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谈谈安然就死的苏格拉底

一切还要由我昨夜的一个梦说起,因为太过于真实,直到我完整的将它讲述后还记忆犹新,就好像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一般。

“我在古代,从政做官,有一个嫉贤妒能的同僚,他同我甚至朝中大部分人政见都不和,待到他升至宰辅,握了生杀大权就将我们一一打压,流放到边地,我的家人得知后散尽家财营救我,我不是圣人,自然也受不了这样的罪,日日企盼解脱,但是哪能呢,于是每日在牢笼中以泪洗面,痛苦异常。”

大约是这样的情景,蝼蚁尚且要偷生。所谓梦由心生,还是由己及人,因为苏格拉底。我的心到底是有多不坚强,读一本苏格拉底就让我做了好几场梦!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这些罪名本莫须有的。苏格拉底坚称自己无罪,他的辩证史无前例,可还是被陪审团判处了有罪被锁到了牢里,这本来是不必死刑的,陪审团也并非要他必死,他们近乎于哀求:“苏格拉底啊!我们不想听安尼图斯(陷害苏格拉底的主谋)的话,我们决定赦免你,但有以下的条件:从现在开始,你不可以再求知、爱智,假如你不同意,背着法庭做那种事,并且抓现行,那你就会因此而被处决。”

不让他求知、爱智,断了他跟青年的沟通的路,“我是为了求知、爱智而活,绝不能因怕死而停止研究学问。”苏格拉底如是说。“压制别人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是压制正义。”不让他追求真理,对苏格拉底来说是比死亡还糟糕。

那时的陪审团是由500位没有债务的30岁以上的市民组成的,他们有些人和苏格拉底辩论过,被苏格拉底当众揭漏了他们的无知,因此他们恼狠他,但这不足以判他的死刑。按照当时的法律,是否有罪判定之后,原先由原告提出一种需要陪审团所支持的刑罚,再由苏格拉底自己提出一种刑罚,最后由执政官决定支持哪一个刑罚。这种情况下,只要苏格拉底服个软,说着哀求的话,或者提出一个较轻的刑罚,就一定会获得评审团认可,因为他们只是想借助法律羞辱下他,不想要他死亡。可是倔强的苏格拉底坚持辨称自己无罪,而如果提议减轻刑罚,等于承认自己有罪。而法律规定他一定要提出一种受刑方式,他最后只好提议“罚款1姆拉”,这彻底激怒了陪审团,一致判他有罪。

也许在辩论的时候他就已然决定赴死,他选择用自己的死亡来维护真理,来维护希腊的法典。他严厉地拒绝了他的发小克力同的营救,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苏格拉底过得和平时一样,仍然那样诲人不倦,与来探望他的年轻人从容谈论哲学,只是谈的内容围绕着死亡问题。

当他已经70岁高龄时,却还像个襁褓中的幼儿一样单纯,在这个单纯老人的眼里,只有黑白,没有灰色。

他如同一朵洁白的格桑花,在衰草里是那样的另类,他们害怕同他辩论,因为他的辩论经常的会让对方无地自容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他们因为羞愧而想要羞辱他,于是就往他洁白的花瓣上泼洒脏污,最终至于连根也要拔掉。可他的精神,他的灵魂拔的掉么?

苏格拉底说他愿做一个马虻不断地刺激他们,对他们每一个人提醒个不停、屡加劝告和责备。只因他从内心深处挚爱着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被丝毫地亵渎。雅典人错了,他们因为自己的狭隘错杀了伟大的最智慧的神的使者。后来雅典人忏悔了,给他立了雕像,并且处死了美勒托,驱逐了安尼图斯;也有人为他平反,打抱不平。不过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我相信他对天堂的表述,他眼中的天堂是这样的:“那是另外一个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开始。只有通过死亡这扇门,才能使肉体获得解脱。那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可以掌握更多真理的地方。在哪里做善事的人则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灵魂是绝对自由的,是善良的人美好开始,是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

而他认为曾经亵渎神灵、不孝顺父母或犯了罪的人,都会被丢入黑暗的深渊,备受煎熬。也许那个时候“地狱”这个词还未发明出来。

苏格拉底以平静的,甚至喜悦的心情迎接死亡的到来。他的一生致力于求知、爱智,为使“灵魂臻于尽善尽美”而努力,希望死后能到达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他说哪里会有许多的贤者,他期待同他们的辩论。

他满怀希望与信心,期待着到达他心中渴望的世界。他的关于灵魂转移或灵魂不灭的观点深深影响欧洲两千多年,并成为基督教理论的先声。

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写下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他是否同苏格拉底一样,看到了美好的世界?也同样满怀期待的到达心中渴望的世界呢?那既然是去往一个没有苦痛更美好的永生世界,何来的悲呢?

是悲悯众生还是?来看看苏格拉底的心情吧。

苏格拉底轻松地盘腿坐下,他微笑着说:“我的朋友们,我现在感觉非常快乐,这真是太奇怪了。快乐和痛苦不会同时来到某个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追求其中的一个,而且捉住了它,那么你也几乎总是会同时拥有另一个;它们就像附着在一个脑袋上的两个身子。”

所以弘一法师并没有因为不能为普罗大众继续传播佛法而悲伤,他不会标榜自己的伟大和博爱,悲喜只是他单纯的情绪,是一对连体婴!

哲学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训练自己在活着时就保持死的状态,所以最不怕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死无非是灵魂与肉体相脱离,而哲学所追求的正是使灵魂超脱肉体。灵魂不受肉体包括它的欲望和感觉的纠缠,在平静中生存,只用理性追求真理,它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不过,活着时灵魂完全超脱肉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得不到纯粹的智慧,唯有死后才能得到。

佛家克制人的七情六欲不就是让灵魂和肉体相脱离,进而超越肉体嘛?这一点佛法和哲学是共通的,基督教的教义也正是灵魂自由永生。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智慧其终极的答案是一致的呢?或许这三条看似平行的线在未来某个时空交汇于一点也未可知!

死亡着实是一个宏大的谜!究竟有无天堂地狱,死后又魂归何处?我想有些人是有答案的!有些人没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死而生--谈谈安然就死的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