏不了。于是只能改成通俗小曲,别人才能听懂。这也是文人为了混口饭吃,不得不如此,讨个生活实在不容易啊。”


八角捋须点头道:“元朝时文化的传播和转变都很有特点。由于当时地域广大、宗教众多、文化各异,导致很多‘上等人’都是见多识广的,文化也不错。”


“比如说元文宗图帖睦尔,在登基以前,原本是个被流放的王子。他一会儿被发配到海南岛软禁好几年,一会儿又被扣在荆州(江陵)或者南京(集庆)监管。”


小武想起了看过的韩国电视剧《奇皇后》,插口道:“无独有偶!我记得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登基以前,也是被拘押的。不过地点是在高丽的济州岛,所以他后来的皇后就是高丽女人奇氏。”


八角微笑道:“蒙古大汗或者元朝皇帝的继承,历来是极具突然性和戏剧性的。就如元文宗和元顺帝这两个例子,都是天上突然掉下了特大馅饼。元文宗的情况是,当时主政大都(北京)的钦察人宰相燕帖木儿(钦察在欧洲东部),派人传话来说,皇帝之位空缺,要他十万火急前去‘上任’!”


“图帖睦尔闻讯之后,立刻骑快马赶去大都,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赶路。在路边客店中早起的时候,他难抑兴奋之情、赋诗一首,显然汉语水平相当不错:


自集庆路入大统路边偶题

图帖睦尔


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钩残月柳梢边。

二三点露滴如雨,六七个星犹在天。

犬吠竹篱人过语,鸡鸣茅店客惊眠。

须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


小武听八角念诵了一遍后,大赞道:“元文宗此诗的水平,着实不凡!”


八角捋须微笑道:“元朝的起因,完全在于忽必烈的争位行动。起先蒙古大汗过世之后,选择接班人自有其制度,从未引发过大规模内战。可是当蒙哥大汗死后,阿里不哥虽然按照旧制登位,兄长忽必烈却不服,因而双方爆发了大战。忽必烈无继承权却最终得胜,这就使得蒙古产生了新任‘非典型’大汗。”


“而即便是蒙古的内战,此情况又是非常特殊。因为按蒙古制度,阿里不哥是拥有家族继承权的人,自然手下兵力以蒙古军团为主,而且有诸路蒙古汗王的助战。忽必烈没有继承权,这就造成他的兵力只能是各族混编军队,其中又以汉军为主。”


小武大为惊讶,道:“还有这等事情?忽必烈率领的是一帮杂牌军?不是正宗的蒙古军团?他用汉军击败了阿里不哥的蒙古军?”


八角点了点头,微笑道:“正是,最终忽必烈率领着七拼八凑的各族混编军团,却彻底击败了阿里不哥率领的蒙古原教旨主义军队。这导致了新上位的忽必烈大汗,拥戴其的人口基础、跟以前蒙古帝国的所有大汗政权基础都不相同。”


“因为无法脱离支持自己的汉人主力,这就造成了忽必烈只能模仿汉制、建立了中国式的王朝。从此,他既是蒙古的‘薛禅汗’,也是元朝的第一个皇帝。”


小武长出了一口气,点头道:“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我到现在才明白,支持忽必烈的人,大多数是汉人!而蒙古人的大多数,却是支持阿里不哥的!”


八角捋须微笑道:“所以在元朝建立的时候,基本核心思想就是‘胡汉一家’。汉臣郝经就提出了‘华夷一体’说,提倡四海归心。为此,忽必烈下旨将山西北部一个胡汉交界的名城,以前叫做云中(汉朝时)或平城(北魏时)的地方,改名为‘大同’,以纪念天下大同、无分彼此之意。”


小武大为惊讶,道:“原来大同之名是这样来的!”


八角点头道:“作为元朝的积极意义来说,它统一了2.0版的战国七雄(蒙古、金、西夏、西辽、宋、吐蕃、大理),进而形成了今日中国的基础。这个意义丝毫不亚于东周末年、秦始皇统一了1.0版的战国七雄(秦、楚、燕、齐、韩、赵、魏),进而形成了汉朝的基础。”


说罢,八角随手甩出了一张地图,小武低头看了两眼,连声称是。


图表 26战国七雄2.0版地图

图表26战国七雄2.0版地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继续道:“既然四海归一,则这七国文化原本虽处于各自割裂的状态,但在元朝时势必急剧交流、互相影响,这是顺理成章、必然发生的事情。”


小武点头道:“所以他们共同形成了华夏新文化,并深远影响了后世。对吧?”


八角捋须道:“不错。同一时期四大汗国(金帐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的色目人等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当时精通数国语言的各族人士遍地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更是前所无法想象的!”


小武想了想,道:“可是,毕竟元朝有很多政策是专门用来压抑汉人和南人的。这一点,恐怕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吧?”


八角嘿嘿笑道:“你要知道,忽必烈起家的基本思想,就是制衡。对他有用的一切势力,他都要利用;而在利用的同时,他也必然会有防范措施。谁对他有威胁,他就会压抑谁,汉人强则会压抑汉人、回回人强则会压抑回回人。”


小武讶道:“你是说,忽必烈的意思是:我真不是针对谁!我是针对所有人!”


八角哈哈大笑,点头道:“拉拢一批人,打击另一批人,是忽必烈的拿手好戏,一生中不知道用过多少回了。他常在朝堂上,当众询问一些官员对其它官员的评价。一些官员新来北京面君,为了自抬身价、不免当众给了旧官员‘差评’;可想而知,这两个官员从此势不两立、终身不可能结成一党了。”


小武恍然道:“原来如此啊!”


