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讲堂(第37讲)法律如何保卫良知

    2016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同年12月19日上午,民法总则草案进入三审阶段。这两部法律法规的草拟或出台有望解决过去常出现的救助反被讹的道德困境问题,使好人的救助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

      要促使人成为好人,就需要消除善良行为的心理顾虑和外在压力,让良知得到充分的释放,对此法律大有可为。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法律为何能保卫良知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保卫良知,以使法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促进良知的作用。

        法律所弘扬的善不是偏私之善,而是公平之善,任何不公正,都会使良知受损。

从根本上看,社会公平之所以有利于良知,是因为公平减轻了良知的负担,而不公平则容易使人性激发对金钱、地位以及被爱、被尊重的强烈欲求,最终使良知在人心中被挤压。

法律以公平来扬善,首先应当做到通过公平立法来维护良知。其次,法律通过善意适用来保卫良知。

        法律能否保护良知,还在于法律是否敬重良知。当我们这个社会上,人们对利益的过度追逐,对某个社会目标的急迫期待,对社会公平的极度漠视,都有可能忽视良知,使良知背负过大的成本和负担,使良知遭受损害。一个法治的社会虽然不能造就良知,但法律却可以保护良知,减轻个体在良知实现上的各种社会压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讲堂(第37讲)法律如何保卫良知)