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别在育儿路上因循守旧

经常听父母抱怨养孩子的苦恼,感同身受:

孩子养着养着都养成了仇人,学会了顶嘴,学会了和父母对着干。

小时候特别依恋父母,和父母无话不谈,长大后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跟父母说心里话,母子之间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父母辛苦操劳,对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却不领情,还嫌弃父母管的太宽、太多余。

孩子小时候是个好苗子,在每个父母眼里都是天才,长大之后却很平庸,即使成绩很好的,也总感觉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到底是孩子长大变“差”了,还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导致不满?

比抱怨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答案。

看过《父母的格局》,蓦然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不是孩子,而是我们的育儿态度,或者说育儿格局,决定了孩子有怎样的人生。

这本书引入“格局”养育的新观念,让父母理解自己本不懂孩子,养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要学会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断给自己赋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书刚读四分之一,就发现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果真是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别在育儿路上因循守旧了。

孩子的选择才是最优选择

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都怎么选?是父母们四处打听,了解到一个好学校之后,尽自己最大能力把孩子送进这个学校。可孩子愿意吗?多数情况下,孩子只是被迫服从命令。

《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妈妈给她报各种培训班,让她上北京政法大学,将来当律师。齐明月高考忘了涂答题卡,只上了本地一所学校的新闻系,当了一名记者,妈妈又让她考公务员。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就这样被妈妈折腾得没有自信、低眉顺目。最后逃离家,和同学在外面租房子住。

父母经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让孩子感觉很不好的事情。孩子就如果父母的附属品,随便父母处置,没有自己的人生。

而黄静洁的做法和大部分父母不同,她说到:最优选择就是孩子天性的选择。

大儿子选小学、选高中、选大学都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虽然父母也有自己的决定,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决定。

择校时,带孩子去学校参观,让孩子感受学校的氛围,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去哪个学校上学。这样做的好处是:

1、保护孩子的灵性,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2、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美好的追求,并为之付出努力。

3、让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至于半途而废,增加坚持到底的可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源于选择的不同,沟通的缺乏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权利的人。

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尊重孩子,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对着干。家长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就是沟通,要是在这时候遇到七三课堂就好办啦!作为新的高科技教学工具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你教我听”的模式,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课本中二维平面的知识通过三维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主动跟知识产生了互动,不仅能使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教育中更加轻松,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更加高。

孩子的成长比错误更重要!

绘本《百足虫的100只鞋》也很好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百足虫崴了脚,妈妈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亲吻他受伤的脚,建议他去买鞋子、穿袜子。百足虫自己决定买100只鞋子、买系鞋带的鞋子。学会了穿袜子、穿鞋子,了解到自己有42只脚。

他发现鞋子买多了,系鞋带的鞋子对他来说太麻烦,最终自己想办法卖掉不需要的鞋子和袜子。

百足虫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新知识、新技能,还学会了承担责任。

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认为,如果缺少原有认知,而灌输给孩子一个新知识,即使死记硬背下来,也仍然不属于自己的认知。

只有自己亲自实践、亲自感受,学到的东西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孩子在错误中待一会儿,实现自我救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自我独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会。

看过一本绘本《哼,就是要香肠》,也讲了这样一个孩子独立的故事。

蒂姆一家去野餐,结果忘了带香肠。蒂姆央求妈妈、哥哥、姐姐回家拿香肠,他们都表示拒绝。蒂姆决定自己回家拿,哥哥故意出难题让他顺便拿点点心。

家人虽然认为他做不到,但还是放手让他去做了。

他勇敢的上路,路上遇到农妇、警察、婶婶,得到了奶油、糖果、草莓。他顺利拿到了香肠,还做了点心,又返回和家人团聚。

最后他很珍惜的品尝自己拿来的香肠。

给孩子提供一些独立的机会,孩子更有动力,会给你不一样的回报。

结语

杨澜说,是否认识到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说到底,取决于对生命抱有怎样的态度。

孩子本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身体最近认知最远的两个不同个体。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大格局育人,而不是小视角养儿

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修正错误、勇于让孩子独立、帮助孩子打造软实力,孩子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9-22 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别在育儿路上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