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家翁偶虹先生,追忆老北京的民间艺术和市井风俗

翁偶虹先生是一位戏痴,一生都跟戏结缘。他从小酷爱京剧,跟随他的姨父著名京剧花脸梁惠亭先生习净行,也就是唱花脸,偶尔演戏。之后更是在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以及中国京剧院担任编剧,一生创作、整理、改编了百余部剧本,其中为程砚秋编写的《锁麟囊》更成为程派巅峰之作。另外,他在戏剧评论、脸谱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所以,他干脆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六戏斋”,概括了他“听戏、学戏、演戏、写戏、评戏、画戏(画脸谱)”的京剧艺术研究的一生。

翁偶虹先生能够走上京剧艺术的道路,跟老北京民间浓厚的艺术氛围是分不开的。老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尤其是民间形成的追求艺术美感的淳朴风俗,陶冶了生长于北京的翁偶虹。在《春明梦忆》中,翁偶虹先生就细细回味了老北京的民间艺术氛围和市井风俗,可以说这本《春明梦忆》是老北京的文化拾萃。


春明,是北京立都后的旧称。这个怀旧的书名,直接就把人带回了百年前迷人的老北京。直接影响幼年翁偶虹爱上小说和戏曲的,主要有烟画、烧砖艺术、影戏、评书和戏曲这些民间艺术形式。

烟画就是在烟盒里附赠的画片,可以说纯粹是给小孩子的新奇玩意儿。大人只管把画片丢给孩子玩耍。画片中的系列内容,却成了孩子们的知识启蒙工具。比如翁偶虹幼时积累的“中国成语类”、古典名著人物系列、花鸟类、江南风物类、行业类、脸谱类,不但让翁偶虹增长了见识,还培养了他对民间故事和戏曲的浓厚兴趣。因为在百年前的老北京,还没有电影、电视、话剧等娱乐活动,戏曲是表演和传播民间故事的主要形式。

京剧是老北京表演艺术的主要形式。民间艺人围绕着京剧艺术,又衍生出许多其他的艺术商品。烧砖戏出就是其中一种。所谓“戏出”就是由一组人物形象组成的整出戏曲,“烧砖戏出”就是指用烧砖技术制作出一系列戏剧人物和物品,组成了一组组戏出的玩具,一般每套“十件儿”。别看烧砖戏出是给小孩子的玩具,可手艺人在制作的时候可是毫不含糊,一组戏出完整展现舞台全貌,人物的穿戴扮相、脸谱服饰也全都忠实于舞台,实在是戏曲艺术品。无怪乎少时翁偶虹竟然收集了几百套烧砖戏出,珍爱无比。


影戏、评书和戏曲,是通过不同形式来表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通的。影戏主要靠活动的影人来表演,评书主要依靠语言形式讲故事,戏曲则连唱带演最为生动。几种艺术形式之间,也常常互相借鉴表现手法,丰富自己的表演形式。遇到同题材的故事,这几种表演者也会互相吸取精华,不断完善各自的剧本。所以,翁偶虹先生一直强调,影戏、评书和京剧都为彼此提供了营养,应该多多参考、借鉴、吸收。

由京剧衍生出的民间艺术,远不止于前面提到的烧砖戏出一种。有一次翁偶虹带着高派创始人高庆奎逛了一次庙会,让高先生领略了自己最喜欢的四个摊子。庙会上的“鬃人儿”、影戏人、面人儿、托偶人,虽然材料、工艺各不相同,却都是精心制作、惟妙惟肖,只有真正懂得欣赏京剧的人才能做得出来,堪称精美艺术品。

对戏曲以外的市井生活,翁偶虹也颇多怀念。比如老北京的四处消夏胜景,各有特色,给没有空调和风扇的老北京人带来夏日的乐趣。春节期间有“跑旱船”“耍猴儿”各类杂戏庆祝节日,一年四季有各类卖货声点缀百姓生活。养虫、养鸟、养花,也都是老北京人酷爱的休闲活动,而且这其中讲究非常多,翁先生耐心细致地分别作了介绍。


在《编剧忆旧》中,翁先生更是用近四万字的篇幅,把他的编剧心得细细道来。他强调编剧要有默契,不但要熟悉戏曲的一般规律,更要深刻了解演员和舞台表演艺术,最好能和导演、演员等产生共同的艺术见解。说白了,编剧不但要懂戏,还要懂人,懂演戏的人。

在这方面,翁先生做得非常成功。他编写的很多剧本都成为经典,演员爱演,观众爱看,那是因为,他在编剧的时候就提前考虑到不同演员的表演特色,在剧本中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优势,又能把握好节奏,张弛有度,让演员演得痛快,让观众看得过瘾。

从翁先生组织的合作戏中,也能看出翁先生真得懂戏又懂人。所谓合作戏,就是在戏曲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为了吸引观众,组织平时不同台的、不同戏班的演员联合演出。合作戏一般阵容更强大,个个都是角儿。所以,合作戏就更考验组织者的能力了。要找个什么主题、联合哪些角儿、选哪几出戏、先后顺序怎么排,都是问题,安排得稍不合适,合作戏就不能成功。而翁先生却成功组织了多次合作戏,不但观众叫座叫好,演员也都非常满意。可见翁先生安排得多么周到。

戏曲的台词是非常讲究的,做戏曲剧本编剧不容易。翁先生编写了近百部剧本,文字功底相当深厚。《春明梦忆》的每篇文章,都值得反复研磨。翁先生的文字洗练、行文流畅,篇篇都是经典。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都是老北京艺术和生活的详细资料,弥足珍贵。

2019.03.31雾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京剧艺术家翁偶虹先生,追忆老北京的民间艺术和市井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