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感:当教师,要有“教练”的思维模式

这周周末是有史以来心情最糟糕的一个周末。正常工作日像个陀螺一直马不停蹄地在旋转。只有周末,能稍微停歇一下,然而心情异常莫名其妙的低沉。

清晨,伴随着音乐起床,写教案、补听讲座,心情似乎并没好转。看着群里蒋老师激进式地组织教师们继续深入学习,甚是佩服。误打误撞地又挤进了蒋老师的团队,甚是激动。一是他是优秀的小学教师。正好是我所要追随的。因为我想将自己变优秀,变的有意思,有情调。所有的预设,万一实现了呢?所以……

还是回归到正题吧:

听了王志江老师的《儿童中心的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回放,深刻意识到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要遵循儿童的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要以儿童为中心是前提,再者教育者本身必须要有十足的干货。

《玩游戏学数学》书中提到实现“儿童中心”单元设计五步法:1、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具有怎样的发展水平?理解了什么是前景观念什么是背景观念!2、与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对应的日常概念具有怎样的特征?3、儿童脑海中的已有观念可能会产生怎样的认知冲突?4、如何协助儿童解决这些认知冲突?用浪漫的游戏唤醒儿童已有的经验激发认知冲突,用精准的游戏聚焦典型问题,展开课堂对话,建构生成新观念,然后应用观念开启认知新旅程。5、认知冲突解决以后,儿童建构生成的新观念对后续学习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玩游戏学数学》书中又提到实现“儿童中心”课时设计五步法:

1.临床法诊断儿童原有认知水平,基于儿童发展儿童

2.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课前挑战题(预习单) 。

3.评估儿童通过独立探索达成当前的认知水平。

4.课堂对话建构生成新观念。

5.评估反馈,应用观念开启认知新旅程。

数学教育从“经验”走向“专业”。需要数学老师更要像“教练”一样,一针见血地判断出孩子所出的问题并触类旁通地点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杂感:当教师,要有“教练”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