八角点头道:“总得来说,元朝是个既落后又先进的时代。它的落后在于奴隶制和世袭制盛行,而先进在于商业的大流通、科技的大发展和文化的大交流。此外,除了在陆地上号称‘大哉乾元’以外,元朝将海洋航线也利用的很好。”


小武疑惑道:“是吗?不是说蒙古是个马背上的民族吗?海面上的事不太行吧?他们征日本不是没有成功吗?”


八角呵呵笑道:“一场战争赢不赢,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如果你认为蒙古人不善于驾船航海、是个弱点的话,这是完全难不倒忽必烈的。元军在海上与南宋军队决战之时,用的水手都是移居福建的阿拉伯人;而元军在海上攻打日本的时候,北路军的水手全是高丽人,而南路军的水手都是江浙人。”


小武恍然道:“原来是这样啊!果然一切种族的势力都是可以被忽必烈利用的!阿拉伯人一直擅长在海上经商,他自然对此不会视而不见!”


八角捋了一下胡须,有点俏皮地笑道:“而且你不要以为,阿拉伯人就不会说中国话哦?我这里有些元诗,很有特点,可以给你瞧瞧。”


说罢,八角大袖一挥,从袖筒里一下子飞出了一沓白纸。小武从未见到过八角一次性地送出如此多纸张,手忙脚乱地上前接住,然后连忙低头翻看。


小武仔细一瞧,原来这一叠纸张每一页都是一首诗,似乎全是元朝时候的作品。这些诗作的作者,大多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其中甚至有一首忽必烈本人所赋之诗《陟玩春山纪兴》。八角简略地提了几个作品,包括开篇第一页、阿拉伯人的一首作品《登玉女峰》;而第二页是一首《新月》,乃元朝末代太子所做:

图表27蒙古人、色目人诗作示例

图表27蒙古人、色目人诗作示例


看了一会儿,小武抬头道:“以前我没看过这许多元诗,但倒也听说过,元朝的色目人中出了些大诗人,比如贯云石、萨都剌等,诗作一点也不弱于汉人水平。”


八角哼了一声,突然反问道:“不弱于汉人水平?你要知道,对于很多色目人来说,他们倒是一点也没认为写诗是汉人的专利。相反,他们认为唐朝时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都应该算是色目人,可见元朝也出些色目大诗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小武大奇道:“李白和白居易?是色目人?有证据么?”


八角微笑道:“李白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在学习中文以前,已经掌握了一些中亚文字。证据就是他曾经替朝廷、用外文起草过大唐诏书(李太白醉草吓蛮书),所以当然可算是色目人。”


小武又道:“那么白居易呢?”


八角捋须笑道:“白居易有一首名篇《琵琶行》长诗,头两句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里的‘瑟瑟’二字是突厥语中的象声词,硬给翻译成中文的,此前中文里没有这样的形容词。”


“而且白居易有个众所周知的习惯,经常念自己新做的诗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对方听不懂,自己就会改了重写。这样做的缘故完全是因为他的母语不是中文,才造成对汉语沟通缺乏把握。他写诗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夹杂外国文言和语法,而一旦发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听不明白,他自然不得不改。”


小武惊得全身麻木,呆了半响才道:“好吧,李白和白居易的确留下了证据、和色目人的出身脱不开干系。看来色目人都懂多种语言,中文也不一定差。”


八角缓缓捋须道:“在中国的很多朝代,都会有色目人不断地融入到汉人之中。元朝时这一点尤为明显,很多色目人在诗作中也会自称为‘汉家’,以把自己当成汉人而自豪;而另一方面,汉人也同样对大元朝的功绩引以为荣,并不认为自己是被蒙古人统治和压迫的对象。”


小武眼睛呆呆得望向八角的手指,一边看他快速翻着那堆诗作,一边听他指着某首诗滔滔不绝地说:“比如看这首,张养浩的《拜东平王拜住丞相画像》,显示了他对拜住丞相(蒙古人)执政的钦佩和向往之情。”


“又比如这首杨维桢的《佛郎国进天马歌》,赞扬了元朝收受佛郎国(法兰克、Frank,元时指整个欧洲)进贡马匹的行为。这显然是在跟汉武帝时期的《天马歌》比美。汉朝的天马来自中亚,而元朝的天马来自欧洲,还要远的多啊!”


好半响后,小武方才点头道:“难怪我曾听说,元末明初的文人书写笔记之中,从没有见到什么仇视外夷、恢复汉人文化的说法。甚至有一些汉族官员宁殉葬元朝,而不愿在明朝为官。原先我很是诧异,但听你这么一说,我总算有点明白了。”


八角微微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小武又想了想,低头随手翻了翻手中的元诗,不觉又有一首萨都剌的诗映入眼帘:


 相逢行•赠别旧友治将军

萨都剌

 

一年相逢在京口,笑解吴钩换新酒。城南桃杏花正开,白面青衫鞭马走。

一年相逢白下门,短衣窄袖呼郎君。朝驰燕赵暮吴楚,逸气自觉凌青云。

一年相逢在阙下,东家蹇驴日相假。有如臣甫去朝天,泥滑沙堤不敢打。

都门一别今五年,今年相逢沧海边。千山木叶下如雨,雁声堕地秋连天。

……

你可能感兴趣的:(浣洋诀1.5.12华夷一体、四海归心---元曲与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