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常在 经典永存——我的个人阅读史

“阅读,是一个人最好的藏身避难所。”不记得这是谁说的名言,我莫名地喜欢它。

关于我的个人阅读史,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华丽奔跑的青春文学

小时候家贫,没有书读,最期待每个月发的月刊《小学生导刊》。每当下发它的时候,我像过节一样欢欣愉悦。到手了,细嚼慢咽着小心读,生怕一下子就读完。里面连载的汤素兰所写的《笨狼的故事》,我到现在都记忆尤深。

到了大学阶段,图书馆成了我常去的场所。我开启了读书之旅。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饶雪漫、顾漫、明晓溪、匪我思存、唐家三少……的青春文学言情作品。

饶雪漫的《沙漏三部曲》让我深深沉浸在少男少女们的爱恨情仇中。青涩的爱恋,懵懂的心事,书中人物像极了彼时的我自己。

大抵我们每一个人读书,其实是在读当下的自己。

其中,沧月的《镜》系列被我如痴如醉地读完了。我记得那个系列有九本书。很多个安静的夜晚,寝室只听见其他同学均匀的呼吸声,而我还在书中的世界漫游,跟着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直到凌晨三四点,眼睛困到睁不开,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机或书。闭上眼,书里的人物就在脑子里跑啊跑,一直跑入梦中去。

印象最深刻的是读郭敬明的青春小说《幻城》时候的惊艳感。只觉得眼睛不够用,情节曲折动人,只想一心往下读,废寝忘食。读他的文字,感觉周围满城都是雪花飞,世界安静得纤尘不染,生活华丽得如梦似幻。

“青春就是华丽地奔跑,然后骄傲地跌倒。”也许在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读物。华丽的文字,跌宕的情节,缠绵的爱情……青春文学入心的原因,只因为自己也有一颗躁动飞扬的心。敢做梦,敢幻想。

二、诗意浪漫的个性人生

象牙塔的日子结束了,我走上工作岗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生活,像是一杯又一杯接连不断的白开水,凉透了华丽丽的梦想。我再也受不了浮夸的青春文学里矫情的人物,开始读一些真实的有个性的作品。

三毛在她的撒哈拉之旅里为我描绘了一个女子浪漫的生命图景。她的人生和爱情给我带来的触动很大,让刚进社会大门的我看到:原来人还可以活得这么绚烂自由。不同于张爱玲的犀利现实,她把日子过成诗,勇敢地向往美好、追求爱情。“生如夏花之绚烂。”甚至死,这个女子都是选择轰轰烈烈。

她是一个传奇。但普通人的生命怎么可能如此华美?我们大部分人不过都是过着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平淡如水。读完了她所有的书,我从一场浪漫华丽的梦里抽身走出来,从苏打绿的歌“人生一场大梦叶落知多少”里走出来,进入另一个女子的心灵世界。她是庆山。

她曾经给自己取名为“安妮宝贝”。我了解过作为“安妮宝贝”时期的她的青春文学作品。读《七月与安生》,我有一种被撕裂的疼痛感,感觉人生是一场漫漫无涯的苦旅。而“庆山”这个名字,有一种喜庆、愉悦、满足在其中。读书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喜欢庆山的原因。

最初喜欢上她,源于有一天偶然买到的她的新书:《得未曾有》。那里面都是她的采访心得。她采访的人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厨师。慢工出细活,厨师用心选取最新鲜的食材,不用多余调味品,做出看似简单的一盘盘菜,人们可以用舌尖尝到岁月静好的感觉。

她的书里面还有其他形形色色活得鲜明的人物,给我平凡枯燥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当然,并不仅仅只是内容吸引人,她的文字也同样引人入胜。像是在无所适从的燥热大夏天里忽逢桃花源,我饮下文字间的清凉感,滴滴晶莹汗水流在树下,汇成一江潺潺春水,淌入晶莹冬雪之中。我继续在当当网上买她的书:《素年锦时》、《眠空》、《月童度河》、《古书之美》、《莲花》……她的文字仿佛有魔力,吸引我一直读下去,读下去。“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可以穿出白色旗袍所应有的气质。清冽干净,秀雅安静,不着一丝烟火气,像她的文字风格。

而这件事,对以往的我而言,是一个梦。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庆山的文字。它们从一本本书里飞去我的精神世界,源源不断地滋养着那一方土地,捎来风和雨,带走贫瘠和荒芜。

这些女子活着的生命模样,丰富了我原有的浪漫因子,并将之雕琢得更为精致立体多元。由此,我懂得泰戈尔那句诗的精髓所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三、求索专业的成长书旅

成家以后,生活不再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加入,我的浪漫感性也融入了现实理性。我开始在两者间寻找平衡。一方面,我继续读隽永悠长的飘逸文字;一方面,我开始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我用双眼眺望璀璨的理想,用双手紧握窈窕的现实。

这期间的最爱,当属汪曾祺的散文。当繁华渐渐落幕,生活的真实扑面而来之时,庆山不再。而汪老的文字经得起时光的打磨,直入人心,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望。

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我读了大量的书籍。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人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然,仅有的一点知识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

开启这方面阅读大门的是教育界著名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建议十分朴素,没有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口气。新鲜,生动,实用,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给予了很大帮助。其中,他提到:“教师备课的时间是一辈子。”课堂是教师的专业阵地。一节课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讲课水平、专业能力。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要求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闲暇时间自我提升,自我培训。一劳永逸的想法,在这个职业里,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读完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灵魂像是经历一番春雨的洗礼,我看到自己职业的价值与乐趣,我想起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的话:凡职业没有乏味的。只要深挖下去,自然都会有无穷的乐趣在前方等待着你。

后来,我又继续读了王崧舟、王君、余映潮、于永正等教学名师的专著,感受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之美,体会到名师“人课合一”的和谐境界,悟出“课即是人,人即是课”的朴素道理。

闲暇之余,我通过《一本好书》这个综艺节目买了大量的名著:《尘埃落定》《骆驼祥子》《了不起的盖茨比》《红字》……细细咀嚼,我发现了经典名著的共同特点:它们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魅力长存,流芳百世,是因为它们道出了所有人类不变的心声。它们中的一部分也许是为时代发声,但人类社会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变迁,人的感情一直是复杂的,金钱和权力一直是诱人的,爱情一直是令人向往的……这些永恒不变的情感,被著作者用心收集,精心雕琢为一个个铅字。当这些字被时光选择流到你身边的时候,请你一定要认真品读。那里面都是作家的真心和眼泪所孕育出来的精华,也是人类文化流淌不息的原因。借用《查令街84号》里的话来说,就是:“好书像真爱,可能会一见钟情,但那种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有关于个人阅读史这个用词,其实是大言不惭了,我的阅读量实在太少了。小时候书籍匮乏,嗜书如命。宋濂说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是感同身受的。如今慢慢长大,书不缺了,缺的是享受读书的心情和时间。我再也不会那么渴望和等待一本书的到来了,但我内心深处一直对书葆有一份赤诚之心。

某一个青春雨季的日子,潮湿漫透了我的心。在一大片一大片虚无和惆怅里,台灯用它晕黄温暖的光线赶跑了外面世界的嘈杂纷乱,带我走进书籍里的世界。没有大雨倾盆,没有泥泞荆棘,没有湿答答的凋零玫瑰和下一场梅雨季。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晴时有风,山明水秀。我忽然就悟得了一点真味:这世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人会变,潮会退;霁月难逢,彩霞易散。只有书籍常在,经典永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籍常在 经典永存——我的个人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