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8:是态度还是思维力?

图片发自App

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检测卷中有这样两道题目:

1. 赞美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用“我最喜欢…,因为…”的句式写一句话。(2分)

示例:我最喜欢秋天,因为秋风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

2. 作者最喜欢下雨天,你喜欢雨天吗?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写出你对雨天的感受。(4分)

第一道题出现在综合性学习大题中,分值也低,试卷中也给出了示例,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我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有很多花开了;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可以不用读书;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玩雪…

第二道题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的最后一道题,分值为4分,学生的答题是这样的:我喜欢雨天,因为不用上体育课。

我粗粗统计下:班级50位学生,第一道题如此回答的学生人数为9人,第二道题如此回答的学生人数为16人。

在阅卷过程中,学生第一道题目的答法依然让我生气:我始终认为这是属于态度问题,很显然,例句给的是关于写景的文字,学生用叙事的文字来写已然有所不妥,加之喜欢的理由竟然是“不用读书”、“可以放假”、“到处去玩”等如此明显态度不端的说辞,心中已然生气。待阅卷到第二道题目,学生大批量写的理由是“不用上体育课”、“不用出操”、“不用跑步”等理由时,内心的怒火确实压制不住:先不说回答的好不好,单是4分题,怎可以如此草率?思来想去,怎么都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气极之后反而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学生如此答题的缘由。诚然,这都是学生的心里话,从学生内心角度来说,不想上体育课、不想跑步、不想出操确实是他们内心所求;可以放假、可以出去玩也确实他们喜欢夏天的理由,那么,为什么身为老师,我们却是不能“接受”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呢?

最近在看《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其中第五章关于高阶思维的阐述让我对“不接受”孩子们“最真实”的表达有了算是比较“科学”的依据。根据布卢姆思维目标层次系统所指,思维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两个层级,其中知道、领会、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阶思维。知道是对信息的回忆或识别,领会是理解或解释,应用是不同环境之间的转换,分析是确定组成部分及关联程度,综合是将各部分合成新的整体,评价是根据标准判定价值和用处(P145)。

从布卢姆的思维层级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学生回答问题的思维不单属于低阶思维,更是属于低阶思维中的最底层:知道的思维层级。我们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战胜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生物本能,具备了高级思维。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海量的信息日益冲刺我们的大脑,对学生的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阅读答题采用solo分层思维评价模式前提下,学生的思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身为教师,我们不是不能接受孩子们的“真实”,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真实”的基础上有更高级别的思维火花出现,能够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

其次,学生的回答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喜欢下雨天是为了逃避体育课的体能训练,喜欢夏天是为了逃避课业的负担,这都是属于逃避现实的行为。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有提到两种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据不完全统计,班级学生大多数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对现状很满足,对自我努力很知足,对问题的出现用现有能力解决,解决不了,放弃。因为没用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没有从未来的角度进行规划自己的人生,甚至也不愿意为了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去努力、去奋斗,学生也就没有所谓的“三观”可言。信息的提取都是浅层化、表面化和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整理、深层的思考和独立的价值判断。故而如此作答能否得分不关心,是否正确不关注。

再次,学生的回答缺乏审美。有句话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两道题目都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并没有对错可言,但是从文字中尤其是第一道题目的例句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求文字的表述还是具备一定的审美的。无论是季节也好,雨天也罢,更多指向的是环境描写,其本质是指向审美意境,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四季里不同风味的美景,在美的环境中进行审美的人事活动,这便是生活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课记8:是态度还是思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